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同步习题
一、单选题
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研究表明,利用Ir+可催化消除大气污染物N2O和CO,简化中间反应进程后,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CO(g)的燃烧热 H = -283 kJ·mol-1,则2N2O(g)=2N2(g) + O2(g)的反应热 H (kJ·mol-1)为
A.-152 B.-76 C.+76 D.+152
2.用下图所示装置及试剂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实验探究,测得具支锥形瓶中压强、溶解氧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曲线如下。下列分析错误是
A.压强增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H2
B.pH=4时正极只发生:O2+ 4e+ 4H+→2H2O
C.负极的反应都为:Fe-2e-→ Fe2+
D.都发生了吸氧腐蚀
3.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方法,可持续合成氨,跟氮气和氢气高温高压合成氨相比,反应条件更加温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Li和H2O作催化剂
B.三步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Ⅲ可能是对LiOH溶液进行了电解
D.反应过程中每生成1mol NH3,同时生成0.75mol O2
4.游泳池水质普遍存在尿素超标现象,一种电化学除游泳池中尿素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样品溶液成分见图示),其中钌钛常用作析氯电极,不参与电解。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会缓慢发生腐蚀
B.电解过程中钌钛电极上发生反应为
C.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附近pH降低
D.电解过程中每逸出22.4LN2,电路中至少通过6mol电子
5.反应A+BC分两步进行:①A+BX,②XC,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E1表示反应A+BX的活化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E2表示反应XC的活化能
B.X是反应A+BC的催化剂
C.反应A+BC的ΔH<0
D.加入催化剂可改变反应A+BC的焓变
6.下面四种燃料电池中正极的反应产物为水的是
A B C D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碱性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熔融盐燃料电池
A.A B.B C.C D.D
7.关于如图所示转化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0
B.△H1>△H3
C.△H3 =△H1+△H2
D.△H1=△H2+△H3
8.用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与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时,测得生成1mol液态水时的 -,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不可能是
A.实验用NaOH溶液的浓度过大
B.实验时搅拌速度慢
C.分2~3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中
D.用量取完稀盐酸的量筒直接量取氢氧化钠溶液
9.关于下列的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10.常温常压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kJ,用400mL 5mol·L-1 KOH溶液吸收生成的CO2,恰好完全转变成正盐,则充分燃烧1mol C2H5OH所放出的热量为
A.Q kJ B.2Q kJ C.3Q kJ D.4Q kJ
二、填空题
1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有关电化学的问题。当闭合该装置的电键时,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池为___(填“原电池”“电解池”或“电镀池”),通入CH3OH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甲池溶液pH值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乙池中A(石墨)电极的名称为___(填“正极”“负极”“阴极”或“阳极”),总反应式为__。
(3)当乙池中B极质量增加5.40g时,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的体积为___mL(标准状况下),丙池中__极析出___g铜。
12.Ⅰ.判断:
(1)下列化学(或离子)方程式正确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A. B.
C. D.
Ⅱ.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Cu片插入浓中组成原电池(图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2)O~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溶液中的向_______移动(填“正极”或“负极”);t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_______。
13.下图各烧杯中盛有等浓度的食盐水,铁在其中被腐蚀的速率由快至慢的顺序为_______。
A. B. C.
14.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若通入直流电5min时,铜电极质量增加2.16g,试回答:
(1)电源电极X的名称为_______。
(2)pH变化:A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B_______,C_______。
(3)写出A中电解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写出C中Ag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
(5)通电5min后,B中共收集224mL气体(标准状况),溶液体积为200mL,则通电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无变化)。
15.城镇地面下常埋有纵横交错的多种金属管道,地面上还铺有铁轨等。当金属管道或铁轨在潮湿土壤中形成电流回路时,就会引起这些金属制品的腐蚀。为了防止这类腐蚀的发生,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请分析其工作的原理_______。
三、计算题
16.已知:
若要将1t碳酸钙煅烧成生石灰,理论上需用__________千克焦炭?
17.液态肼(N2H4)和液态双氧水可作为火箭推进剂的原料,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N2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的热。已知1 g液态肼完全反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0 kJ。
(1)H2O(l)=H2O(g) ΔH=+44 kJ·mol-1,写出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N2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以N2和H2为原料通过一定途径可制得N2H4,已知断裂1 mol N—N键、N≡N键、N—H键、H—H键所需的能量分别为193 kJ·mol-1、946 kJ·mol-1、390.8 kJ·mol-1、436 kJ·mol-1,试写出由N2、H2合成气态肼(N2H4)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温度在150 ℃以上时,H2O2便迅速分解为H2O和O2,发射火箭时用过氧化氢作强氧化剂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已知:
①H2(g)+O2(g)=H2O2(l) ΔH1=-134.3 kJ·mol-1;
②H2O(l)=H2(g)+O2(g) ΔH2=+286 kJ·mol-1。
则反应③H2O2(l)=H2O(l)+O2(g)的ΔH=___________。
18.回答下列问题:
(1)高炉冶铁过程中,甲烷在催化反应室中产生水煤气(和)还原氧化铁,有关反应为: ①。
已知: ②。
则与反应生成和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已知: ①
②
写出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9.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图: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____。
(2)第②步操作加入过量的BaCl2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____;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____。
(3)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____(多选)。
A.BaSO4 B.CaCO3 C.BaCO3 D.Mg(OH)2
(4)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____。
(5)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OH和____。
(6)食盐水也可以通过电解得到更多种类的化工原料,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电解过程中,阳极有____色氯气产生,可用湿润的____试纸检验该气体。
20.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理的探究实验:
装置 分别进行的操作 现象
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
ii.连好装置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
(1)小组同学认为以上两种检验方法,均能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
①实验i中的现象是________。
②用电极反应式解释实验i中的现象:________。
(2)查阅资料:具有氧化性。
①据此有同学认为仅通过ii中现象不能证明铁发生了电化学腐蚀,理由是________。
②进行下列实验,几分钟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 滴管 试管 现象
溶液 iii.蒸馏水 无明显变化
iv.溶液 铁片表面产生大量蓝色沉淀
v.溶液 无明显变化
a.以上实验表明:在________条件下,溶液可以与铁片发生反应。
b.为探究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此补充实验表明的作用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已知CO(g)的燃烧热 H = -283 kJ·mol-1,可得①,由图可得N2O(g)+CO(g)=N2(g)+CO2(g) H=-330+123-229+77=-359kJ/mol②,由盖斯定律,(反应②-①)×2可得反应2N2O(g)=2N2(g) + O2(g),反应热 H =( -359+283)×2 =-152kJ·mol-1,故选:A。
2.B
【解析】A.pH=2.0的溶液,酸性较强,因此锥形瓶中的Fe粉能发生析氢腐蚀,析氢腐蚀产生氢气,因此会导致锥形瓶内压强增大,A正确;
B.若pH=4.0时只发生吸氧腐蚀,那么锥形瓶内的压强会有下降;而图中pH=4.0时,锥形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说明除了吸氧腐蚀,Fe粉还发生了析氢腐蚀,消耗氧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氢气,因此锥形瓶内压强几乎不变,B错误;
C.锥形瓶中的Fe粉和C粉构成了原电池,Fe粉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C正确;
D.由题干溶解氧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可知,三种pH环境下溶解氧的浓度都有减小,则都发生了吸氧腐蚀,D正确;
故答案为:B。
3.D
【解析】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反应中Li参加了反应,最终又生成了Li,所以Li是催化剂。虽然在第二步水也参加了反应,第三步生成了水,但总反应为2N2+6H2O=3O2+4NH3,所以水为反应物,故A错误;
B.第二步反应是Li3N和水反应生成LiOH和NH3,没有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电解LiOH溶液时,在阴极不可能是Li+得电子生成Li,故C错误;
D.根据总反应方程式:2N2+6H2O=3O2+4NH3,每生成1mol NH3,同时生成0.75mol O2,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A.根据投料及电极的性能可知,a为电源负极,b为电源正极,钢电极做电解池阴极,相当于外接电流的阴极保护,不发生腐蚀,A项错误;
B.钌钛电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B项正确;
C.电解过程中不锈钢电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其附近pH升高,C项错误;
D.未强调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D项错误;
故选B。
5.C
【解析】A.E2表示活化分子转化为C时伴随的能量变化,A项错误;
B.若X是反应A+BC的催化剂,则X是反应①的反应物,是反应②的生成物,B项错误;
C.由图象可知,反应物A、 B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C的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ΔH<0,C项正确;
D.焓变和反应物和生成物能量有关,与反应变化过程无关,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的焓变,D项错误;
答案选C。
6.C
【解析】A.电解质为能够传导氧离子的固体氧化物,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氧离子,故A不选;
B.电解质溶液是氢氧化钾,正极上氧气得电子与水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故B不选;
C.存在质子交换膜,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故C选;
D.电解质为熔融碳酸盐,正极氧气得电子结合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根离子,故D不选;
故选C。
7.D
【解析】A.CO(g)+O2(g)=CO2(g)为CO的燃烧,放出热量,△H2<0,故A错误;
B.C不充分燃烧生成CO,充分燃烧生成CO2,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不充分燃烧,焓变为负值,则△H1<△H3,故B错误;
C.根据①C(s)+O2(g)=CO2(g)△H1,②CO(g)+O2(g)=CO2(g)△H2,③C(s)+O2(g)=CO(g)△H3,结合盖斯定律③=①-②,则△H3 =△H1-△H2,故C错误;
D.根据①C(s)+O2(g)=CO2(g)△H1,②CO(g)+O2(g)=CO2(g)△H2,③C(s)+O2(g)=CO(g)△H3,结合盖斯定律①=②+③,则△H1=△H2+△H3,故D正确;
故选D。
8.A
【解析】A.NaOH溶液稀释过程释放热量,导致中和热 -,故A符合题意;
B.实验时搅拌速度慢,导致热量散失,测得中和热 -,故B不符合题意;
C.分2~3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中,导致热量散失,测得中和热 -,故C不符合题意;
D.用量取完稀盐酸的量筒直接量取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被部分反应,导致测得中和热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解析】A.反应1为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反应2是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A错误;
B.反应1的为负数,反应2为正数,则,B错误;
C.由盖斯定律反应1+反应2得到反应3,则,C正确;
D.未知、的绝对值大小,无法判断是否大于0,D错误;
故选:C。
10.B
【解析】氢氧化钾的物质的量为2mol,与二氧化碳反应转化为正盐,需要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1mol,则根据乙醇燃烧方程式分析,乙醇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1mol乙醇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Q kJ。
故选B。
11.(1) 原电池 CH3OH-6e-+8OH-=CO+6H2O 降低
(2) 阳极 4AgNO3+2H2O4Ag+O2↑+4HNO3
(3) 280mL D 1.60
【解析】甲池中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为原电池,乙池和丙池为串联的电解池。
(1)
甲池为原电池,通入CH3OH电极为负极,负极上CH3OH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性溶液中被氧化生成CO,则该电极的电极反应为CH3OH+8OH--6e-=CO+6H2O;甲池消耗碱,故pH值降低。
(2)
乙池中A(石墨)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溶液中的OH-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4OH--4e-=2H2O+O2↑,阴极B(Ag)电极上,溶液中的Ag+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Ag++e-=Ag,在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得总反应方程式为:4AgNO3+2H2O4Ag+O2↑+4HNO3;
(3)
当乙池B极质量增加5.4g时,n(Ag)==0.05mol,则电路中通过电子物质的量为0.05mol,由于在串联电路中电子转移数目相同,所以甲池中理论上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n(O2)==0.0125mol,则氧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O2)=0.0125mol×22.4L/mol=0.28L=280mL,丙池与甲、乙池串联,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也是0.05mol,D极电极反应式为Cu2++2e-=Cu,所以D极析出Cu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m(Cu)=0.025mol×64g/mol=1.6g。
12.(1)D
(2) 正极 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形成的氧化膜阻止了Al进一步反应
【解析】(1)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有电子的转移,才能形成原电池,B、D为氧化还原反应,但选项B的化学方程式未配平,A、C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不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故答案为:D;
(2)
O~t1时,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过程,Al为负极,铜为正极,溶液中的硝酸根离子得到电子,正极电极反应式为:,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则溶液中的H+向正极移动;由于随着反应进行铝表面钝化形成氧化膜阻碍反应进行,t1时,铜做负极反应,Al为正极,因此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13.B、A、C
【解析】C中铁做阴极,电极表面发生还原反应受到保护,腐蚀最慢;A属于化学腐蚀,腐蚀较慢;B中Fe比Cu活泼,做原电池的负极导致铁腐蚀很快,综上分析铁在其中被腐蚀的速率由快至慢的顺序为:B、A、C。
14.(1)负极
(2) 增大 减小 不变
(3)
(4)
(5)
【解析】该装置为电解池,通电5min后,铜电极质量增加2.16g,则说明铜电极为阴极,溶液中的Ag+在铜电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银:Ag++e-=Ag,2.16gAg的物质的量为0.02mol,所以电路中转移电子为0.02mol。
【解析】(1)铜为阴极,则电源电极X为负极;
(2)A装置中阳极是Cl-失去电子变为氯气,阴极是水电离出来的H+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水电离出H+的同时会电离出OH-,导致溶液中OH-浓度增大,溶液pH增大;B装置阴极是Cu2+得到电子生成铜,阳极是水电离出来的OH-失去电子生成氧气,水电离出OH-的同时还电离出H+,导致溶液中H+浓度增大,溶液的pH减小;C装置阳极是电极材料Ag失去电子生成Ag+,同时溶液中的Ag+在阴极得到电子变为Ag析出,溶液的pH不变;
(3)A中放电的是Cl-和水电离的H+,生成氢气、NaOH和氯气,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C中银为阳极,在阳极,银失去电子变为Ag+,电极反应式为:;
(5)B中收集到的224mL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在B中,阳极始终是水电离出来的OH-失去电子生成氧气:2H2O-4e-=O2↑+4H+,通电5min,电路中转移电子为0.02mol,则生成的氧气为0.005mol,所以在阴极还有0.005molH2生成,即阴极开始时是溶液中的Cu2+得到电子生成Cu,当Cu2+消耗结束时,溶液中的H+得到电子生成H2:2H++2e-=H2↑,生成0.005molH2,转移0.01mol电子,则铜离子生成铜转移0.001mol电子,根据电极反应式:Cu2++2e-=Cu可知,溶液中的Cu2+为0.005mol,所以通电前Cu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5mol÷0.2L=0.025mol/L。
15.钢铁输水管与镁块相连形成原电池,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腐蚀,钢铁输水管作正极,受到保护
【解析】根据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分析解答。
【解析】镁比铁活泼,根据图示,钢铁输水管与镁块相连形成原电池,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腐蚀,钢铁输水管作正极,受到保护,避免了钢铁输水管的腐蚀,故答案为:钢铁输水管与镁块相连形成原电池,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腐蚀,钢铁输水管作正极,受到保护。
16.54.36
【解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1t碳酸钙煅烧成生石灰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78.2kJ/mol=1.782×106kJ,则理论上需用焦炭的质量为×12g/mol×10—3k g/g=54.36kg,故答案为:54.36kg。
17.(1)N2H4(l)+2H2O2(l)=N2(g)+4H2O(l) ΔH=-816 kJ·mol-1
(2)N2(g)+2H2(g)=N2H4(g) ΔH=+61.8 kJ·mol-1
(3)-151.7 kJ·mol-1
【解析】(1)
1 g液态肼完全反应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0 kJ。则1mol液态肼(N2H4)与足量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水蒸气和氮气,放出的热量为。设热化学方程式为①N2H4(l)+2H2O2(l)=N2(g)+4H2O(g) ΔH=-640kJ/mol
②H2O(l)=H2O(g) ΔH=+44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4得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生成液态水和氮气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H4(l)+2H2O2(l)=N2(g)+4H2O(l) ΔH=-640kJ/mol-44kJ·mol-1×4=-816 kJ/mol;
(2)
N2、H2合成气态肼(N2H4)的化学方程式为N2+2H2= N2H4,则根据ΔH=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热ΔH=946 kJ·mol-1+2×436 kJ·mol-1-193 kJ·mol-1-4×390.8 kJ·mol-1=+61.8 kJ·mol-1,故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2H2(g)=N2H4(g) ΔH=+61.8 kJ·mol-1;
(3)
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①+②)得到反应③H2O2(l)=H2O(l)+O2(g),则对应的反应焓变ΔH=-(-134.3+286)kJ mol-1=-151.7 kJ·mol-1。
18.(1)
(2)
【解析】(1)
观察①、②两个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得: 。
(2)
根据盖斯定律,得: 。
19.(1)加速溶解
(2) Na2SO4 Na2SO4+BaCl2=BaSO4↓+2NaCl
(3)ABCD
(4)会引入新的杂质
(5)Na2CO3
(6) 2NaCl+2H2O2NaOH+H2↑+Cl2↑ 黄绿色 淀粉碘化钾试纸
【解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加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沉淀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再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沉淀溶液中的Mg2+,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沉淀溶液中的Ca2+,同时沉淀过量的Ba2+,过滤,滤去BaSO4、Mg(OH)2、BaCO3、CaCO3沉淀以及泥沙,向滤液中加入盐酸,中和过量的NaOH和Na2CO3溶液,将得到的NaCl溶液进行蒸发浓缩,同时使过量的HCl挥发掉,然后冷却结晶,洗涤、烘干、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据此解答。
(1)
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粗盐的溶解,故答案为:加速溶解;
(2)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②步操作加入过量的BaCl2目的是除去粗盐中的Na2SO4,反应的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
(3)
通过过滤可把溶液中的不溶物除去,则可以除去的物质有泥沙、BaSO4、Mg(OH)2、BaCO3、CaCO3,答案选ABCD;
(4)
提纯的是氯化钠,若用氢氧化钾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
(5)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OH和Na2CO3。
(6)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电解过程中,阳极氯离子放电,有黄绿色氯气产生,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可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纸检验该气体。
20.(1) 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2) 可能氧化Fe生成,会干扰由电化学腐蚀生成的的检验 存在 破坏铁片表面的氧化膜
【解析】(1)
①实验i中连好装置,铁片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碳棒为正极,由于电解质溶液呈中性,则碳棒上的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一段时间后,向烧杯中滴加酚酞,证明铁发生了吸氧腐蚀的现象为:碳棒附近溶液变红。
②实验i中碳棒附近溶液变红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2)
①根据资料“K3[Fe(CN)6]具有氧化性”,故实验ii中铁电极能直接和K3[Fe(CN)6]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产生的Fe2+再与K3[Fe(CN)6]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干扰对电化学腐蚀生成的Fe2+的检验。
②a.根据实验iii知,只有水时K3[Fe(CN)6]溶液和铁片不反应;再对比实验iv和v,阳离子相同、阴离子不同,结合实验现象知,在Cl-存在条件下,K3[Fe(CN)6]溶液可以和铁片发生反应。
b.小组同学将铁片酸洗(用稀硫酸浸泡后洗净)后再进行实验iii,发现铁片表面产生蓝色沉淀,稀硫酸“酸洗”的目的是除去铁表面的氧化膜,由此补充实验、结合实验iv说明,Cl-的作用是:破坏了铁表面的氧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