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检优化提升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某同学最近感觉到头晕,脸色苍白、身体乏力,医生帮她做了血液常规检查,诊断可能患了贫血,原因是( )
A.白细胞偏低 B.红细胞偏低 C.血小板偏高 D.血浆偏多
2.某同学测定肺活量时的三组数据分别是2900 mL、3100mL、3360mL。受测者的肺活量应该是
A.2900mL B.3100mL C.3360mL D.3120mL
3.今年夏天,广东惠州出现了我国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医护人员严阵以待,及时将患者进行了隔离治疗.此举措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项措施?(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病原体
4.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相一致的是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生理盐水 保持细胞形态
B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碘液 染色
C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0%食盐水 细胞吸水
D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酒精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A.A B.B C.C D.D
5.下列器官中不属于消化道的是( )
A.咽 B.大肠 C.肝脏 D.食道
6.新冠肺炎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不包括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鼓励人员流动 D.保护易感人群
7.近年来儿童性早熟现象日益突出,如男孩早早长出胡须,女孩月经提早等,这与摄入含激素类物质有密切关系,这些物质最有可能含有的激素是( )
A.生长激素 B.胰岛素 C.性激素 D.甲状腺激素
8.下列各项中,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无关的结构特点是( )
A.小肠很长,约5-7米 B.小肠内壁有皱襞和绒毛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D.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
9.如图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脂肪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C B.曲线III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C.营养物质在D处被吸收得最多 D.B内含有胆汁、胰液、肠液等消化液
10.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系统由口腔、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胃只有贮存食物和搅拌食物的功能
C.肝脏分泌的胆汁中含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11.某人因失血已造成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则该伤员的失血量已达( )
A.5% B.10% C.20% D.30%
12.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必须及时排出体外,否则会影响人体健康。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膀胱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B.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只能通过排尿和排汗两种方式排出
C.皮肤能排出尿素,可以代替肾脏的作用
D.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13.人体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远高于吸入气体中的,呼出气体中多出来的二氧化碳产生于( )
A.组织细胞 B.气管 C.肺泡 D.鼻腔
14.由于天气炎热,有些学生擅自下水,造成溺水悲剧。根据所学生物学知分析,人类溺水时主要影响到呼吸的哪个环节?( )
A.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C.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D.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15.眼球结构中,能折射成像的主要结构是
A.角膜 B.瞳孔 C.玻璃体 D.晶状体
16.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变化是( )
①水分减少 ②水分增加 ③氧气含量增加 ④氧气含量减少 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
17.下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尿素是在②处形成的
B.①中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喝进去的部分水随③排出可不经过肾静脉
D.当原尿流经⑤时水和无机盐被重新吸收
18.当人体内的血液由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流向肺静脉时,血液内的氧含量变化情况会如下列哪幅图所示( )
A. B.
C. D.
19.在龙冈中学、时杨中学等学校的校园内有许多法国梧桐,选择法国梧桐作为校园绿化树种的原因可能是
A.树冠硕大,遮阴效果好
B.抗二氧化硫能力强
C.抗氯气能力强
D.A、B、C三项都正确
20.下列有关实验设计和分析的描述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图中,探究种子能否进行呼吸作用时,用干燥的种子进行对照实验
B.乙图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主要的实验变量设置为光照
C.丙图中,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以此检查反射弧是否完整
D.丁图中,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时,室温下将唾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后置于设定温度下水溶液中即可实现探究目的
二、填空题
2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馒头、米饭、面包等食物中含有较多___________,它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22.填空
(1)比赛时运动员需要大量的氧气,当深吸气时,膈肌_________ ,胸廓_________ ;吸入的氧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_________;氧最终在细胞的_____中被利用。
(2)比赛后运动员要进行尿检,若运动员尿液检出了兴奋剂,兴奋剂从血液到尿液经过的肾脏结构是___________。
23.人或动物通过________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________,能够让其正常进行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
24.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呼吸道由________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_____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____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有的器官;_____是发声的器官。
呼吸道的作用:使气体______(呼吸道都有_____做支架);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_____。不过,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______的。
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吞咽食物时,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
(4)____________________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三、综合题
26.图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请分析回答:
(1)人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在眼球中的[7] ___________上形成了清晰的图像,且图像信息通过[8] ___________传到了大脑的一定区域。
(2)眼球的内容物质中具有支撑眼球壁并折射光线作用的是[9] ___________。
(3)若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图中[4]可能凸度变___________且不能恢复原状,从而导致近视。为预防近视,你认为中学生应注意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图是尿液的形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尿液形成示意图中结构的名称:A___________,B肾小球,C___________。图中A、B、C共同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____,是尿液形成的基本结构单位。
(2)血液流经B时,通过B的___________作用,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的其他成分,都可以进入A中,形成原尿。当健康人的原尿流经C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大部分水、全部的___________和部分无机盐,都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
(3)某人因身体不适到医院进行验尿,尿检结果显示尿蛋白含量明显偏高,推测该病人肾单位中最可能发生病变的部位是___________。
28.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图(一)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二)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_________构成。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气体变得清洁、温暖和_________。
(2)图(二)中肺泡壁由___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有________围绕着 ,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A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其成分的变化是____________含量增加。
(3)图(二)中气体处于I状态时,图(一)处于_________段,此时膈肌处于_________状态,胸廓容积_________,肺_______(选“扩张”或“收缩”),肺内气压_________(选“<”或“>”)外界大气压。
29.下图甲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图乙是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a、b表示两个不同的生理过程,据图回答:
(1)图甲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①] ______,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③] ______中暂时储存。
(2)图乙中,血液经过______和肾小囊内壁的[a]______作用,部分物质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与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相比,肾小囊中的液体不含______和大分子蛋白质。
(4)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原因是______能够对原尿进行重吸收。
30.请根据神经系统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2)小明的脚被钉子刺到后迅速抬起,在该反射活动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途径是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上述(2)中,小明没有感觉到疼痛,也感觉不到脚的位置变化,那么小明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
A.A B.B C.E D.G
(4)图中I主要由________组成,它是脑与躯体、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5)上课时小明按老师的语言提示打开教材至某一页,该过程属于反射,其感受器位于________内。该过程中有[ ]________的参与,属于________反射。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贫血是因血液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含量少而造成的。
【详解】贫血是因血液内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含量少,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的贫血患者,应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故选B。
2.C
【分析】 肺活量是指用力深吸气后再用力深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据此解答。
【详解】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这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该同学的肺活量是这三次的最大值3360ml。
故选C。
3.A
【详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患者”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传染源,因此“及时将患者进行了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A。
【点睛】考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B
【详解】试题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不是滴生理盐水, A错误;
为了便于观察,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滴加碘液染色, B正确;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所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用20%食盐水是为了探究细胞的失水, C错误;
碘液遇淀粉变蓝,所以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该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而不是酒精,故D错误。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5.C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肝门。消化腺包包括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和肠腺。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详解】A.咽属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共同的器官,属于消化道的组成部分,故A不符合题意。
B.大肠是消化道的组成部分,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故B不符合题意。
C.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促进脂肪的乳化作用,属于消化腺,故C符合题意。
D.食道是消化道的组成部分,是食物经过的管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分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A正确。
B.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罩出门等,B正确。
C.“鼓励人员流动”会增加传染病的流行风险,不利于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预防,C错误。
D.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D正确。
故选C。
7.C
【详解】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男性的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分泌雌性激素;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促使第二性征的出现;正常情况下,性腺的发育要在人进入青春期后才开始,因此,人在幼年时不会出现第二性征和月经,但在幼年时摄入这些激素,就会促使儿童出现性早熟现象。
8.C
【分析】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小肠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详解】A.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一般有5~7米,增大面积,有利于吸收,A不符合题意。
B.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增大面积,有利于吸收,B不符合题意。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C符合题意。
D.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些管壁都很薄,有利于吸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小肠有着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相适应结构特点。
9.C
【分析】淀粉的消化开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开始于胃,最终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在小肠中被彻底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观图可知: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E代表大肠,曲线I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II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III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脂肪是在D小肠内被消化的,在小肠内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然后在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被彻底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B.曲线Ⅱ在C胃中开始被消化,最后在D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成氨基酸,因此Ⅱ表示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过程,B错误。
C.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因此营养物质在D处被吸收的最多,C正确。
D.B是咽和食道,基本没有消化功能。D小肠内含有胆汁、胰液、肠液等消化液,D错误。
故选C。
10.D
【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
【详解】A.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口腔是消化道的器官,A错误。
B.胃能暂时储存食物,并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B错误。
C.肝脏能够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对脂肪起到乳化作用,C错误。
D.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与其相适应的特点是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而内表面有肠腺、有多种消化液送入小肠,含有许多消化酶,能对多种物质起消化作用,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1.D
【分析】成年人血量约为体重的7~8%,正常的血量,是人体正常代谢活动的基础,失血超过30%,即超过1200~1500毫升,由于血量不足于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压,会危及生命。
【详解】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若一个正常成人体重60千克,其血液量约为4200~4800毫升。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少于4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丧失的血细胞和血浆成分,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相继补充,恢复正常,不用输血。当失血量在800-1000毫升时,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症状,可以输血。当失血量超过1200毫升时,生命就会发生危险当失血量达到1500毫升以上时,可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会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昏迷等症状,必须立即输血。如果是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30%(1200——1500毫升)以上,出现昏迷状态危及生命。故选D。
【点睛】题主要考查失血对人体的影响,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失血对人体的危害。
12.D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将尿液输送至膀胱暂时储存起来,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
【详解】A.膀胱有储存尿液的功能,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A错误。
B.人体将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排泄有三条途径,多于的水分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和呼气三条途径排出体外,而不是只有排尿和排汗两条途径,B错误。
C.皮肤能够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尿素,但是排泄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尿液,肾脏是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皮肤不能代替肾脏,C错误。
D.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以呼气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等代谢废物,D正确。
故选D。
13.A
【分析】人体的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不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详解】A.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呼出气体中多出来的二氧化碳产生于组织细胞,A正确。
B.气管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是气体进出的通道,用手指顺着脖子的中间向下移动并轻轻按压,你会摸到自己的气管。气管由许多“C”形的软骨支撑。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为支架。左、右支气管分别通向左、右肺,B错误。
C.左、右支气管分别通向左、右肺。支气管在肺叶中一再分支,成为各级支气管,并且越分越细,越分管壁越薄,最细的分支末端膨大成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C错误。
D.鼻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是气体进出身体的地方,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有黏膜,可以分泌黏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里面流动着温暖的血液,D错误。
故选A。
14.A
【详解】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个环节。人体呼吸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溺水阻断了呼吸全过程中的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环节,导致了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因而人溺水时主要影响肺的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造成人体缺氧,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15.D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详解】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但具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晶状体。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6.C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外界环境中的气体)主要成分如表:
气体成分 环境中的气体(%) 呼出的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水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变化是②水分增加、④氧气含量减少、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外界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含量以及变化的原因。
17.C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图中,②肾小球、①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③收集管。
【详解】A.尿素是人体的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时产生的,不是在②肾小球处形成的,错误。
B.当血液流经②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错误。
C.喝进的部分水随尿液排出,表明这部分水没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可不经过肾静脉,正确。
D.当原尿流经④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尿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8.A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
从图中看出,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因此当人体内的血液由肺动脉经肺部毛细血管流向肺静脉时,血液内的氧含量增加,而肺动脉内血液中氧气含量不在增加。所以血液内的氧含量变化的情况会如A图所示。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19.D
【分析】城市绿化可以净化空气、消除噪声、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杀菌等。城区内会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
【详解】法国梧桐树干高大,枝叶茂盛,生长迅速,易成活,奶修剪,所以广泛栽植作行道绿化树种,也为速生材用树种;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可见D正确。
【点睛】考查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20.C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详解】A.甲图中,由于试管底部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所以探究的是种子是否会呼吸释放出二氧化碳,对照组应该是煮熟的种子,故A错误。
B.乙图中,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主要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即一边塑料袋内放的是清水,一边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B错误。
C.脊髓是人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具有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如果脊髓受损,反射功能和传导功能都会丧失。膝跳反射是由脊髓控制完成的实验活动,其感受器是位于膝盖下方肌腱内;该感受器受刺激后产生的产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脊髓中的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传至大腿上的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产生小腿跳起的动作。如果脊髓受损,膝跳反射就不能发生,故C正确。
D.丁图中,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时,变量是温度,应在将唾液与淀粉溶液混合后置于不同温度下水浴,通过滴加碘液的方法检验,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判定。
21.糖类
【详解】谷类、豆类和根茎类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糖类。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走路、学习、呼吸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大部分是由糖类提供的。
22.(1) 收缩 扩大/扩张 肺/肺泡 线粒体
(2)肾单位
【分析】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
(1)
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导致肺内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多,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组织细胞利用氧,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
兴奋剂从血液到尿液经过的路径:兴奋剂→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肾动脉→肾脏→……→体外。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23. 神经系统 反射 反射弧
【分析】反射是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反应活动。反射必须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没有神经系统参与的生理活动就不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
【详解】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进行,因此能够让其正常进行的基本结构反射弧。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
24. 呼吸道 肺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鼻 咽 喉 顺畅通过 骨或软骨 清洁、温暖、湿润 有限 肺
【解析】略
25.(1)会厌软骨
(2)神经元/神经细胞
(3)大脑皮层
(4)脊髓
【解析】(1)鼻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之后各走各路,空气会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将气管喉覆盖,令食物进入食道。由此可知,在吞咽那一刻,我们呼吸是暂停的。吞咽完毕,软颚、喉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进行。所以人吞咽时,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的结构是会厌软骨。
(2)神经细胞简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
(4)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端与脑相连。脊髓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道。
26.(1) 视网膜 视神经
(2)玻璃体
(3) 大 答出预防近视的“三要四不看”中的两条做法或其它两条言之有理的用眼卫生做法均可
【分析】眼球的结构: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视觉神经、9玻璃体。瞳孔好比照相机的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晶状体相当于镜头。
(1)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7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8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
玻璃体起到支撑眼球壁和折射光线的作用。
(3)
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使4晶状体的曲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为了保护视力,应做到三要四不看。一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二要: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三要: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一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二不看: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三不看:不躺卧看书。四不看:不走路看书。
27.(1) 肾小囊 肾小管 肾单位
(2) 滤过/过滤 葡萄糖
(3)肾小球
【分析】本题考查尿液的形成过程。
题图中,A肾小囊,B肾小球,C肾小管。
【详解】(1)肾脏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C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A肾小囊、B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可见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因而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当血液流经B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A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当原尿流经C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
(3)B肾小球发生炎症病变导致通透性增大,正常人不能透过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也被过滤到肾小囊进而通过肾小管形成血尿或蛋白尿。
28.(1) 肺 湿润
(2) 一
毛细血管 二氧化碳 氧气
(3) bc 收缩 增大 扩张 <
【分析】图(二)中①肺动脉、②肺静脉、A二氧化碳、B氧气、Ⅰ吸气、Ⅱ呼气。据图解答。
(1)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2)
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B氧气浓度高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氧气的浓度,毛细血管中A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故B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A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因此,血液从毛细血管的①端流到②端后,成分变化是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3)
图(二)I表示吸气过程,此时膈肌收缩,此时膈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29.(1) 肾脏 膀胱
(2) 肾小球 滤过
(3)血细胞
(4)肾小管
【分析】图中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④尿道、a肾小球的过滤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1)泌尿系统是由①肾脏、②输尿管、③膀胱和④尿道组成的,①肾脏的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故肾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③膀胱;③膀胱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最后由尿道排出尿液。
(2)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a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3)由上题可知,与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相比,肾小囊中的液体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因此,一个人一天可以形成150L原尿,可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左右。主要原因是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0.(1)神经元
(2)A→B→E→C→D
(3)B
(4)神经纤维
(5) 耳蜗 H大脑皮层 条件
【分析】(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图中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E是神经中枢,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G上行的神经纤维,F下行的神经纤维,H是大脑皮层,l是白质。
(1)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是: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传导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央的灰质内(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部位),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即做出指令),传出神经再将来自神经中枢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最后由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可见,该题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A感受器→B传入神经→E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
(3)
上述(2)中,如图中的B传入神经受损,患者没有感觉,也不能形成反射。
(4)
l是脊髓的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能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感觉,由上可知,脊髓具有传导的功能。脊髓中央的灰质内有简单的神经中枢,因此脊髓还具有反射功能。
(5)
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上课时小明按老师的要求打开教材至某一页,是人类特有的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参与形成的复杂反射。因此是需要H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的反射活动。这一反射是通过训练形成的,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叫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其感受器位于耳的耳蜗。
答案第4页,共13页
答案第5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