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检优化提升训练试题5(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检优化提升训练试题5(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08 09: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检优化提升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将人类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某种微生物体内,利用它能实现胰岛素的大量生产。胰岛素可用于治疗( )
A.地方性甲状腺肿 B.侏儒症
C.巨人症 D.糖尿病
2.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示意图,请根据各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判断①、②、③三种血管分别属于(  )
A.小静脉、毛细血管、小动脉
B.小静脉、小动脉、毛细血管
C.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D.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3.血液循环中,能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是(  )
A.体循环 B.肺循环 C.心脏 D.肾
4.四个同学讨论血液循环的问题,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他们说的正确的是( )
A.心脏有四个腔,上下、左右都相通
B.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C.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场所在毛细血管
D.血液循环有两条完全独立的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
5.下列属于人类特有的反射是(  )
A.烟熏流泪 B.吃梅止渴 C.排尿反射 D.谈虎色变
6.能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 )
A.毛细血管
B.动脉
C.静脉
D.小动脉
7.如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血涂片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与氧气运输有关 B.③能释放凝血物质
C.②能变形和吞噬病菌 D.①寿命长是因为有细胞核
8.某地患“大脖子病”的人特别多,说明该地方的人饮食中可能缺少哪种无机盐
A.钙 B.磷 C.碘 D.铁
9.人的心脏不停地跳动是血液循环流动的动力,心脏之所以能够跳动是由于(  )
A.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B.肌肉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上皮组织具有分泌功能
D.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功能
10.皮肤具有保护功能,与皮肤保护功能有关的组织是(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神经组织 D.肌肉组织
11.反射弧的各组成部分中,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A.神经中枢 B.传入神经 C.感受器 D.效应器
12.下列各组疾病是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的是(  )
A.破伤风、甲型肝炎 B.甲型肝炎、流行性感冒
C.肺结核、流行性感冒 D.腮腺炎、蛔虫病
13.某人发现自己小便后尿液上面有一层白色泡沫长时间不消失散去,去医院检查发现尿液中蛋白质和红细胞指标异常,由此说明他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膀胱 B.输尿管 C.肾小管 D.肾小球
14.儿童多晒太阳可以预防的病症是(  )
A.夜盲症 B.佝偻病 C.骨质疏松症 D.脚气病
15.刚吃过饭,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否则会引起(  )
A.神经紧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B.消化不良,出现胃、肠疾病
C.血液流动过快、影响循环系统功能
D.呼吸急剧,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16.如图表示人体内肺泡周围气体交换和运输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内只有肺泡周围才能进行气体交换 B.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三层细胞
C.血液流经肺泡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原理是气体扩散
17.图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
B.两试管中滴加等量的清水和唾液构成对照
C.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2号试管中溶液变成蓝色
D.将两试管置于37℃保温利于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
18.下表是检测正常人血浆、肾小管上段以及输尿管内液体中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据表中数据判断,甲、乙分别是(  )
血浆 肾小管 输尿管
甲 0.03% 0.03% 2%
乙 0.1% 0.1% 0%
A.甲是葡萄糖,乙是蛋白质 B.甲是葡萄糖,乙是尿素
C.甲是尿素,乙是葡萄糖 D.甲是尿素,乙是蛋白质
19.某同学视力正常,当他走下公共车时,看到汽车启动后向前方行驶,离他越来越远。下列各项中,能正确反映该同学在注视汽车过程中,眼内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情况是(  )
A. B. C. D.
20.如图所示,A代表某器官,①、②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表示肾脏,则②内的血液尿素含量增加
B.若A表示小肠,则②内的血液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C.若A表示骨骼肌,则②内的血液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D.若A表示肺,则②内的血液氧含量增加
二、填空题
21.完成表格内容
名称 成分
血液 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尿 ____________________
尿液 ____________________
22.血液循环系统由_____和_____组成,血液循环途径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
2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_____和_____的交换,这个过程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24.神经系统由脑、________和神经组成、________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________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5.清洁能源是指使用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如: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6.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请根据图示回答问
(1)张华同学喜欢早起锻炼身体,他跑步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食物中的 (填营养物质种类)提供。
(2)锻炼结束后,开始早餐,他吃了一个馒头和一个鸡蛋,喝了一杯牛奶。请问:他吃的馒头开始消化是在 进行,鸡蛋在 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 。所有食物都是在 被彻底消化和吸收。
(3)图中最大的消化腺是 (填番号),分泌 ,其内 (填含或不含)消化酶。
27.“健康是金,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健康,那么他所拥有的和正在创造并即将拥有的统统为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请据下图“平衡膳食宝塔”回答:
(1)位于“膳食宝塔”最底层(第一层)的谷类主要成分是淀粉,在消化道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
(2)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需多吃“膳食宝塔”____________层食物。
(3)运动时消耗的能量来源于食物,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使水温升高的方法来测定。为了测定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某同学设计了上图所示装置。下表中是他的实验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m 20
水(毫升) 30 30 30 30
温度上升(℃) 2.2 1.4 3.1 1.3
①实验中,m的数值应该为_____________。
②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吸收4.2焦的热能,计算可知1克黄豆所含的能量是________焦。
③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食物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_________。
A.火焰熄灭时
B.食物灰烬凉透时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④事实上,实验所测出的食物的热价与它的实际热价相差很大,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是甲图的[①]______,[①]是由许多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由______和肾小囊、肾小管组成;
(2)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主要是由于肾小管的______作用;
(3)当甲图的[③]______内尿液积累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尿反射,尿液就从[③]经尿道排出体外;
(4)乙图中a、b两条曲线表示肾小管内葡萄糖浓度变化趋势,其中______曲线表示此人患糖尿病,此病是由于______分泌不足引起的。
29.如图是耳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 ]______有关。
(2)听觉感受器位于[10]________中,听觉的形成在______。
(3)感冒以后,病菌可以沿[ ]______进入中耳,引起人的中耳炎。
(4)同学打闹请勿用手掌煽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 ]______导致破裂。
30.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上,小明同学报名参加了1500米的比赛项目。下面是相关记实材料和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①~⑦表示生理过程,ABCD代表系统或器官,Ⅰ、Ⅱ表示血管类型,a是可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请分析回答: 早晨,小明吃了丰盛的早餐;面包、煎鸡蛋、生菜、牛奶。到了学校,开幕式后比赛开始,小明听到枪响,立刻冲了出去。比赛中,小明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最后100米冲刺了,同学和班主任老师在终点为他加油呐喊,他咬紧牙关第一个冲到了终点。
(1)小明吃的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消化道中知彻底被消化分解成a,a代表的物质是_____,请在乙图中画出淀粉消化过程的曲线_____。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经过甲图中的过程①直接通过②过程进入A系统的是______。
(3)比赛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小明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进行甲图中④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__状态;B系统与外界的气体进行交换是通过_____实现的,氧气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丙图的途径是______(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4)图丙中流静脉血的是_____(填数字)。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______。
(5)图甲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径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 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血管Ⅰ中的血液与血管Ⅱ中的血液相比在成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6)与平时对比,在此长跑过程中,小明身体散发水分明显增加的途径有______(填甲图中数字)。
试卷第4页,共8页
试卷第3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虽少,但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详解】A.大脖子病又叫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而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治疗主要包括,应用碘剂与甲状腺素片,甲状腺部分切除或者次全切除,多吃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海蜇、拌菜等,A不符合题意。
B.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因此侏儒症可以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来提高身高,B不符合题意。
C.巨人症是由于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治疗方法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服用溴隐亭、庚啶、甲孕酮、己烯雌酚、偶聚肽等药物,C不符合题意。
D.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因为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因此对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里面的血液流动比较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里面血液流动比较慢;毛细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从图中血液流动方向看出①血管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小动脉;③血管由分支流向主干,因此③是小静脉;②血管是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的,因此是②毛细血管。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肺循环能将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故选B。
4.C
【详解】试题分析:心脏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相通、左右不通,A错误;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是动脉血,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不一定是静脉血,如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B错误;
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C正确;血液循环有两条,即体循环和肺循环,二者同时进行,D错误。
考点:心脏的结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5.D
【分析】(1)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刺激建立反射如简单反射和具体条件刺激的复杂反射,如常打针的小孩看到穿白衣服的护士就会哭,狗看见拿木棍的人会逃跑,表明人和动物都能对具体条件引起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2)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特有的语言中枢,因此人类特有的反射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特征建立的条件反射。
【详解】ABC.烟熏流泪、吃梅止渴、排尿反射都是由具体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人和动物共有。ABC不符合题意。
D.谈虎色变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人类特有的反射,D符合题意。
故选D。
6.A
【详解】试题分析: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动脉血管管壁厚,弹性最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度快,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静脉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腔大,血流速度慢,其功能为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到心脏去;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利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毛细血管。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血管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7.D
【分析】题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
【详解】A.①红细胞(RBC):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A正确。
B.③血小板(PLT):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B正确。
C.②白细胞(WBC):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C正确。
D.成熟的①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错误。
故选D。
8.C
【详解】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缺碘时,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进行代偿性增长,导致甲状腺肿大,出现“大脖子病”。缺钙引起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缺铁引起人体缺铁性贫血。故选C。
9.A
【分析】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一个泵,它把血液泵到全身各个器官。
【详解】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它不停的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A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0.A
【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据此答题。
【详解】皮肤属于器官,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组成.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具有营养、支持、连接、保护等作用.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理解掌握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C
【分析】此题考查的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包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 神经中枢能接受神经冲动,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不符合题意。
B. 传入神经将神经冲动传至神经中枢,不符合题意。
C. 感受器能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兴奋,能传导的兴奋就是神经冲动,符合题意。
D. 效应器能接受刺激并作出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12.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大类。
【详解】A.破伤风属于体表传染病,是通过接触传播的;甲型肝炎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饮食传播,A错误。
B.甲型肝炎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饮食传播;流行性感冒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的,B错误。
C.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都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通过飞沫、空气传播,C正确。
D.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蛔虫病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是通过饮食传播,D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详解】肾小球的结构类似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被过滤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肾小球发生病变时,肾小球的通透性会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会被滤过进入原尿。肾小管对蛋白质、血细胞没有重吸收能力,因此在尿液中会出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所以检查发现小明的尿中有红细胞、蛋白质等,据此推断小明病变的部位最可能是肾小球。
故选D。
14.B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A、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A错误。
B、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儿童多晒太阳可以促进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预防佝偻病,故B正确。
C、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
D、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 造成的,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维生素的作用及缺乏症。
15.B
【详解】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而导致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经常这样做,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因此,饭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故B正确。
点睛:血液总是会流向功能活跃的器官。
16.D
【分析】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A.在人体内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A错误。
B.肺泡外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所以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B错误。
C.经过肺泡内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C错误。
D.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即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结果及原理是关键。
17.C
【分析】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首先,在1.2号两支试管中各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 其次,向1.2号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清水和2毫升唾液; 再次,将两支试管放在37°C温水中水浴10分钟;最后,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
【详解】A.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要首先④将等量淀粉糊分别注入两支试管内,然后①向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加清水和唾液,后③将两支试管放入37°C的温水中,最后②向两支试管分别滴加碘液并观察现象。因此此实验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是④①③②,故A正确。
B.实验过程中,除向试管内分别滴加等量的唾液和清水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目的是保证有无唾液这一单一变量,形成对照,故B正确。
C.2号试管内滴加了唾液,唾液淀粉酶会将其中的淀粉分解,故滴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故C错误。
D.正常情况下,人体温度为37°C。将试管放入37°C 的环境中保温,是为唾液淀粉酶提供适宜的温度,使其活性保持最强,故D正确。
故选C。
18.C
【分析】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过程。
【详解】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血液中的大分子的物质如血细胞、蛋白质外,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原尿、尿液中都不含有蛋白质;在血浆和原尿中都含有而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故乙是葡萄糖。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而不重吸收尿素,因此,尿素浓度升高,故甲是尿素。
故选C。
【点睛】原尿与血浆相比不含蛋白质,尿液与原尿相比不含葡萄糖;三者都有水和无机盐、尿素。
19.D
【详解】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近视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远视时,正好相反。“某同学视力正常,当他走下公共车时”,这时该同学眼球内的晶状体曲度较大,“看到汽车启动后向前方行使,离他越来越远”,该同学眼球内的晶状体的曲度是越来越小,直到看不见位置,晶状体的曲度不再变化。
故选D。
20.D
【分析】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一般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详解】A.若A代表肾脏,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不重吸收尿素,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由输尿管随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血液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是尿素减少,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A错误。
B.若A代表小肠,则此血液循环是体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肠动脉→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肠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在组织细胞内进行物质交换,由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以经过小肠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含养料增加,血液由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则②中流含营养物质丰富的静脉血,B错误。
C.若A表示骨骼肌,则①表示体动脉,②表示体静脉,当血液流经骨骼肌时,氧气进入骨骼肌,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多,C错误。
D.若A代表肺,则①表示的是肺动脉,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②是肺静脉,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即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D正确。
故选D。
21. 血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 水、无机盐、尿素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血液的成分:主要是血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原尿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尿液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尿素。
22. 心脏 血管(位置可交换) 体循环 肺循环(位置可交换)
【分析】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保障,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点睛】本题是关于血液循环的一个基础题,平时只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不会出错。
23. 氧气 二氧化碳
【分析】人体的呼吸包括四个过程: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内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氧气和通过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利用氧气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走过程,分析解答。
【详解】在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不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大于组织细胞内的氧气含量,而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故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因此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4. 脊髓; 大脑皮层; 反射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及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5. 太阳能、风能 水能、生物能等
【分析】清洁能源是指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详解】清洁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地热能(包括地源和水源)海潮能这些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点睛】掌握清洁能源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6.(1)糖类;
(2)口腔;胃;氨基酸;小肠;
(3)③;胆汁;不含
【详解】试题分析:上图中各部分名称为:①唾液腺、②咽、③肝脏、④胆囊、⑤十二指肠、⑥肛门、⑦小肠、⑧大肠、⑨胰腺、10胃、11是食道、12是口腔。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从口腔开始消化,鸡蛋的组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从胃开始被消化,最终消化成氨基酸。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所有的食物都是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吸收的。肝脏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中,最终排入十二指肠,不含有消化酶,但是具有乳化脂肪的作用,另外还有代谢和解毒功能,是体内最重要的消化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7. 唾液、胰液和肠液 三、四 20 8.82 C 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食物燃烧不充分,有些热量没有被释放出来;加热过程中试管也吸收一部分热量等;点燃后没有迅速放到锥形瓶底部;没有用食物火焰的外焰加热锥形瓶;温度计读数不准确
【详解】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相同的水温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表明食品燃烧释放的能量越多。
(1)谷类食物主要为我们提供糖类物质,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供能物质。淀粉的消化起始于口腔,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对部分淀粉进行初步的消化,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小肠是将淀粉消化为最终产物的器官,在小肠里含有肠液、胰液等消化液,它们都含有消化淀粉、脂肪、蛋白质的酶,最终淀粉在小肠里被消化成葡萄糖。因此消化道中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是唾液、肠液、胰液。
(2)第三、四层食物中含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意义。因此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摄取第三、四层食物。
(3)①探究某种食物中含有能量的多少,食品的质量必须相同,因此实验中,①应该为20。
②据表中数据可见:1克黄豆所含的热量=(30×1.4×4.2)÷20=8.82。
③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说明不再有热量产生,此时记录数据比较科学。
④部分热量散失到周围环境中;食物燃烧不充分,有些热量没有被释放出来;加热过程中试管也吸收一部分热量等;点燃后没有迅速放到锥形瓶底部;没有用食物火焰的外焰加热锥形瓶;温度计读数不准确。
28.(1) 肾脏 肾小球
(2)重吸收
(3)膀胱
(4) b 胰岛素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和分泌三个过程。图甲中,①是肾脏,②是输尿管,③是膀胱,④是尿道。
(1)
泌尿系统的组成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中①肾脏又被称为“人体的过滤器”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肾由大约一百万个肾单位组成,肾单位由肾小体、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囊、肾小球组成。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输尿管把尿液运送到膀胱,膀胱暂时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 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因此,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而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这是由于发生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
当甲图的③膀胱内尿液积累达到一定量时,通过排尿反射,尿液就从③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4)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分泌不足易导致糖尿病。乙图a是正常人肾小管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曲线,b曲线表示的是葡萄糖含量偏高,可能是糖尿病患者胰岛分泌不足所致。
29.(1)8半规管
(2) 耳蜗
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12咽鼓管
(4)3耳膜
【分析】题干中耳的结构图:1耳郭,2外耳道,3鼓膜,4锤骨,5砧骨,6镫骨,7中耳,8半规管,9前庭,10耳蜗,11听神经,12咽鼓管,据此解答。
(1)
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所以,晕船8半规管有关。
(2)
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10耳蜗内。
(3)
12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咽喉有炎症时,病菌可能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4)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同学打闹请勿用手掌煽耳光,以防压缩空气冲击3耳膜。
30. 葡萄糖 水、无机盐、维生素 收缩 呼吸运动 3→6→7→1 2、4、5、8、9 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 肾小囊→肾小管 氧、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③⑤
【分析】图甲表示了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生理过程,包括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呼吸的过程等生理过程;图示中,a是葡萄糖,①表示消化,②表示吸收,③表示呼气,④表示吸气,⑤表示排汗,⑥表示排尿,⑦表示排遗。图丙中1主动脉,2肺动脉,3肺静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6左心房,7左心室,8右心房,9右心室。
【详解】(1)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淀粉在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因此,小明吃的面包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消化道中知彻底被消化分解成a,a代表的物质是葡萄糖,在乙图中画出淀粉消化过程的曲线如下,
(2)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可以经过消化,直接被消化道壁吸收进入血液,淀粉需要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需要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需要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因此,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经过甲图中的过程①消化直接通过②吸收过程进入A血液循环系统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3)呼吸运动的进行是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分不开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引起胸腔上下、前后、左右径均增大,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肺缩小、胸廓缩小。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扩散到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因此,比赛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小明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进行甲图中④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B呼吸系统与外界的气体进行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氧气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的过程中,经过丙图的途径是3肺静脉→6左心房→7左心室→1主动脉。
(4)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在心室和动脉之间的动脉瓣,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如图:
综上分析可知,图丙中流静脉血的是2肺动脉、4上腔静脉、5下腔静脉、8右心房、9右心室。心脏每跳动一次,心脏收缩和舒张各一次,当心房和心室舒张时,相关瓣膜的开闭情况是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
(5)血液在肾脏内的流动途径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肾静脉。Ⅰ肾静脉中流静脉血,Ⅱ肾动脉中流动脉血。因此,图甲中若D代表肾脏,一部分a在D中从离开血液又回到血液途径的结构依次是: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血管Ⅰ中的血液与血管Ⅱ中的血液相比在成分发生的变化是氧、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6)在长跑时,通过排汗排出大量的水分,此外呼吸排出的水分也大量的增加,图中的③呼吸排出,⑤皮肤的汗液排出。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心脏的结构特点,肺通气的原理,排泄的途径。本题难度较大,需要结合图进行分析。
答案第14页,共14页
答案第13页,共1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