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专题二 商鞅变法单元综述 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诸侯国为适应形势的变化,纷纷变法求强。2、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对秦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乃至日常行为准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秦国迅速崛起,并奠定了秦始皇成就霸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推动,原有的奴隶制统治秩序已经瓦解,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 (一)客观背景:变法改革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战国:铁器和牛耕推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奴隶制存在的两大基础奴隶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1、经济 铁犁牛耕的发明和推广,使得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2、政治 战国:铁器和牛耕推广★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崩溃奴隶制存在的两大基础奴隶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地主阶级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分享政治权利,于是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风起云涌。 ★2、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 VS 奴隶主贵族 风起云涌的改革与变法 ? 3、军事 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4、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其中法家宣扬以法治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各国变法的思想武器。 (二)主观条件战国七雄材料一:秦国地处西陲,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到战国初期,秦国仍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材料二: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时),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二)主观条件 ? 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1)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发展商业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二)主观条件 ? 1、秦统治者热衷于改革 (1)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迁都栎阳,发展商业等。(2) 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向全国发出求贤令,吸引各国有识之士到秦国效力。 商鞅其人
商鞅(约前390—前338),出生于卫国,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史称商鞅。商鞅尊崇李悝学说,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前361年,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商鞅舌战图展开论战 秦孝公就是否变法进行讨论。以甘龙、杜挚为首的旧贵族认为“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商鞅为实行新法,展开论战,宣传了变法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徙木立信 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告示:“谁扛到北门,赏‘十金’。” 大伙直嘀咕:“这有什么难,赏这么多金?” 谁也不扛。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更加疑惑了,这时候,一个壮汉上前扛起木杆走到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人们纷纷议论:“这位新官说话真算数。”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不久,开始变法。 (二)主观条件 ? 2、商鞅得到秦统治者的赏识(1)商鞅到秦国后,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2)公元前365年,商鞅正式实行变法。通过“徙木立信”,取信于民,严厉打击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思考: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国,铁农具和( )出现并推广( )提高了,私田大量出现,( )逐渐瓦解( )逐渐确立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 )等新的阶层( )要求改革参与国家政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变法改革成为时代潮流商鞅变法西周在经济上实行集体劳作的( ) 生产力
生产关系决定★思考: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人物:中心:目的: 商鞅(官职:左庶长 发展农业、厉行法治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摆脱落后状态; 根本目的:废除奴隶制,确立地主阶级的统治。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井田,开阡陌①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三、变法的内容②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③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秦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②保护了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③形成古代中国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政策,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① 便利赋税征收;②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统一度量衡2、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1)废除世卿世禄制①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特权; 三、变法的内容②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③扩大了统治基础。(2)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3)严肃军纪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制定什伍、连坐制度;(1)废分封,行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加强户籍管理,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3)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加强统治加强了对百姓的控制3、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1)燔诗书而明法令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实质:思想文化专制②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4、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2)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1)“塞私门之请”;②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经济,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①杜绝腐败滋生;5、移风易俗的习俗改革(3)强行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③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一次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 四、评价1、性质:
2、积极性: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为秦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六国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支柱, 并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2)军事上: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形成了全国皆军、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局限: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1) 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3)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4)焚烧史书,蔑视文化: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成功的原因。从商鞅变法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1)从性质来看:是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2)从地位来看: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3)从内容来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4)从结果来看: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特点: 封建性 彻底性 全面性 有效性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有效;(3)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坚强的领导集团;(4)商鞅个人的政治才干和领导能力。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