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的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一、变法的背景
(积贫积弱的北宋)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人。后周
时任殿前都检。960年 ,
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
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年号建隆。宋太祖(927-976
——清·赵翼
一 著黄袍便罢兵。
千秋疑案陈桥驿,陈桥驿遗址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想一想
1、宋太祖登上帝位后,他是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2、他是如何解决的?
3、由此引出了哪些问题?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集中行政权中央: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2、表现:(一)、兵虚财匮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三冗(冗官、冗兵、冗费)1、根本原因: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分析下面图片所反映的问题?思考:这么多的军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军队战斗力如何?问题一冗
兵灾年编流民入伍、、;战斗力并不强“冗官”思考:从真宗到英宗年间,官员大大增加的原因?有何影响响?问题二一职多官,科举考试,恩荫赏赐;官僚机构膨胀,办事效率低下。北宋官员增长示意图“冗费”北宋财政支出增长示意图问题三思考:巨额的花费在花在何处?影响如何?军费、官俸、岁币、大兴土木;北宋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军队人数为1181532)探究: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过度集权
防止割据大量授予官权 养兵政策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二)、内忧外患(1)内忧: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材料一: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依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原因? 北宋政府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豪强地主隐瞒土地,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百姓纷纷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996年)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面对辽和西夏的进攻,北宋采取—被动防御的方针。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2)、外患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 ,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宋朝的大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死辽将萧达览,辽军士气受挫 ,同意与宋军议和。宋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思考:至此北宋面临哪些社会问题?1、积贫积弱
2、阶级矛盾尖锐
3、辽和西夏的威胁结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措施: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
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二、王安石变法(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患危机:
前奏: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范仲淹(989一1052)“庆历新政”
严重的社会危机使得不少“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革新政治。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庆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相1069年,起
用王安石为参
知政事延伸拓展:变法的目以及实质?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
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联系:变法的性质 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调整)(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1、目的:
2、王安石对国家贫困的认识
3、变法的指导思想:
4、变法的中心内容:
5、变法的主要内容: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理财富国、强兵、育才富 国商业方面农业生产均输法市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国家开支。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等缺时卖出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低息贷款。政府征收役钱雇人服役。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青苗法和募役法在实施中的局限青苗法: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
募役法: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强兵军事训练方面军事装备方面将兵法:
保甲法:保马法:
军器监:精简裁并,兵将相习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为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官马民养。开设专门的武器制造机构,健全赏罚机制。育才改革科举
改革学校制度
作用:调整考试科目,(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更注重实用。改革教材,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基本教材;整顿太学,广泛吸纳人才。发展了教育,使王安石变法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三、王安石变法的成就 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3、北宋的军事力量增强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 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社
会矛盾。
四、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原因1、失败的标志:王安石被罢相,保守派上台,新法被废除。2、失败的原因:1、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2、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执行不当,遭到强烈反对。
3、用行政手段来积累国家财富,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新法措施过于激进。
5、宋神宗在就法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保守派得势。6、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五、评价王安石变法:1、积极意义:
2、局限性:
3、变法实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两积”局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在不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中心内容:庆—整顿吏治
王—理财
改革程度:庆-局部改革
王-全面改革相同点: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目的:巩固统治而实行的。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改革。
结果: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
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宋神宗之后,司马光任宰相时废除新法。再之后,又出现借新法聚敛之事,变法已发生变质,实已失败。司马光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他仍推行新政直至去世合作探究材料一:宋人邵伯温《闻风录》中说:“王荆公(王安石)为相,寝食不暇,尽变祖宗法度,天下纷然,以致今日之祸(指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材料二:梁启超在《王荆公》中说:“(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请结合所学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论。
邵伯温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立场上,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甚至把北宋的灭亡也归罪于王安石变法。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①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并取得一定成效。
②北宋的灭亡是北宋长期积贫积弱的结果,也是统治者长期执行屈辱求和路线的必然结果。
梁启超站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立场上,全面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判):有正确的一面,但过于夸大
论证:
①王安石变法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并取得一定成效,
②但他毕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解决当时社会的矛盾,更不可能“取尧舜以来之弊政而一扫之”。
1.(2010.山东卷文综33)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注重经义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