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夯实基础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人人痛恨老鼠,但从生物学角度分析,鼠也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B.鼠对人类有害,必须把它们消灭尽
C.鼠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D.鼠数量过多或过少有影响生态平衡
2.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
A.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形成有机物是可能的
B.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已经得到了实验证实
C.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生物化石为生物的进化学说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3.人的性别是由( )
A.基因决定的 B.DNA决定的
C.性染色体决定的 D.性腺决定的
4.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21年我国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生命至上终结艾滋健康平等”,旨在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建共治共享,携手应对包括艾滋病在内的疾病流行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为实现防治目标,终结艾滋病、终结疾病大流行而努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HIV都是攻击呼吸系统
B.新冠病毒、HIV的传播途径有差异
C.新冠肺炎、艾滋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D.“终结艾滋”是人类共同的健康责任
5.下列各种陈述中,属于事实的是
A.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C.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D.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6.夏季是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学生在食堂就餐后,食堂工作人员会对使用过的餐具进行清洗并清毒,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A.控制传染源 B.计划免疫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人群
7.关于“关注健康,珍爱生命”主题的叙述或做法,错误的是
A.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B.吸烟会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诱发肺癌
C.当有人因溺水等意外事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时,可及时采取心肺复苏进行抢救
D.有些人吃鱼、虾会过敏,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也叫抗体
8.下列属于传染病的疾病是
A.高血压 B.心脏病 C.蛔虫病 D.骨折
9.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水稻的抗病和不抗病
B.豌豆的圆粒和黄粒
C.狐的短尾和猫的长尾
D.番茄果实的红色和苹果果实的黄色
10.在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变化 B.自然选择 C.生物本能 D.遗传变异
11.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会出现各种危险,下列关于各种危险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遇到危急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应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B.高血压病人应遵医嘱服用药物,血压正常后可立即停药
C.遇到外伤出血,若血液呈暗红色并缓缓流出,则需要在远心端包扎
D.如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骨折,应及时用夹板把骨折处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
12.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B.隐性性状指的是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C.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
D.出现频率高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13.遇到意外情况,应积极处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意外骨折—不要随意搬动 B.煤气中毒—将患者转移到通风处
C.意外溺水—及时拨打120 D.动脉出血—压迫远心端止血
14.关于遗传变异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性生殖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B.生物的性状都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
C.出现频率高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D.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是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
15.能证明爬行类和鸟类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化石是( )
A.始祖鸟化石 B.始祖马化石 C.恐龙化石 D.三叶虫化石
16.目前,我市正全面有序地推进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工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该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B.疫苗进入人体相当于抗原
C.注射该疫苗也可预防“非典型性肺炎” D.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7.近年来,中小学生因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增多。下列生活方式中,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的是( )
①大鱼大肉吃饱为止 ②主食副食合理搭配 ③粗粮细粮均衡摄入 ④劳逸结合适度锻炼 ⑤多盐多油多喝饮料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8.有酒窝和无酒窝由一对基因控制,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儿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有酒窝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儿子表现为无酒窝
B.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则父亲和儿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Dd、dd
C.两个有酒窝的人的基因组成一定是相同的
D.决定有无酒窝的一对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
19.有关下列三种不同类型微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乙属于真核生物
C.丙有细胞结构,能独立生活 D.甲、乙、丙都有遗传物质
20.下列关于生物分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
B.分类的等级由小到大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C.蝗虫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D.植物由低等到高等依次是: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二、填空题
21.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__________的。
22.依据科学家的考古发现,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_。
23.人类的进化历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阶段。我国山顶洞人属于____________。
24.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________.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_______.
25.人猿同祖,共同起源于_______________。在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26.甲型H1N1流感在墨西哥爆发后,不久就蔓延到许多国家。5月份,泉州也确诊出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该疾病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以感 染者的咳嗽或喷嚏为媒介,也可通过手指与眼、鼻、口的接触来传播。
⑴与非传染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具有传染性和___________ 的特点。
⑵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分析,甲型H1N1流感患者属于___________。
⑶从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看,打喷嚏时掩住口鼻、勤洗手等是为了切断_______________。
⑷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研制并使用疫苗将大大减少甲型H1N1流感的患病率。原因是:注射疫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__________ (填“抗原”或“抗体”),从而发挥机体的________________免疫作用,达到保护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7.水葫芦是多年生草本,营水生直立或漂浮生活。原产南美委内瑞拉,现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河湖、池塘和稻田中。原本我们国家没有这种植物,是从南美引入,是作为青饲料,兼有观赏功能的植物引入的。
在2004年9月,我们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姚江大桥下水中采集了两棵不同地点的水葫芦。观察到水葫芦的叶是平行脉,深绿色,如银杏叶形状,表面光滑。叶柄呈葫芦状,“葫芦”内部有很大的空隙,如海绵状(确切说,是如海绵挤开水后的状态),这些空隙一直延伸到叶柄和叶中,因为叶很薄,所以不容易察觉。把叶柄掰开,可以发现有像藕丝一样的细小黏液,也许这就是正在输送中的水分和养料。茎的底部与根连成一团,把茎与根分开,可以看见有很多黏液,有滑腻感,非常干净,尝了一下,没有味道。水葫芦的根为须根系,非常浓密,根上还长着很多小须根,与主根一样,小须根也长得非常整齐。我们带了一把刻度尺,量出了成熟水葫芦根茎叶的长和宽。在两棵水葫芦之间,有一根直而硬的根状茎相连,在茎上长有5-6个芽,每个芽将发育为一个新植株。水葫芦夏季开花,一般待长到叶长48cm左右,叶片15cm,宽14cm,开始开花,穗状花序,有6-12朵花,花冠蓝紫色,漏斗状6裂。
水葫芦的特点是生命力旺盛,遇水便长,酸性,水温较高的地方,就迅速繁殖。所以夏、秋是它的生长期,冬天,水上叶全部烂掉,剩根和茎越冬。水葫芦是成片成片生长的,以无性繁殖为主,种子繁殖为辅的繁殖方式,故一片水葫芦与另一片水葫芦在个体上有明显差别。水葫芦宽大的叶交错生长,须根系的根浓、密、短、细,海绵状气囊的叶柄轻而大,这些都有利于它的生长。水葫芦一般5月份开始繁殖,7、8、9月份大量繁殖,8、9月份有些水葫芦会开花,紫色的花。它5天一繁殖,一只水葫芦90天能繁殖成25万只。冬天霜打后,水面上的叶烂掉,水下茎和根继续越冬,等第二年发芽。”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水葫芦生长在水流缓慢、浑浊的水体中。我们采集了4棵同一片水葫芦群里的差不多大小的植株(叶长为20cm),并采了2000ml河水,拿回学校做对比性实验。
表1:不同水质水葫芦生长情况
水槽编号 内容物 第14天叶长(cm)
1 2000ml河水 55
2 2000ml自来水+60mg尿素 52
3 2000ml自来水+30mg尿素 34
4 2000ml自来水 22
通过实验发现:1、2号水葫芦生长良好,4号生长缓慢。第14天时,4号水葫芦已开始枯萎。这说明水葫芦适宜生长在氮元素较多的水体中。进行水质分析,河水浑浊黄绿色,pH在4.7-5.6之间,表明水葫芦适宜生长在酸性环境中。通过实验,发现有较多的Cl-、SO42-、也存在着Pb2+、Zn2+、Al3+、Ni2+、Hg2+。Ni2+是电镀厂排放出来的,Hg2+是造纸电镀、印染厂排放的,而像Pb2+、Zn2+、Al3+等重金属是由印刷厂排放出来的。对水葫芦死亡后的水,再次化验,发现Hg2+、Zn2+等金属离子明显减少。这说明水葫芦能吸收金属离子,对净化水源有一定作用。
水葫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净化污水,分解有毒物质,保障人体健康,据实验证明,1公顷水葫芦,24小时内能从污水中吸附34公斤钠、22公斤钙、17公斤磷、4公斤锰、2.1公斤酚、89克汞、104克294克镍、321克锶……还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锌的能力。据实验:水葫芦在含锌10毫克/升的污水中栽培38天,它体内含锌量比对照植物要多133%。水葫芦还能将酚、氰等有毒物质分解成无毒物质。它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及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青饲料,还可当绿肥,生产沼气,作为造纸原料等。
但是疯狂生长的水葫芦会“聚众滋事”,形成30公里长的“绿岛”,不仅淤塞河道、影响通航,更为严重的是,姚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葫芦繁殖极快,取之不竭;其根系较发达,像羽毛状,能将水中的氮、磷和一些有害污染物吸收在体内,为猪提供饲料,这就是5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主要原因。如今猪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以水葫芦作青饲料;水体的富营养化给水葫芦的爆发营造了一个“富裕的家”,一年之内能“克隆”几千棵,在宁波的不少河道里,在水葫芦上铺块木板,就能站上个人。水葫芦的再利用率也不高。别看水葫芦的植株长得很大,其中95%是水。试验表明:50公斤生长旺季的水葫芦,烘干之后只能得到2.5公斤的干物质;看其捞上岸像山那么一大堆。
10天之后烂下来就是贴着地皮浅浅一层。云南科学家曾尝试将水葫芦的干物质做成饭盒、茶杯等一次性用品,但水葫芦原本所吸附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人体是否有害,还在科学论证之中。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条件。由于水葫芦的疯长,几乎100%占据水面,抑制了其它物种的发生和发展,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群落多样性几乎等于零。
(1) 请你帮助这个生物小组分析水葫芦泛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对水葫芦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活史的了解提供治理水葫芦泛滥的良好对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中央电台播放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西汉时曾森林茂盛,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生态平衡被破坏,如今一片荒漠草木不生.据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保护作用_____?
(2)该事实启示人们,对于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_____的普遍联系中,放在立体交叉的生物网络和生态系统的_____过程中加以考察.
(3)现在,许多公民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试分析这种作法的理由_____.
(4)如果你的周围进行着人为捕杀野生动物或乱砍伐森林破坏其栖息环境的作法,你会怎样做_____?
29.据报道,近期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德国蔓延,儿童是这种病的高发人群,但近期的急性感染病例以女性为主.该病菌主要通过食物和染病人畜的排泄物传播,因此,德国卫生部专家告诫人们只要注意卫生,勤洗手、不生吃可疑蔬果,就能有效防范该传染病.请回答:
(1)报道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是_____,该病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_____.
(2)儿童与女性为这种病的高发人群,儿童与女性属于该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_____.
(3)“勤洗手、不生吃可疑蔬果”是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
30.图是豌豆杂交实验图解,请作答。
(1)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在遗传学上称为一对_____性状,其中高茎叫做_____性状。
(2)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_____。矮茎的基因组成是_____,子代高茎的基因组成是_____。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鼠能传播疾病,对人类有害,但是如果把它们彻底消灭干净,生物多样性将会减少,鼠的独特基因库将会消失。鼠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占据一环,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过多过少对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鼠在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对鼠要控制数量,而不是把它们消灭尽,使之绝种。
故选B。
2.B
【分析】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
【详解】化学起源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还没有得到准确的实验证实。
故选B。
3.C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常染色体+XX染色体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44条常染色体+XY染色体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性别遗传过程以及会借助人类的性别遗传图解分析解答此类问题。
4.A
【分析】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新冠病毒是病原体,攻击呼吸系统,HIV攻击免疫系统,A错误。
B.新冠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HIV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B正确。
C.新冠肺炎、艾滋病都属于传染病,都可以预防,C正确。
D.为了人类的健康,大家要共同“终结艾滋”,D正确。
故选A。
5.D
【详解】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错误;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是推断,不是事实,B错误;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这是人的一种推测,应属于观点,C错误。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是事实,D正确。
点睛:经过考查后得出的结论,应属于事实;推测得出的结论,应属于观点。
6.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
【详解】A.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一旦发现尽快隔离,A错误。
B.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B错误。
C.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如通风、消毒等),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C正确。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缺乏免疫力人,对这类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等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7.D
【分析】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抗原: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详解】A.处方药(Rx)需要凭医师的处方购买,按医嘱服用,适用于不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大病、危重病,A正确。
B.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B正确。
C.因溺水等意外事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C正确。
D.有人吃鱼、虾会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D错误。
故选D。
8.C
【详解】试题分析:传染病是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高血压、蛔虫病、骨折不符合传染病的特点;蛔虫病是寄生虫,符合传染病特点。
考点: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
9.A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详解】水稻的抗病和不抗病,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A符合题意。
豌豆的圆粒和黄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不符合题意。
狐的短尾和猫的长尾,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番茄果实的红色和苹果果实的黄色,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10.B
【分析】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四个过程。
【详解】A.环境变化可以影响生物的生存,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其中的许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然后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前提条件,以生存斗争为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与不适者被淘汰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B符合题意。
C.生物的本能是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先天性行为,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即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生物有利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 ,生物进化是虽然是有利变异的积累,但有利变异的积累是自然选择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分析】当遇到某人出现意外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
【详解】A.当人遇到危急情况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然后等待医护人员到来 ,正确。
B.高血压病人应遵医嘱服用降压药,血压正常后应遵照医嘱继续服药维持正常的血压,错误。
C.当外伤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表明是大静脉受伤出血,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在远心端结扎包扎,正确。
D.骨折时要正确地用夹板把骨折两端的关节固定起来,不能让受伤的关节再活动,以免伤势加重,并立即请医生将关节复位,正确。
故选B。
【点睛】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12.C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详解】A.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有的是显性性状如双眼皮,有的是隐性性状如单眼皮,A错误。
B.控制生物体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会表现出隐性性状。因此隐性性状在控制它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是能够表现出来的,B错误。
C.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如人的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和双眼皮是显性性状,C正确。
D.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代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而不一定是出现频率高的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是隐性性状,C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13.D
【解析】急救的方法:胸外心脏挤压、人工呼吸、止血等,思考解答。
【详解】A. 当发现有人意外骨折,不要随意搬动伤者,避免二次伤害,正确。
B.煤气中毒又叫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得多,血红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样,就使氧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因此,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将患者快速转移到通风处,再救治,正确。
C.当遇到某人溺水,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正确。
D.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流向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因而外伤出血时成喷射状或一股股的流出,故应在近心端用止血带或指压法止血,正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对自己有益,在必要的时候也能用于救助他人。
14.A
【分析】(1)性状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状。
【详解】A.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过程中子代与亲代的遗传物质相同,因而能保留亲代的性状,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有的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形态结构、行为方式,有的是肉眼不可以观察到的特征,如生理特性,B错误。
C.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而不是出现频率高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性状是隐性性状,C错误。
D.一对双眼皮的父母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是父母把控制单眼皮的隐性基因传给了孩子,而不是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15.A
【分析】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的一支进化而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就是世界闻名的始祖鸟化石。
【详解】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始祖鸟化石说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A正确。
【点睛】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16.C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抗原是疫苗,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
【详解】A.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所以注射该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正确。
B.抗原是疫苗,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所以疫苗进入人体相当于抗原,故B正确。
C.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所以注身该疫苗不能预防“非典型性肺炎”,故C错误。
D.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抗原的概念,特异性免疫的特点,病毒的形态结构。
17.D
【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详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异性同学间应建立真诚友谊、积极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②主食副食合理搭配、③粗粮细粮均衡摄入、④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豆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肥胖引发的健康问题;①大鱼大肉吃饱为止、⑤多盐多油多喝饮料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利于身体健康。
故选D。
18.B
【详解】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则d表示隐性基因。因此,一对有酒窝的夫妇生了一个无酒窝的儿子,表明有酒窝是显性,亲代的组成是Dd,无酒窝是隐性,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图:
通过分析可知,决定有酒窝的基因是显性基因,A错误;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则父亲和儿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Dd、dd,B正确;有酒窝的基因组成可能是DD或Dd,因此,两个有酒窝的人的基因组成不一定是相同的,C错误;决定有无酒窝的一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不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D错误。
19.C
【分析】图中甲是细菌、乙是青霉,属于真菌,丙是病毒。
【详解】A.甲是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乙是青霉,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一旦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C错误。
D.甲细菌、乙青霉、丙病毒都是生物,故都有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C。
20.B
【分析】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彻种交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被子植物在繁殖的过程中能受到更好的保护,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适于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是植物界中最具高等的一个类群,A正确。
B .生物分类的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B 错误。
C.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C正确。
D.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植物由低等到高等依次是: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的大小关系,生物的分类及单位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熟练掌握。
21.有机小分子物质
【详解】试题分析: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22.森林古猿
【详解】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23. 南方古猿 能人 直立人 智人 智人
【分析】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解答。
【详解】人类的进化经历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其中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北京猿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应属于直立人阶段。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山顶洞人。因此,人类的进化历史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等阶段。我国山顶洞人属于智人。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结合人类进化的历程了解在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24. .性状 相对性状
【详解】性状是指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结构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因此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统称为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单眼皮和双眼皮。
25. 森林古猿 脑容量增加
【分析】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详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为450--530毫升之间;能人的脑容量平均为680毫升;直立人的脑容量可达1000毫升以上;智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360毫升。说明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脑的发育,使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产生了语言,使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可见人类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脑容量的增加。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比类人猿高等的特点。
26. ⑴流行性 ⑵传染源 ⑶传播途径 ⑷抗体 特异性 易感人群
【详解】:(1)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甲型H1N1流感患者属于传染源
(3)打喷嚏时掩住口鼻、勤洗手、开窗通风透气,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注意打喷嚏的方式),保持环境卫生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
(4)当病原体(如病毒、病菌)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所谓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因此注射疫苗的是易感人群,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体内产生的抵抗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属于抗体.这种免疫是人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只能对甲型H1N1病毒起作用,因而属于特异性免疫
点评:传染病的知识往往与免疫的知识相关联,所以把这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学习,要灵活掌握
27. 不合理的引种:导致没有天敌,因而造成水葫芦“疯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由于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化肥,使水体N、P元素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外来物种容易入侵“定居”,水葫芦在富营养化的水中“如鱼得水”,疯狂生长,这也是水葫芦泛滥的重要原因 (1)用于净化水源(2)引入天敌(3)制成饲料和有机肥料(4)用于加工成蔬菜和食品
【详解】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时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大量的水葫芦覆盖河面,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底生物的生长;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我国南方江河湖泊中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淡水水体中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
(1)水葫芦泛滥的原因:不合理的引种导致没有天敌,因而造成水葫芦“疯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由于大量排放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化肥,使水体N、P元素过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在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中,外来物种容易入侵“定居”,水葫芦在富营养化的水中“如鱼得水”,疯狂生长,这也是水葫芦泛滥的重要原因。
(2)治理水葫芦泛滥的对策:①用于净化水源;②引入天敌;③制成饲料和有机肥料;④用于加工成蔬菜和食品。
28.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 自身规律 自我调节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森林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在林木茂盛的地区,地表径流只占总雨量的10%以下;平时一次降雨,树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叶持水量可达自身干重2-4倍;每公顷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吨;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万立方米贮量的水库。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增加大气的湿度,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森林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加速降尘,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2)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两类:对生态系统影响最大的是人为因素,另一类是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的破坏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一定要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避免盲目性,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
(3)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当地和相邻地区的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导致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贺卡、一次性木筷造成大量林地被毁,因此我国大力提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免赠贺卡的出发点是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4)①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禁止、严惩滥捕乱杀的行为;②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人类的一些不法行为,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治理环境的目的。
29. 新型大肠杆菌 形成的细胞核 易感人群 切断传播途径
【详解】(1)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题干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是新型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菌的细胞中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但与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没有形成的细胞核。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从儿童与女性为这种病的高发人群可以看出,儿童与女性属于该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易感人群。
(3)“勤洗手、不生吃可疑蔬果”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30.(1) 相对 显性
(2) DD dd Dd
【分析】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就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相对性状。由图示可知:矮茎这一性状在子一代中没有表现出来,是隐性性状,高茎叫做显性性状。
(2)
若用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则亲代中,高茎的基因组成是DD或Dd,矮茎的基因组成是dd;又由于子代个体中没有出现矮茎个体,则亲代中高茎的基因组成只能是DD。又因为子代的基因组成是来自父母双方的,所以子代的基因组成都是Dd,性状为高茎。遗传图解如图:
答案第12页,共13页
答案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