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8 06: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封市五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
中国诗歌史上,对于一个理想的诗歌时代,唐代以前大都向往建安,唐代以后则转而醉心于盛唐。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
那么盛唐时代与建安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建安时代乃是一个解放的时代,是从两汉的宫廷势力,从沉闷的礼教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于是文学也就有力地从贵族文学中解放出来,一种自由奔驰的浪漫的气质、富于展望的朗爽的形象,就构成建安风骨的精神实质。而唐代也正是从六朝门阀的势力下,从佛教的虚无倾向中,从软弱的偏安与长期的分裂局面下解放出来,而表现为文学从华靡的倾向中解放出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出现在诗歌史上。这一种解放的力量,也就是建安风骨真正的优良传统。
建安是解放的时代,但也是艰苦的时代。这艰苦由于这时代是出现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废墟之上的,这艰苦又由于这时代还缺少一种保证这个解放的有效的经验,因为一切都似乎是草创的。荒凉高亢的歌声,这是建安风骨的基调。而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的发展经验的进展得较为顺利的时代,自然流露出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建安风骨因此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之中的,也是盛唐气象的骨干。然而盛唐气象又不止于这个“骨”,它还有丰实的肌肉。唐代的宏伟的力量,表现在经济上,表现在文化上,表现在边防上,也就广泛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盛唐气象潜移默化,无往而不存在,因此只能说是一片气象,而非素朴的风骨所能尽了,它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这就是“盛唐气象”所以在“建安风骨”之后成为古代诗人们普遍向往的造诣。
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严羽说汉魏是“气象混沌”“不假悟也”,盛唐是“气象浑厚”“透彻之悟”。如果“悟”是对于形象的捕逐,那么,汉魏就是还不曾有意去捕逐,而是听其自来的,所以说“不假悟也”;盛唐则是认识到捕逐而且达于深入浅出的造诣,所以是“透彻之悟”。汉魏既然还没有致力去捕逐形象,所以形象是淳朴的,又是完整的,因此“难以句摘”;如同还没有开采的矿山,这也就是“气象混沌”。而盛唐则由于致力捕逐而获得最直接鲜明的形象,它好像是已经展开来的真金美玉的矿藏,这就不能说是混沌,只能说是浑厚了。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盛唐气象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就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内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正如开期,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盛唐气象”是唐诗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从舒芜、林庚在五十年代提出并探讨这一概念后,“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其基本着眼点应该是历史事实和文学事实,所以有几个基本点是不能不特别注意的:
一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盛唐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了不同于前代的种种特点。“盛唐气象”虽然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内容,“盛唐气象”通过诗歌体现的是一个辉煌时代的精神风貌。
二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如用世精神与高度自信、高度社会责任感、英雄主义情怀等,也是对“盛唐气象”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盛唐气象”应该是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在诗歌中的感性显现。
三是盛唐人崇尚刚健骨气的审美取向。体现在诗歌中,就是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所以“盛唐气象”就整体而言,应该是一种壮美的气象,当然也包涵自然清新的优美风格,虽然优美在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关于“盛唐气象”的研究视野应该更为开阔,所涉及的问题也应该更多,如:南北方文化的空前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有何影响 盛唐以后的诗人诗作是如何接受“盛唐气象”的影响的 还有,“盛唐气象”反映的是一个时代艺术与美学的风貌,对“盛唐气象”的研究,综合考察、立体考察更有益于获得科学的结论。
总之,有关“盛唐气象”的研究虽然历经五十余年,尚待研究的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以认真科学的态度逐一解决。
(摘编自高建新《五十年来“盛唐气象”研究述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气象和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充满解放的力量,但前者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
B.建安风骨是具备在盛唐气象中的,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是基于他的审美品位与趣味,也是他的文学批评成就。
D.对于“盛唐气象”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盛唐这个单一历史时期,也不应局限于文学领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唐气象是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盛唐气象”。
B.盛唐是比建安更加理想的诗歌盛世,因为盛唐气象比建安风骨更为丰富、宏大、豪迈。
C.严羽分析了汉魏和盛唐诗歌在“悟”和“气象”上的不同之处,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
D.“盛唐气象”本是用来说明诗歌的,但也有社会、文化的内容,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诗句中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3分)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我们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点(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因此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 ”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那只黑狗已经跑得不知去向,风吹着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
渊明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渊明正在赵家喝酒。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
“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 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 ”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 ”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宜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错的。”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栗,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己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折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围绕刘裕篡东晋政权的史实,虚构了陶渊明的言行和心理,赋予历史人物以新的思想内涵。
B.文中通过渊明对“二十年前”刘裕的回忆,表现了刘裕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此处景物描写与陶渊明此时的恐惧心理相吻合。
D.文章首尾两段都写到晓风、杨柳,渲染了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了人物心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疲乏而又忧郁”“脸色枯黄,刻板”等描写表现出陶渊明得到刘裕篡位确切消息后内心的极度郁闷和绝望。
B.“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C.“畜生!”这一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无血气、无大志的失望。
D.“永初元年”以不同的形式在阿宣口中反复出现,侧面反映了改朝换代已成事实但陶渊明仍不愿相信的心理。
8.小说用了较长的篇幅写陶渊明与几个儿子的对话,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9.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陶渊明:“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篇小说就塑造了一个并非恬淡退隐的陶渊明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柳先生集》后序
穆修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制述如经,能崒①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与
予少嗜观二家之文,常病柳不全见于世,出人间者,残落才百余篇。韩则虽目其全,至所缺坠,忘字失句,独于集家为甚。志欲补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遇行四方远道,或他书不暇持,独赍韩以自随,幸会人所宝有,就假取正。凡用力于斯,已蹈二纪外,文始几定。而惟柳之道,疑其未克光明于时,何故伏真文而不大耀也 求索之莫获,则已矣于怀。不图晚节,遂见其书,联为八九大编。夔州②前序其首,以卷别者凡四十有五,真配韩之巨文与!
书字甚朴,不类今迹,盖往昔之藏书也。从考览之,或卒卷莫迎其脱误,有一二废字,由其陈故蘼③灭,读无甚害,更资研证就真耳,因按其旧,录为别本,与陇西李之才参读累月,详而后止。
呜呼!天厚予于者多矣。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世之学者,如不志于古则已;苟志于古,则践立言之域,含二先生而不由,虽曰能之,非余所敢知也。
(选自《才子的散文》)人,
【注】①崒(zú):险峻。②夔州:指刘禹锡。刘曾为夔州刺史,故称。③(mó):切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B.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C.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D.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独赍韩以自随”与“赍钱三百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赍”字含义不同。
B.纪,古代以十二年为一纪,文中“二纪”即二十四年。现在多指历史上或人类发展的一个时代或时期,如“中世纪”“二十一世纪”。
C.“遂见其书”与“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遂”字含义相同。
D.“不类今迹”与“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两句中“类”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高度评价了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古代散文传统和创造新散文中的历史地位。
B.刘禹锡在《唐柳先生集》卷首已作序,穆修于是在集子的卷末作序,故称为“后序”
C.本文详尽叙写了穆修寻访、辑补和校对韩柳文的艰辛历程,流露出作者对韩柳文的推崇。
D.作者在文中不仅表达了自己获得韩柳文的欣喜之情,而且批判了当时不学韩柳文的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志欲补其正而传之,多从好事访善本,前后累数十,得所长,辄加注窜。(5分)
(2)始而餍我以韩,既而饫我以柳,谓天不吾厚,岂不诬也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
①朱明,夏天。尸子《卷上》:“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②回薄,循环变化。贾谊《鹏鸟赋》:“万物回薄,振荡相转。”
③葵藿,野菜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D.本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15.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用榫头和榫眼不能相合来比喻自己无法和奸邪小人共处的思想。
(2)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地写其孤独情境的名句是:“,”
(3)中国如今已迈进了道路雉设的新时代,即便是《蜀道难》中“,”这样曲旋的山路,在中国工匠的努力攻关下,也是千山万壑变通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奇离惝恍,似无门径可寻。细玩之,起首入梦不突,后幅出梦不竭,极恣肆幻化之中,又极经营惨淡之苦,若只貌其右句字面,则失之远矣。一起淡淡引入,至“我欲因之梦吴越”句,乘势即入,使笔如风,所谓缓则按辔徐行,急则(①)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在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生对诗人的几多失意和深奥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地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②)之人的心声。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③)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17.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病句:“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人生对诗人的几多失意和深奥的感慨。
正确句子: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可以改写成“梦醒后,人从梦中回到枕席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视力不好的人,无法自己阅读,要么求助他人,(①)。眼镜的问世让这一状况宣告结束。在13世纪,专为阅读磨制的镜片日臻完善,并开始进入市场。
人们尚不明确,究竟是什么人最早使这项“发明”流行起来。其实这一发明古已有之,后来的数个世纪里也不断有人重提,只不过一直未能作为商品进入日常生活。最早促成眼镜真正大众化的,可能是一个名叫萨尔维诺·德利·阿尔马蒂的人。佛罗伦萨圣母堂藏有一块牌匾,誉为“眼镜的发明者”。
然而,早期的眼镜由于价格不菲,(②)。这主要是因为掌握制镜技术的匠人风毛麟角,且制作成本高昂。同时,由于当时的书籍依然稀少昂贵,人们对眼镜的需求量也不大。直至15世纪中叶印刷机发明之后,书籍产量骤增,各阶层各色人等都开始阅读,(③),成本旋即急剧下降,眼镜才真正开始普及。眼镜使人不再眯着眼睛看书,能读得更多,读得更好。
20.眼镜从问世到普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不超过60字。(3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谈到郭橐驼种树的技巧,“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繁茂)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习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培土)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结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 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应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老师和家长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主动发挥自身的潜力特质;有的同学认为,学习需要干预和管理,应该“旦暮抚之”,不可“去而不顾”;有的同学认为,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加以约束,正确引导…
假如你在这堂课上参与讨论,你会阐述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市五县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1.D(A项“更坚决更彻底更有力”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乃是在建安风骨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带着更为高涨的胜利心情,更为豪迈的浪漫气质,更为丰富的朗爽的歌声”“乃是建安风骨的更为丰富的展开”,可见,只是更为丰富,并没有更坚决彻底有力。B项“建安风骨中荒凉高亢的风格也是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建安风骨的基调是荒凉高亢,这是因为建安是一个艰苦的时代,而盛唐并不是。C项“严羽提出并高倡‘盛唐气象’”错误,原文说的是“论‘盛唐气象’最集中的,莫过于严羽的《沧浪诗话》。这一部批评名著,其中心命题就是高倡‘盛唐气象’”可见,“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不是严羽提出的,只是论述最集中并大力倡导。)
2.B(A项“因此安史之乱后的诗歌无法体现出二盛唐气象”错误,盛唐气象并不是一天就消失的,说安史之乱后就没有盛言气象不符合客观实际,另外,盛唐之后的诗歌也可以反映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C项“”体现了他高倡“盛唐气象”而轻汉魏诗歌的态度”错误,严羽是通过分析汉魏与盛唐诗歌在“悟”“气象”上的不同之处,来比较汉魏与盛唐诗歌,并没有轻汉魏诗歌。D项“盛唐气象进入了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视野”,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盛唐气象就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并引发了热烈持久的争论”。
3.D[这是一首宫怨诗,这两句写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感情纤弱卑细,不能体现盛害气象。)
4.(4分)①首先,开篇提出“盛唐气象”这一概念,并指出盛唐气象是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②其次,比较了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的异同。③再次,介绍了《沧浪诗话》中对汉魏与盛唐诗歌的比较,论证了盛唐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④最后,总结了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来收束全文。(答对一点1分,共4分)
5.(5分)①研究“盛唐气象”应关注盛唐的时代特征及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②注意盛唐的社会、文化与前代的种种不同特点;③注意盛唐人的价值追求、主体精神、审美取向;④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采用更开阔的研究视野,用认真科学的态度去解决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答对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5分)
6.(3分)D(“暗示了小说的主题”错)
7.(3分)C(“心平气和”错,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
8.(6分)①通过对话强调了刘裕篡位的事实,同时展示了陶渊明几个儿子不同的性格特点;②从侧面表现了陶渊明的形象,儿子们的很多话其实正是陶渊明平常爱说的话,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③对话中既有父子之间的亲情,也有陶渊明对儿子的失望,为下文写儿子被害的幻觉埋下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6分)
9.(6分)①小说写的是陶渊明晚年的事情,这时他虽然归隐田园,但仍关注时局,为国家命运而忧虑;②小说中写陶渊明教训儿子要“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表现出其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对篡夺政权的刘裕极端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拿起笔来,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些都能说明陶渊明并非完全是一个恬淡退隐的人。(每个要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C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
11.(3分)C(遂,竟然/于是,就;B赍,携带/赠送)
12.(3分)D(文中没有触及“不学韩柳文的风气”,只是告诫“学者”要学习韩柳文。)
13.(1)(5分)我有志于补充修正然后把它传播开去,于是多方寻访善本,前后积累了几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注释和修改。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传”“访”“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开始拿韩文满足我,接着用柳文喂饱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诬蔑吗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给2分;“餍”“不吾厚”“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唐代的文章,一开始并未去除掉周、隋、五代的气息。中间值得称道的是李白、杜甫,他们的才气开始施展,成为一道美景,但只在歌诗方面称雄,文章之道尚未十分浑厚完备。到韩愈、柳宗元兴起,这以后才能大量创作古文,他们的语言与内容表里相互完美融合而不混杂。如韩愈的《元和圣德》《平淮西》、柳宗元的《雅章》之类的文章,都是语言严谨文义严密,表达如经书一样,能够使唐朝的美德高立于盛汉之前而无所愧让,如果不是韩柳先生的文章,那么还能有谁
我少时特别爱看韩柳二家的文章,常担忧柳文不能完全地出现于世间,那出现于世间的,残破零落才有一百多篇。韩文虽然看得到全部,但文句文字的缺失,尤以编纂成集的最严重。我有志于补充修正然后把它传播开去,于是多方寻访善本,前后积累了几十本,找到好的,就加以注释和修改。遇到出远门,或者别的书无暇读,就只随身带着韩文,如果幸运地遇到他人手中的宝物,就借来订正。共在这方面花费力气,已超过二十四年,文稿才差不多定下来。而只有柳宗元的文学主张,我怀疑它未能在当时放出光芒,为什么真文隐藏而不能广泛显耀 四方寻求无所收获,就在心中放弃这事了。没想到晚年,竟见到了柳宗元的书,串联起来有八九厚册。刘禹锡在书的前面有序,按卷目共分四十五编,真真地能和韩愈的巨著相配!
书上的文字很朴拙,不像现在的,大盖是过去的藏书。从考证角度看,有的整卷没有遇到脱漏和错误,有一两个废字,也是由于陈旧而磨掉,阅读也没有什么损害,还能帮助研究考证来求真相。于是核对旧本,记为别本,和陇西李之才参读几月,考证详尽后才停下来。
哎!老天爷对我太优厚了。开始拿韩文满足我,接着用柳文喂饱我,说老天爷不厚待我,难道不是诬蔑吗 世上求学的人,如果不立志于学古文就算了;如果有志于学古文,那么实现著书立说的领域,若放弃二位先生不学,即使说他有才能,这不是我所敢苟同的。
14.D(“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错,诗中没有体现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15.1创作方法上明显地受到《离骚》中比兴手法的影响。(古风)的前六句,写时序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变化,引出下文“美人不我期。草本日零落”的人生感概,这是兴的手法的运用,其中“兴”中有“比”,以“美人”喻当世的君主,以“兰蕙”“葵藿”“草木”自比。(3分)②思想上沿袭了《离强》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字。性草本之要落分,8美之迟暮”所表现的时不我待、老之将至,怀才面见弃的思想感情。(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2)茕茕孑立,行影相吊;(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17.示例:①快马加鞭/短兵相接②怀才不遇③至高无上(每空1分,答案不唯一,不是成语不给分)
18.示例:“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改对一处得2分,两处都改对得满分)【解析】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应将“人生对诗人”改为“诗人对人生”;二是搭配不当,应把“深奥”改为“深沉”。
19.①梦境不仅仅是梦,还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期待,所以用“梦境破灭”更形象。(2分)②梦中的翱翔和梦醒之后的沉甸甸对比,突出了现实的残酷。(1分)③轻飘飘和沉甸甸运用叠词,更突出了梦中的快乐和与现实的落差。(1分)(结合特点进行分析2分,点明对比手法1分,叠词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①13世纪,阅读镜片开始进入市场,因为价格高昂,眼镜并没能普及。(1分)②15世纪中叶,随着书籍和读书人的增多,眼镜的需求量增大,成本骤降,眼镜开始普及。(2分)
21.①要么忍受不能读书的痛苦②并未能普及(并没能普及)③眼镜需求量随之增大(每空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解析:从第①空的语境来看,因为视力不好自己无法阅读,不求助他人的话,就不能读书,因此该空可填“要么忍受不能读书的痛苦”。从第②空语境来看,主要讲早期眼镜匠人少,成本高,因此眼镜的价格高,因此,眼镜才未能普及,因此可填“并没能普及”或“并未能普及”。从第③空的语境来看,因为看书的人多了起来,所以需要眼镜的人也多了起来,因此可填“眼镜需求量随之增大”。
22.[思路提示]
本题材料讲了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柳宗元的《种树郭驼传》,谈到郭驼种树的技巧时,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其种树之道,移之教育,可乎 这个问题先让同学们陷入深思,后又展开激烈的讨论。树木与育人有很多相通之处,那么在育人方面,我们可以向郭橐驼学习什么呢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生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可是,“放养”不是“放纵”,“放手”不是“无为”,积极的引导和约束也是必需的。这道作文题立足育人话题,考查学生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辩证性。
【参考立意]
1.最好的育人方法是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天性,做到因材施教;
2.“放养”不是“放纵”,育人也需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精准培养;
3.教育要讲究艺术性,既要给空间,也要有约束,主张张弛有度。
优秀题目
《诵天性之诗,歌引导之章》
《顺天性而教,施约束以育》
《严管诚可贵,顺性价更高
《顺性而为须存,引导约束勿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