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8 06:0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并序》结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其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的背景下,社会化的劳动生产更加依赖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这要求工人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因而,“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列宁看来,教育与生产相脱离会造成科技文化的落后,阻碍社会的进步。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摆脱沦为生产工具命运的重要手段就是劳动教育。工人阶级的未来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而新一代工人的成长决定了工人阶级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对新一代工人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这里的新一代工人就是儿童,换言之劳动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儿童,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让所有儿童能够接受到免费的智力、体育和技术方面的公共教育。在综合教育的作用下,无产阶级逐渐具备工人阶级意识,逐渐摆脱消极抵御状态转变为积极斗争,最终实现社会变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其次,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宰制下,人的劳动被异化,身体被束缚,最终失去自由个性。因而,劳动教育就是要不断加深人对劳动本质的认知,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意识,以此消除违背自身常要的异化劳动,打碎压迫在自身发展上的枷锁。最后,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由生产是不同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但在异化劳动的影响下已经消失殆尽,逐步沦为满足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人最终被贬低为动物,甚至会低于动物。因而,通过劳动教育来调动人的全部才能,消灭体脑差距,实现人的身心合一的发展,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创造。(摘编自袁圣洁、李前进《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科学内容与实践路径》)
材料二:
小学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阶段,此阶段的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具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对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定期观摩各名师名校优质的劳动教育示范课,录制微课进行研讨交流,组成劳动教育专家小组进行课程研磨,并打造与本地特色相结合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化、专业化、多样化奠定基础。同时,呼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来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劳动教育事业,壮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并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这种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保证学校劳动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性与稳定性,并丰富劳动教育课堂内容,为劳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学校应统筹资金,开辟专业的劳动教育场地。让学生自己进行花卉、农作物经营,陶瓷手工制作等,使每名学生都亲自动手劳动,亲自体验劳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劳动心得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与交流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收获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相较于在其他场所进行的劳动教育,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影响上的终身性、内容上的生活性、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家庭中,家长首先可以发挥自己能力范围内相关劳动专长,利用已有的家庭资源,做好劳动教育的家庭教师,对孩子开展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让孩子尽可能地在家庭中释放劳动天性、劳动创造力。例如,教孩子做简单的家常菜、家务活等,调动儿童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倡导家长多阅读劳动教育书籍及学习相关课程,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其成为自信、独立及拥有劳动创造力的人。
社会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促进、拓展、深化的作用。社区是除家庭、学校以外,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社会应提升社区工作者的劳动素养,致力于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杜区劳动教育者,并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时,社区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组织社区中的小学生在周末或者假期一起参与户外野炊、看望孤寡老人、家庭大扫除打卡活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丰富劳动经历,培养劳动情意,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应该充分挖掘与拓展校外的劳动实践场所,主动与企业工厂、物流基地、职业院校进行合作沟通,共同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劳动实践场地。
教师、家长、社区三方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应该多进行有效互动,互相走访、调查参观,并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才能够了解到目前的劳动教育对于学生们的现实意义,从而不断丰富与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体系。
(摘编自任芳宜、刘瑞儒《小学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的现实挑战与实施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围绕劳动与教育展开的精辟论述为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石。
B.只要加强了劳动教育,就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
C.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相较于在其他场所最具优势,所以相较其他两方,家长这一方最为重要。
D.社区邀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来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是有必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马克思看来,因为教育没有能够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工人阶级沦为了生产工具的命运。
B.社会化的劳动生产向智能化和科学化的生产劳动转变,使得工人也要掌握多方面的劳动技能。
C.要实现人的能力、本质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消灭体脑差距,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D.随着劳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可能会有更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去学校兼职劳动教育教师。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学劳动课程书》这本教材的推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劳动技能。
B.ChatGPT的强大功能已经让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的劳动力失业问题。
C.现在很多父母会注意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帮助孩子们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D.湘潭市将全市的各类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与各行业共同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4.简析并列式结构在材料二中的运用及其效果。(4分)
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劳动教育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派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凤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 "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闻,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
那人说:“镖局 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竞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凤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面姓只有望天叫冤。”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含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个书生,防他做什么 "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费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与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楸并酒危,最忆镍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惘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野,逃荒的人一拔一拔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蹿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龚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已,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凤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身誉于一旦 ”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敦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 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等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沙风里精于设计、善于谋划的形象特点。
B.“不是不敢,是不能”体现了杨三的矛盾心理,根据结尾推测,杨三最后还是把粮食留给了百姓。
C.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讲述了杨三接镖、护镖、失镖的故事,并用沙风里这一形象反衬杨三的江湖侠义精神。
D.小说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使叙事节奏紧凑,突出了人物的鲜明个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7.关于文中几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杨三护镖出行的壮观场面及其张扬自负的性格。
B.“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写出了湘西美丽的景色,烘托杨三暂时放松的心情,为后文二人下棋营造氛围。
C.“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民的惨状,与上文沙风里所谈家乡年景的情节相呼应。
D.“残阳如血。”表面上写了夕阳西下,映衬出的晚霞犹如血色鲜红,实际上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氮,突出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8.杨三“失镖”,文中多处设有伏笔,试找出其中两处加以分析。(6分)
9.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琐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骤骑将军辅政,廷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检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思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逢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 不若因今施患,为上策。”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街之。及窦民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论曰固文赔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鸣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周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B.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C.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D.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鸣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乡里”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除兰台令史”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C.“或卑下以就之"与“三径就荒”(《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D.“通之不闻其害”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才华出众,为人低调。他九岁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从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自觉高人一等。
B.班固继承父业,被告下狱。他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就有人上告他私自修改、撰写历史,他被搜捕收押在京兆狱中。
C.班固出征匈奴,因坐免官。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受命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窦宪战败时,他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
D.班固得罪他人,含冤被害。班固的孩子大多不遵守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兢;等到窦氏落难时,种兢逮捕了班固,致使班固死在狱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4分)
(2)会南句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4分)
14.班固赞同和北单于和亲的理由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蒲洒。野乌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①淳照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劾去官后居于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之久,本词作于此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作“效李易安体”,重在学易安“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也有稼轩语之雄浑粗犷。
B.“风景怎生图画”道出山中美景非画图能足,以虚写实,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C.“青旗”三句既交代词人去处,又呼应下片“午醉醒时”,点出词人隐居生活的消夏状态。
D.全词借景抒情、情景相生,上片博山道中的风景清新秀美,下片酒家周围的环境清幽脱俗。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对于那种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把迎合讨好作为准则等不良行为,屈原厌恶到了极点,他在《离骚》中明确表示了自己对这类行为的态度“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总括作者命运不佳、早年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年轻的毛姆曾执着于改善自己的写作语言,① 地阅读了大量名家作品。他被斯威夫特的散文速住了,“认定这才是从事写作最完美的方法”。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毛姆发现“完美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很容易乏味”。
人的审美追求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恰如一个人练书法,日日追求每一笔的绝对完美,将成为千字如一的“馆阐体”书家,永远达不到王羲之从容变化的妙境。是什么造成了二者的高下之别 卫夫人是王義之的书法启蒙老师。当别人还在教学生刻板地描红,追求细节的完美时;卫夫人却将笔画赋于自然物态,变化万端,大气淋漓。如此看来,二者的高下之别可能与见识、胸襟、气度有关,而二者的创造性及艺术表现力,亦_②。同理,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见识、胸襟和气度,而不是刻意于语言表达与篇章结构的精美。
写作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关系是天然的,是勾股定理一般的“公然存在”。学生写作时追求精美本_③,但以此为终极追求,且手不释卷,足不出户,思不离庐,势必陷入将写作等同于好词好句的营造的误区,“断气”"断魂"也在所难免。世人皆知诗人余光中是个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看夕阳要看到黯然神伤才归去 又有谁知道,为了把握夕阳西下时的变化,他那驱车追逐夕阳的激情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一组较短的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寒夜灯柱”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因大气中的冰晶反射灯光而形成。寒夜灯柱具有① ,绝美程度可以和极光比肩。由于出现冰晶是形成“灯柱”的必要条件,人们一度普遍认为温度较高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不可能出现这一景观的。
然而,令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自然条件下还存在一种和寒夜灯柱的形成原理相同的大气光学现象——暖夜灯柱。暖夜灯柱是一种出现在非极寒地区的灯柱现象,比寒夜灯柱更加罕见。2020年5月10日晚,我国厦门就曾经出现过一次,而当时厦门地表温度已经达到了25摄氏度。
气象专家认为,地表温度的高低并不是光柱现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高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当空气达到足够的温度时,② 。然而,有了冰晶并不意味着暖夜灯柱一定会出现,要想看到它还必须满足无风、通遗等条件。首先,高空中的空气流动往往比地表更加频繁,因此,“无风”的状态也要比地表更为难得。其次,③ ,低空没有明显的云雾遮挡才能满足暖夜灯柱的形成条件。最后,即使满足了上述所有的条件,还需要这片可遇不可求的冰晶则好位于光源充足的城镇上空,才有足够的光线可供反射。
总而言之,无论“寒夜”还是“暖夜”,想要看到灯柱现象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缺一项都不行。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两天人不大舒服,请假在家休息。B.杜富国同志人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C.《疫情防控指南》已到,人手一册。D.织布车间正缺人,你们几个去支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不临帖就不能学书法。唐代书法大家孙过庭这样形容不临帖的人:“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大意是说不懂得书法临摹,难写出一手好字。
材料二: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不会有艺术。—— 高尔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