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0%,第二、三单元30%,第四、八单元4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一般把兴起于“五四”新文学时期、绵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视为中国乡土文学肇始。在这一时期,乡土文学创作尽营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各异,但成就了很多经典之作。周作人强调民族特色和地区差异;茅盾主张写出“对命运的挣扎”;鲁迅以流寓在外的知识分子视角,把乡愁和关于现代性、国民性的思考交给乡土文学来表达;沈从文则以“乡下人”自居,呈现乡村的温暖和善良,等等。作家们对于土地的怀旧、依恋、审视甚至是批判构成了E大的张力,他们笔下的乡土既有温情浪漫的田园、淳朴善良的人性美,也有麻木愚昧甚至是落后的思想瘤疾,“五四”时期多元化的思潮激荡出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也映照出作家艺术家们对乡土中国的回应和思索。
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乡土文学创作在作家的笔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作家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观察者、感受者和评判者,而是置身于乡土变革中的参与者,他们对乡土的观照从自在的文化形态变成自为的历史过程,他们在乡土剧变中产生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动机,同时他们完全没有停留在思想上,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成为“行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张裕民、程仁,《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郭全海等农民形象的出现,以及他们不断觉悟和成长的历程,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人物生存状态,而是成为作家与时代的纽带,与历史发展趋势形成了共振、共鸣。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新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变革,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思想日益多元使乡土文学叙事呈现出新的特征。乡土文学不仅能够观察具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开始把审美焦点授向了人的思想、人的尊严、人的生存意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新时期的乡土小说更专注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专注于人的情感历程和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写作视角也转向人的精神层面和主体性探究,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实践着他们对现实、对历史进行思考的责任。
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为乡土文学带来了一些误解,有人认为乡土文学会萎缩,乡土题材作品也会逐渐被替代。事实上,乡土文学之所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潮,是因为它从“五四”开始直至脱贫攻坚的当下,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关注着如何解决人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瘠的问题。
(摘编自王文静《乡土文学的启示和未来》,有删改)
材料二:
今天的中国大地,无处不在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旧日山乡已经迎来时代巨变,广表大地正在焕发薪新生机。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是文学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的使命所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行动所在,也是文学走向高质量的发展所需。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是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大局的题中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患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每前进一步都将是里程碑式的壮举,在这样史无前例的征程中,文学不能缺席。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就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施的重大举措。要通过文学的真实呈现、有力感染、广泛引领,营造全社会美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助力乡村振兴。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推进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用文学促进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突破口。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深入挖掘山乡巨变背后蕴含的生动实践和精神富矿,把焦点对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以高度的时代敏感、深远的历史眼光、强大的应变能力,从广表的乡村大地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抒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时代画卷,用文学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农村旧貌换新颜的精神气象。
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是推动文学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牢牢抓住人们心中情感的出发地和归属地,通过文学精品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柒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使身处伟大时代的人民,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动文学反哺农业,用有情有味的乡上文化促进农业基础稳因、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要将高质量文学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沃土,探寻新时代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将乡土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过去与当下、物质与非物质有效衔接起来,让农业农村成为推动文学创作的广阀天地,成为培育文学新人的劲土肥田,成为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进步阶梯。
(摘编自张宏森《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新史诗》,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不同时期乡土文学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学肇始期就出现了诸多名家典范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在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上也并无趋同之势。
B.20世纪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对乡土文学的观照从自在转变为自为,这些作家不再是乡土的观察者和感受者。
C.新时代,文学无法缺席。开展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
D.因为文学可以反哺农业,所以我们要将高质量文学植根农耕文明的沃土,探寻新时代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准确地体现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项是(3分)
A.钟嵘在《诗品》中提出诗歌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B.王国维提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生境界。
C.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于《诗经》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D.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理论。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作为新时代的乡土文学作家,应如何创作出好的作品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密 运
王继峰
1930年夏天,汕头的太阳格外毒棘。迎面吹来的风都是热的,仿佛大地山川的粗重呼吸。蝉有气无力,叫得快要虚脱了。
山路上出现一个青年男子。他穿着袄子,手提葫芦,行走艰难,气鳴吁吁,汗水像山泉一样汩汩流淌。突然,他一阵摇晃。只见他闭起双眼,紧鼓眉头,双手不住按压人中,揉搓太阳穴,似乎中暑了。他从破烂的袄子里抓出一撮金银花,扔到嘴里细细咀嚼,接着对着葫芦一阵猛喝。然后坐在树荫下,解开袄子大口大口喘气。
休息了许久,他在葫芦里灌满山泉,继续赶路。他走得很慢,频繁喝水,不时擦拭身上涌出的汗。走了两个时辰,前面出现一个渡口,几个荷枪实弹的白军正在逐个检查上船的百姓。他突然精神振奋,嬉笑着,蹦跳着挤过去,前面排队的人立即闻到一阵浓臭。白军很快注意到这个行为异常的男人。
“什么人 去哪里 干嘛穿这么厚 ”一个刀疤脸的白军用枪指着男子。
“行亲戚,去香港,梅县人我。”男子一口浓重的客家口音,语无伦次。他嘴角流出口水,全身还不住打寒战。
刀疤白军生气地看着这个疯癫男子:“问你干嘛穿这么厚,你听到没有 ”“打摆子(癌疾),作孽(可怜)啊!”男子全身抖得更厉害了。“过来!搜身!”刀疤白军表情凶狠。
“好好好,全身随你摸!”男子表情猥琐,举止疲癫,双手舞动着迎过去,像笨鸟扇着翅膀跳跃一样可笑。一阵阵慢味越发强烈,空气中都是烈日烘烤下的浓重酸臭。周围的人全都捂住鼻子,刀疤白军大骂:“癫佬(疯子),再乱动毙了你!”
“不要,不要!老婆都有讨到,不敢杀我!”男子满脸恐惧,急忙高举双手,抖索着站直。“癫佬还想讨老婆!”刀疤白军嘴上嘲讽着,双手从男子的胳肢窝往下搜。
男子咧嘴傻笑,很得意:“我去香港就系讨老婆的!”嘴一咧口水流得更多了,在场的人立即发出一阵哄笑。男子高举的双手不由自主往下垂,他急忙用双手捂住嘴巴,脸未速住的部分露出尴尬的笑。这个疯子还有羞耻心,怕别人看到口水。大家看到他的丑态,笑声更大了。
男子全身胜臭,袄子摸起来很湿润,似乎随手一抬就会流出成酸的臭水。刀疤白军和男子靠得很近,臭味很呛鼻。他皱着眉头,屏住呼吸为男子搜身,表情无比嫌恶,像摸狗屎一样恶心。旁边的白军很不耐烦:“赶紧让癫佬走,太臭了!”
“癞佬快去讨你的老婆!”刀疤白军没搜出异常,便往男子的屁股上一踢,然后吐了一口口水到掌心,双手用力擦了几下。
“感谢!长官!有闲(有空)到梅县来,老鸡嫩(老母鸡)杀两只你食。”男子摸着屁股,哈着腰,涎着脸,表情谄媚,边说边跳跃着向船上倒退。臭气随着他的行动四处扩散,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推波助澜,行人纷纷避让。
“滚远一点!”刀疤白军骂了一句,头也不回,继续搜查行人。
男子买了票,屁颠屁颠上船。浓臭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走到哪就烧到哪,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大家都不要他同坐,他只好一个人坐在船角。突然,他捂住袄子,全身哆嗦,额头流着大汗,嘴里却连连说:“好冷!好冷!”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神经病,没人理他,
船到香港,旅客纷涌而下,男子一个人慢吞吞地跟着。等大家都走远,他迅速往小路走,越走越偏僻。走了许久,他的身子开始晃动,表情痛苦,双手不住揉搓人中和太阳穴。烈日越发毒辣,似乎每一缕光芒都足够把他点燃。他往嘴里塞了一大把金银花,然后把葫芦里的水往头上浇,强撑着继续走。
荒野出现一座破烂的土房子,他痛苦扭曲的脸上露出喜色,摇摇晃晃地走上前,用一种特殊的节奏敲门。还没敲完,他就咕咚一声倒在地上。
主人闻声开门,判断他是中暑了,赶紧关起门,把他移到密宝,先给他喂药,再解开衣服散热。主人脱下袄子,见里面还穿着一件内衣,双臂鼓鼓胀胀。把内衣脱下,双臂缠着一层层纱布。解开纱布,一颗颗大洋纷纷掉落。主人很惊奇,等他把全部纱布解开后,惊奇更甚了。双臂还有一层大洋没掉落,犹如巨型白鱼身上闪光的鳞片,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原来大洋缠得太久,最里面的一层已经深嵌肉里。
主人看得胆战心惊,愣了好久才找出镊子,把大洋一块块夹下。夹了几个,他不敢再夹了。因为有些银元已经和血肉结在一起,一夹会把亮痂撕烂,鲜血直涌。
主人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男子。过了一个时辰,男子悠悠醒来。男子看着双臂残留的大洋,笑着说:“你想留给我做辛苦费吗 ”他双手交互着乱抠,银元纷纷落地,宛如珠玉敲击金盘,声音悦耳。双臂的鲜血混杂一块块撕裂的疮痴,恰似一朵朵红黑相间的玫瑰在怒放。
“卢伟良,这是怎么回事 ”主人瞪大眼,指着满地闪亮的大洋。
男子叫卢伟良,广东梅县人,是大埔县青溪秘密交通站的站长。主人是香港秘密交通站的接头员。
原来,闽尊边界的红色政权在打倒土豪劣绅的过程中收缴大量财物,闽西特委决定拿出一批大洋支持上海的革命。经过慎重考虑,特委选定卢伟良护送这笔巨款到香港,再由香港秘密交通站送到上海。闽西到香港的路途大都是白区,关卡重重。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外面再穿上内衣和袄子。天气酷热,他穿得严实,又不洗澡,没几天身上就酸臭难闻。经过关卡时,他装疯卖傻,先挥动袄子,让臭气更熏人,然后把手举得老高。白军忍着臭味,草草搜一遍腰腿就放他走,谁也想不到这个“藏子”竟然身携巨款。大洋很重,他举起双手时,很快就支撑不住,便假装流口水,顺势把双手放下捂住嘴巴。他穿着袄子在炎热中翻山越岭,负重前行,艰辛可想而知。在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中,他中署好几次,差点要倒在路上。
接头员听完前因后果,用敞佩的眼光看着卢伟良,并竖起大拇指,说了句專语:“好犀利!”卢伟良跳下床,激动地说:“终于可以好好洗澡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男子在夏天穿着袄子出现在了山路上,快要中暑了也没有把袄子脱掉,这一情节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刀疤白军和土房主人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不吝笔墨,其形象一反一正,对表现小说的主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C.文中的金银花、葫芦、大洋等物多次出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线索,串起了密运的整个过程,衬托出了主人公的顽强品质。
D.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叙述语言生动形象,人物语言真实而富有特色,展示了那个时代感人的英雄精神。
7.关于卢伟良为完成“密运”任务所做的努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隐蔽,卢伟良用纱布把大洋紧缠在双臂上,忍受大洋嵌入皮肉的痛苦。
B.为打消白军的疑心,卢伟良以得了疟疾为由穿上袄子并携带治疗疟疾的金银花。
C.白军检查时,卢伟良装疯卖傻,插科打诨,努力转移白军的注意力。
D.检查完上船后,卢伟良仍捂着袄子全身哆嗦,努力不让其他人对自己产生怀疑。
8.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在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6分)
9.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有损卢伟良的形象,应当删去。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荀淑有孙曰或,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 ”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国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逐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已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邹城。操拒之。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霜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二人曰:“袁氏有思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或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医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候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或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医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或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营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或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①,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①高、光: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是让大家向北方帝王刘虞称臣。
B.查,文言副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盍反其本矣”的“盐”同义。
C.孤,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古代常用来表达此意的词语还有“寡”“不毂”。
D.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
B.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或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或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荀或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4分)
(2)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 (4分)
14.司马光和杜牧对荀或分别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 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与东吴生相遇
书 庄
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①泰阶:古星座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接连使用“萍”“白首”两个比喻,使老友重逢的场景让人倍感唏嘘。
B.额联向老友讲述自己当下的状态,看似不合常理,但细思起来又饱含酸楚。
C.颈联中诗人的情绪最是激愤,无理的怀疑与推想背后,是诗人的不平之鸣。
D.尾联“且”字,道出诗人心中无奈。而一“应”字,又尽显自我安慰之意。
16.全诗以“泪”起笔,又以“笑”收尾,请简要分析“泪”"笑"中分别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不能靠严刑来监督百姓,威怒来震慑百姓,否则"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用" "一句写秦将珍宝到处丢弃,尽显其“奢”,而用“__________”一句感叹其掠夺的“贪”,为后文写“族秦者,秦也”蓄势。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泛舟绿溪,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到草原牧场,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 ①_地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对于文旅局长从办公室到镜头前的“躬身入局”,② :认为接地气的有之,认为有创意的有之,认为真代言的有之——当然,质疑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的也有之。这些声音,在网上网下成了一股潮流,值得从中汲取经验。 ③ 的是,经由“网红局长”们介绍的地方,知名度大增、好感度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从这个角度看,文旅局长的“出圈”,是充满创新意识的一种探索。我们不妨给予更多包容与鼓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我可以告诉他们——可是他们并不听。
C.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D.我方才也说了——他拥有大量的土地。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一18℃以下)。速冻和冷冻_① 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不会玻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_②
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菜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
以上内容对你有何启发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