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类特训:课文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的题目,“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牌名。
B.《宿建德江》一诗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D.阅读文章时,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下列诗词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春节刚刚过去,那热闹祥和的氛围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不由得想到王安石写的( );重阳登高在唐代特别盛行,王维就曾写下( );韩翃的( )描写了寒食节“改火”的习俗;中秋赏月时,我们会吟诵起苏轼的( ),以此抒发思乡之情。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A.②①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④②③ D.③①④②
3.下列句子与课文中的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C.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丁香结》一文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把不顺心折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B.《书戴嵩画牛》作者是杜处士,告诉我们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家应该向宙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C.五谷指的是:稻、麦、黍、菽、稷。
D.《好的故事》中对梦境的描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于课文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粥》这篇散文详写了等粥,是正面描写;略写了喝粥,是侧面描写。
B.在老舍的笔下,北京的春节最热闹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所以也写得最详细。
C.《那个星期天》一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作者通过对太阳光线的描写,表现了“我”从兴奋到失望的心情变化。
D.“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意思是人的情感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句是( )
A.“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洛蒂生命力的顽强。
B.肖邦和钱学森虽身处异国他乡,但都心系自己的祖国。
C.《船长》一文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使用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劝诫我们要用心读书。
C.《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我”的心情经历了从等待时的万分期待、欢喜到等待时的格外耐心,再到焦急,直到最后期盼落空后的失望、委屈的过程。
D.《匆匆》一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8.下列文章题目的拟题角度与《桥》相似的是哪一项( )
A.《跳水》 B.《灯光》 C.《田忌赛马》 D.《猎人海力布》
9.下面作品、作者、国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英国
B.《骑鹅旅行记》——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
C.《爱丽丝漫游奇境》——刘易斯·卡罗尔——德国
D.《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10.如果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来读《竹节人》,那么,文中写( )的这部分内容,浏览下就可以了。
A.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B.竹节人的构造特点
C.竹节人的制作材料 D.竹节人被老师没收
11.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故宫博物院》一文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来记叙的。
B.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C.作者是按故宫由北到南的建筑顺序来参观故宫的。
D.说明文中没有详写和略写的区别,而记叙文中有这种区别。
12.下列诗句中,表现了朋友离别之情的是( )。
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D.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13.关于《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的文体和表达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写人 总——分——总的顺序 B.写人 事情发展顺序
C.叙事 总——分——总的顺序 D.叙事 空间顺序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B.“逶迤”“磅礴”“细浪”“泥丸”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C.《七律·长征》中的“七律”是一种体裁。
D.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磅礴、豪迈的。
15.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原》一文展示了迷人的草原景色,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深厚友谊。
B.《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到了每一位战士。
C.《宇宙生命之谜》探索了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
D.《穷人》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通过刻画桑娜这一人物突出了渔家生活。
二、填空题
16.名句默写。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为人民服务》
②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
③漫步蓉城,我们与杜甫一起聆听春雨润物,体验“______,______”的惊喜之情。黄鹤楼下,我们与李白一道目送孟浩然远去,只剩下“______,______”的惆怅之情。渭城客舍,我们与王维一同举起离别的酒杯,干不尽“______,______”的不舍之情。端详立根乱石丛中的翠竹,我们与郑板桥一样心生豪情,表达对竹子“______,______”的敬佩之情。
17.积累与情境运用。
(1)明道理。《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__缴____________。”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诗词。我会玩关于“雨”的飞花令:”____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________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绿遍山原白满川,___________________。”“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往下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填空。
(1)民俗有文化:“人民艺术家” _______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春节的_______;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让人_______;《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______节和______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_______的传说抒发忧思……浓郁的民俗风情蕴含着人情美、文化美。
(2)人物有力量:本册教材中,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张思德_____________,老班长_____________……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诠释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
19.按课文原文填空。
(1)十八年过去了。有一天,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有人的_______。他恐惧万分,猜想这一定是附近陆地上的野人留下来的。他担心这些野人会来吃掉他。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_______。在这种不安的心情下又生活了两年。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_______和满地的人骨,这使他联想到他们野蛮的_______。
(2)从别的方面看,他和以前完全一样。他那_______的头发、鼻子上的_______、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_______,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他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_______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讲和。
(3)汤姆听说哈克病了,礼拜五便去看他,谁知道被_______在了门外,礼拜六、礼拜天一连两天也都没让他进去。过了礼拜天,他可以每天进去了,但是那家的人_________他不能透露他的_______经过,也不要谈及任何令人兴奋的话题。道格拉斯寡妇守候在旁边,看汤姆是否遵守规定。回到家里,汤姆才听说卡迪夫山发生的事,还得知那个“_______的人”的尸体最后在渡船码头附近被发现了,很可能是在逃跑途中_______而死的。
20.按原文内容积累。
(1)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浣溪沙》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蕴含了自强不息、事在人为的道理。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非然也。
三、判断题
21.判断句子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鼎”字一共有12笔。( )
(2)端坐和端详的“端”意思相同。( )
(3)《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作者是李大钊的侄女。( )
(4)《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散文。( )
(5)《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都是唐朝诗人杜甫。( )
(6)“眼花燎乱”“兴高彩烈”这两个词语中共有两个错别字。( )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A.《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题目。题干描述错误。
B.《夜宿德江》,全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把小舟停靠在雾气弥漫的沙洲边,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在树林后边,江水清澈倒映出的明月好像离人更近了。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题干描述正确。
C.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题干描述正确。
D.阅读文章,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活创造力。题干描述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A。
2.D
【详解】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及诗句理解。
根据诗的作者来对应诗句。
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的是春节的习俗。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的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
全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现的是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出自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
全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现的是中秋望月怀人的习俗。
综上所述,答案选D。
3.D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辨析。
A.“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内容一致。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摘选自课文《草原》;这是一句拟人句,说明了草原的美丽和乐趣的气氛感染了骏马和大牛,使他们静立不动,回味无穷,突出了草原的美。内容一致。
C.“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出自唐代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
全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内容一致。
D.“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应改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全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内容不一致。
综上所述,答案选D。
4.B
【详解】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B.有误。
结合题干来看《书戴嵩画牛》是宋·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内容:
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所以作者出现常识错误。
5.B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A.《腊八粥》出自沈从文。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等粥部分写得详细,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从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表现了八儿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喝粥部分虽画面着墨并不多,作者只用廖廖数语就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
B.《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顺序,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几天。
C.《那个星期天》一文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期盼”。第二部分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从满怀期望到耐心等待,从等待到后来的焦急、执著、失望。第三部分描写了“我”的崩溃和绝望。
D.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意思是人的情感跟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6.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了修辞方法以及课外书的掌握。
A.正确。把“生命”比作“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为了突出夏洛蒂 勃朗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生命力。
B.正确。肖邦和钱学森虽身处异国他乡,但都心系自己的祖国。
C.有误,《船长》的作者是维克多 雨果。
7.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北京的春节》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题目表述正确。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说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题目表述错误。
C.《那个星期天》主要写了主人公我与妈妈在很久以前已经约好了要去玩,定好了明天(星期天出去玩,结果第二天妈妈忙了一天也没带我出去玩,我很沮丧,在黄昏的时候哭了,妈妈安慰了我,跟我道了歉。 题目表述正确。
D.《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题目表述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课文《桥》叙述了一位老汉在山洪暴发之后,将村民们安全地送过桥。作为党支部书记,他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作为父亲,生死抉择之际他推着儿子先走。他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深沉的父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课文《桥》以文章线索为题。
A.课文《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
B.《灯光》以灯光为线索,通过郝副营长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道路而英勇牺牲的事迹,赞扬了革命烈士为了理想,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勇于献身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和纪念。
C.《田忌赛马》讲的是田忌在孙膑的指点下,在赛马比赛中三局两胜,战胜了齐威王。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例。
D.课文《猎人海力布》讲的是猎人海力布打猎时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一块宝石,使他听得懂动物的语言,他把利用宝石听到了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村子的可怕消息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变成了石头。文章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跳水》和《田忌赛马》以文章的主要事件为题;课文《猎人海力布》以故事的主人公为题;课文《灯光》以文章线索为题。
选项B的文章题目的拟题角度与《桥》相似。故选B。
9.C
【详解】本题考查作品、作者和国籍。
A.《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B.《骑鹅旅行记》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作品,
C.《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数学家刘易斯·卡罗尔,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
D.《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故选C。
10.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的能力。
结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交流平台”的学习及对《竹节人》课文的理解可知,如果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应详细阅读描写“竹节人的制作过程”“竹节人的构造特点”“玩竹节人的经历”这三部分,“竹节人被老师没收”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1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的理解。
A.不正确。《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份材料组成,材料一是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倒影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是按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材料二是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材料三是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材料四是关于故宫的平面示意图。并不是按先总后分的结构来记叙的。
B.正确。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C.不正确。本文是按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来介绍的。
D.不正确。说明文中也有详略之分。
12.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出自苏东坡和苏小妹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清风似乎在轻扶着杨柳,淡淡的月光下点点梅花若隐若现。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意思是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C.“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意思是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D.“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出自唐代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意思是秋日青枫江上孤帆远远飘去,白帝城边古木参天、枝叶扶疏。根据这些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对朋友的不舍。
故选D。
13.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这要求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所以我们上课要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表达顺序,叙述了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一开始首先表明要拔掉敌人控制的“391”高地,把战线向南推移。接着具体描写在潜伏的过程中,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在烈火中牺牲的过程,最后又进行了总结一一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一一1952年10月12日。
C选项正确。
14.B
【详解】本题考查了诗的赏析。
题目选自毛泽东《七律·长征》。
A.“只等闲”:只当做平平常常的事情。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表现了红军战士从容不迫、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选项正确。
B.文中把逶迤的五岭比作跳跃的细浪,把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精神。 选项错误。
C.《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七律”是一种体裁。选项正确。
D.这首诗是诗人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表达了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所以感情基调是磅礴、豪迈的。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B。
15.D
【详解】考查内容理解。
A.《草原》主要讲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B.《狼牙山五壮士》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C.《宇宙生命之谜》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迹象,而人类将继续用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去解开宇宙生命之谜,文章字里行间体现出科学小品文的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
D.《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的短篇小说, 《穷人》集中描写了在一个浪涌风吼的夜晚,渔夫妻子桑娜在等候亲人归来时,出于善良和同情收留了邻居的两个孤儿,待渔夫归来,正和她的想法一致,作品精细地剖析了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矛盾发展过程,表现出渔人夫妇宁可自己吃苦,克服困难,也要帮助邻居的高尚品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16. 或轻于鸿毛 书到用时方恨少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默写。
①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默写。
书写时注意“鸿”“轻”的正确写法。
②本题考查名俗语谚语。
书写时注意“到”“时”的正确写法。
③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理解默写。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书写时注意“潜”“润”的正确写法。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书写时注意“影”“唯”的正确写法。
出自唐代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书写时注意“劝”“故”的正确写法。
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书写时注意“咬”“破”的正确写法。
17. 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 而射之 学习需专心致志,三心二意的人将一事无成 好雨知时节 天街小雨润如 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雨跳珠乱入船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理解与情景运用能力。
(1)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与理解。
《学弈》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书写时注意“志”“惟”“弈”“援”“之”的正确写法。
(2)本题考查古诗词默写识记。
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书写时注意“街”“润”“声”“跳”“入”的正确写法。
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8. 老舍 习俗 垂涎欲滴 寒食 中秋 牛郎织女 为人民利益而死 舍己为人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详解】(1)本题考查习俗和课文理解。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阅读文章可知,老舍先生介绍了北京春节的习俗。
《腊八粥》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盼粥”和“猜粥”两件事,展示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阅读文章可知,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寒食节和中秋节。《迢迢牵牛星》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本题考查课文理解。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讲演。讲演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同时指出因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文中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老班长舍己为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19. 脚印 圈羊 痕迹 宴会 淡黄 雀斑 一模一样 无济于事 挡 告诫 探险 衣衫褴褛 溺水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默写。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因出海遭遇灾难,先被海盗攻击,再到种植园,最后漂流到无人小岛,并坚持在岛上生活了28年后,最后回到原来所生活的社会的故事。书写时注意“圈、痕、迹、宴”正确写法。
(2)《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主要写的是喜欢欺负小动物的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小人,跟着家鹅莫顿一起随着大雁群遨游世界。尼尔斯历经磨难,终于变成了有爱心、勇敢的孩子。书写时注意“雀、斑、济”正确写法。
(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书写时注意“挡、诫、褴、褛、溺”正确写法。
20. 草色遥看近却无 绝胜烟柳满皇都 野径云俱黑 花重锦官城 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思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的默写。
(1)选自唐韩愈《早春呈睡不张十八员外》。注意“遥”“绝”“皇”的正确书写。
(2)选自唐杜甫《春夜喜雨》。注意“径”“重”“官”的正确书写。
(3)注意“再”“休”“唱”的正确书写。
(4)选自《学弈》。注意“援”“缴”“弗”的正确书写。
21.(1)√
(2)×
(3)×
(4)×
(5)√
(6)√
【详解】(1)本题考查书写笔画。
“鼎”共12笔,笔顺为: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说法正确。
(2)本题考查多义字。
端坐:端正地坐着。端:端正;端详:认真地看;仔细地打量。端:详细。说法错误。
(3)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说法错误。
(4)本题考查作品体裁。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演讲稿。说法错误。
(5)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都是唐朝诗人杜甫。说法正确。
(6)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眼花燎乱”中“燎”错误,应改为“眼花缭乱”。“兴高彩烈”中“彩”错误,应改为“兴高采烈”。所以“有两个错别字”的说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