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分类特训:文言文阅读(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可老而捐之?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为何收舆?”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舆,故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欲捐之:抛弃 B.是负义也:担任 C.无需更舆:改换2.对原谷言行的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原谷认为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不可因老捐之。
B.原谷认为弃舆可惜,他日稍作改装还可装载货物。
C.原谷收舆的真正目的是促使父亲改正捐祖的错误。3.这则文言文适合编入下列哪本书?( )
A.《诚实守信读本》 B.《古代笑话集》 C.《文明礼仪读本》 D.《廉文化读本》
阅读理解。
螳螂捕蝉①
吴王欲伐荆②,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⑤,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⑥。吴王曰:“子⑦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⑧,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⑨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⑩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蝉:知了。②荆:楚国。③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④少孺子:年轻人。⑤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⑥旦:早晨。⑦子:你。⑧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⑨延颈:伸长头颈。⑩务欲:一心想要。⑩前利:眼前的利益。
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谏:_____________ 三旦:_____________ 善哉:_____________
5.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补充填写下面的关系图。
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
7.关系图讲述的就是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成语中与它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8.文中“少孺子”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识车轭
郑县人有得车轭①者,而不知其名,问人曰:“此何种②也?”对曰:“此车轭也。”俄,又复得一,问人曰:“此是何种也?”对曰:“此车轭也。”问者大怒,曰:“曩者③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④欺我也!”遂与之斗。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轭:读è,套牲畜颈部,牵引的器具。②何种:何种物体。③曩:读nǎng,先前。④女:同“汝”,你。
9.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
句子 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 正确义项
俄,又复得一 A.倾斜 B.顷刻:片刻 ①( )
遂与之斗 A.顺,如意 B.成功,实现 C.于是,就 ②( )
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
B.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
C.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
D.蘘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11.你觉得故事中的郑县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识车轭”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学习上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朱子家训》节录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③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注释】
[庭除]:庭院。[绸缪(chóu móu)]:修补好屋舍的门窗。[毋(wù)]:不要。
13.文中的“起”和“________”构成一对反义词,“即起”意思是________。
14.从句子②中找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根据你的猜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比喻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15.与成语“幸灾乐祸”意思相反的句子是( )
A.宜未雨而绸缪 B.毋临渴而掘井
C.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D.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16.《朱子家训》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家训,其中一些警句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如果你要围绕节录的内容演讲,下面观点最不适合的是( )
A.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B.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C.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各题。
与善人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②,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③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①芝兰:一种香草。②肆:店铺。③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7.下面选项中加点字和“与善人居”中的“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 B.善哉乎鼓琴(《伯牙鼓琴》)18.对句子“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的理解,哪一项最正确?( )
A.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
B.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做出自己最佳的选择。
C.所以君子必须顺从地待在自己所处的地方。
D.因此君子务必小心呆在自己所选择的地方。19.对文中举“芝兰”和“鲍鱼”两个例子的目的,下面哪一项表述最恰当?( )
A.说明芝兰很香,鲍鱼很臭。 B.说明臭味和香味其实都是相对的。
C.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D.说明要多呆在有芝兰香味的屋子里。20.以上材料,后来引申为一个成语:近朱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与:帮助。⑤资:借。⑥大学:有学间的人。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停顿节奏正确的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结合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解释。
(1)以书映光而读之A.它,指书 B.它指光 __________
(2)邻舍有烛而不逮 A.捉 B.及,到 __________
23.写出“愿得主人书遍读之”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读了这篇小古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④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作“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④画地:在地上作画。
25.翻译文言句子。(温馨提示:关注加点字的意思)
(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之山:山名。郭璞注曰在上党郡长子县。今属山西省。②柘(zhé)木:常绿灌木,叶可饲蚕。③自詨(xiào):自叫其名。詨,叫。④堙(yīn):堵塞。
28.本文与《夸父逐日》均选自《__________》,是一篇神话传说。
29.选择下列“其”字的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代词,指精卫。 B.代词,代指山。
(1)其上多柘木。( ) (2)其状如乌。( )
3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31.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精卫为什么要填海?这则神话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有人说,“精卫”是永远也无法填平东海的,“夸父”也无法赶上太阳,你怎么看?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C
【分析】翻译:
原谷有一个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你们怎么能因为他年老就抛弃他呢?这是违背道义的。”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辆手推的小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AC解释正确。
B.“是负义也”中“负”的意思:违背、背弃的。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C说法正确。
B.错误。从“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可知,原谷收舆,是想等父母老了后,故意也学着父母用车推父母抛弃掉,其实是想告诉父母,要赡养老人。不是稍作改装还可装载货物。因此B选项错误。
3.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章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这是属于传统文化中礼仪,因此,这则文言文适合编入《文明礼仪读本》这本书。
4. 劝谏 三个早晨 好啊 5. 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这三者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6. 黄雀 螳螂 7.D 8.少孺子的观点是放弃攻打楚国,因为攻打楚国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他委婉地通过蝉、螳螂、黄雀这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分析】译文: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联系上下文,在句子中理解词语意思。
谏:进谏;劝谏; 三旦:三个早晨;善哉:好啊。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结合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1)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2)这三者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
6.考查了学生结合内容填空的能力。结合年轻人的话“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填空。
7.考查了对成语的辨析A、B、C都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是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可知他的观点是不能攻打楚国,因为攻打楚国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利益,但身后存在祸患。
通过译文可知,他借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来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
9. A C 10.B 11.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12.我们在向别人请教问题时,要虚心向人请教,不能怀疑别人。
【分析】郑县有个人,这天,偶而捡到一个车轭。他不知道叫什么,就问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 ”那人回答说:“这是车轭。”不一会儿,他又捡了一个车轭,照旧又问那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 ”人家又告诉他说: “这是车轭。”他听了大怒,喊道:“先前说是车轭,现在又说是车轭。那里会有这么多车轭 !这分明是你 存心欺哄我!”于是,就和人家打了起来。
9.此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俄,又复得以一”表示的是“不一会儿,他又捡到了一个”。因此“俄”表示的是顷刻、片刻的意思。“遂与之斗”意思是于是,就和人家打了起来。“遂”是指“于是”的意思。
10.此题考查的是断句,我们根据断句看的方法,可知:曩者曰车轭/今又曰车轭/是何众也/此女欺我也!
11.此题考查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从全文的内容来看,郑人向别人请教问题,但是又不虚心请教,最后还和人打了起来,因此他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12.此题考查的是启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郑人向别人请教问题,但是不虚心,因此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向郑人学习,应该虚心向人请教问题,这样才能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13. 息 就要起床 14. 未雨绸缪 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15.D 16.B
【分析】译文①黎明的时候就要起床,要清扫院落,要内外整洁。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休息,把门窗都关好,定要亲自检查一下。
译文②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译文③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13.考查反义词。“起”指的是起床,反义词是“息”,指的是休息。“即起”意思是就要起床。
14.考查词语解释。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15.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
幸灾乐祸:幸:高兴。 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16.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A项第①则是关平时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符合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主题。
B项是指要节约,不浪费。
C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指的是做事情要做好准备工作。
D项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17.B 18.A 19.C 20. 者赤 近墨者黑
【分析】译文:和品行高尚的人结交,就像走进种植(散满香气的)香草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被它同化了;和品行低劣的人结交,就像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它的臭味,也是已经被它同化了;藏朱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相处之人啊。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词义的理解及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自己对文言虚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与善人居”中的“善”意思:品行好的。
A.通国之善弈者也(《学弈》)中的“善”意思:擅长。
B.“善哉乎鼓琴”中“善”意思:善、好、,褒义的赞美。
1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意思是: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相处之人。我们和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因此我们要谨慎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A选项说法正确。
1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可知,和品行低劣的人结交,就像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长了也闻不到它的臭味,也是已经被它同化了;藏朱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墨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C选项正确。
20.考查了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填空的能力及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注释及译文理解短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短文内容填空。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概括,意思是:什么样的人相处,常常会影响到自己。所以,君子要“慎处”,可以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概括。
21.A 22. A B 23.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24.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
【分析】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1.本题考查朗读停顿节奏。根据句意划分。
句中重点词语有:乃,就。以,用。句意为: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用书照着光亮来读。
22.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1)“以书映光而读之”句意为: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之:指书。
(2)邻舍有烛而不逮“句意为: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逮:及,到。
23.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愿:希望。之:书。
24.考查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表现匡衡勤学苦读的精神。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要有恒心和毅力。
25. 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 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26.画蛇添足 27.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如果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分析】译文:
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会有剩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25.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语有:“足”,足够。句意为: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
(2)句重点词语有:“固”,本来;“安”,怎么。句意为: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够画它的脚呢?
26.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2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由“为蛇足者,终亡其酒”可知其寓意:①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②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28.山海经 29. B A 30.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1. 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常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2.原因:1.痛恨大海夺走了她的生命,也将她与亲人两两分离,所以精卫气愤不已,决心填平大海。2.不想让大海再危害其他的人。
意义:1.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精卫的死就是一种因事故而亡,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2.表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度赞扬具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 33.示例:我认为他们的确是不可能完成任务,但他们对任务的执着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确定了一个目标,不管结果如何,奋力前冲。这样人生无悔,不成功又有什么!
【分析】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8.本题考查对神话的积累。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是一篇神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是一篇神话故事,《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属于上古神话传说故事。
29.考查了文言文中一字多义现象,完成本题要在充分诵读,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及译文完成。
(1)“其上多柘木。”意思: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其:代词,代指山。
(2)“其状如乌。”意思:它的形状像乌鸦。其:代词,指精卫。
30.本题考查句子停顿。划分句子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义的基础上,分析各个词语之间的意义联系。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后,可概括语感来作答。
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据此可划分停顿为:女 娃 游 于 东 海/溺 而 不 返/故 为 精 卫。
31.考查了文言字词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1)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2)常叼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2.本题考查了对短文主要内容的准确掌握。女娃驾着一只小船,到东海云游玩。不幸的是,海上起了恶浪,恶浪把小船打翻,女娃就被淹死了。娃死后,她的灵魂就变成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就叫精卫。为了不让大海再夺去其他无辜的生命,精卫就发誓把大海填平。这样做让人们忘不了这片土地是精卫填海而来的,就教育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爱鸟、护鸟,学习精卫精神,矢志不渝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奋力拼搏。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赶太阳,他们都无法实现这个任务,但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人学习,这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