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4 09:3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观刈麦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进士,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著有《白氏长庆集》。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注音: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yìhèdānxiǎngzhuóbǐngbìyàn·····作者看到了哪几个画面,每个画面里有哪些人物,他(她)们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作者对此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3、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两幅画面画面一:烈日割麦画面二:抱子拾穗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背灼炎天光。矛盾心理: 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更令人心酸不已。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总结: 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以自己的亲眼所见,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哪两个字突出了麦收时天气的酷热?_______  B蒸、灼当堂达标(用原文回答)
3.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4.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5.白居易《观刈麦》一诗中,描写农民辛勤割麦的句子是:
, 。
, 。
6.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7.反映农民赋税繁重、生活贫苦的句子是:
, 。
8.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月 夜刘 方 平 作者刘方平是盛唐时期一位不很出名的诗人,存诗不多。但他的这首小诗却写得清丽、细腻、新颖、隽永,在当时独具一格。 月 夜? (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宠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空庭的阒寂。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 本诗前两句在 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仰望写月夜之景,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含时光流转之意,表现出月夜的静寂,其作用是衬托虫鸣声的清脆欢乐以及给人的心灵震撼。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正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刻,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不但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谧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说说“新”字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作用? 这个“新”字写出了敏感的虫儿首先感到在夜气中散发着的春的气息,从而发出了第一声鸣叫,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 北宋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享有盛誉的名句,实际上刘方平在他之前就在《月夜》中成功地表现过这种诗意体验,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月夜》末句中“虫声新透绿窗纱”,写敏感的虫儿首先感知到春天的信息,从而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春气暖,虫先知,诗人在“新透窗纱”的虫声中感到春天的来临,感受细腻敏锐,贴近生活,富有哲理,落笔新颖别致,不落俗套,与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商山早行
温庭筠1、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诗?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商山早行》——意象、意境、情感
3、“客行悲故乡”中“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不好。悲不止有“思”之意,还有“悲伤”的意思,诗人悲“生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商山早行》——整体感知 《商山早行》——名句赏析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景色的?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选取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
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环境凄清、寂寞,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组合手法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抒怀》)
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商山早行》——名句赏析卜算子·咏梅 合理想像理解词意 在驿站的外面,在断桥旁边,无人过问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黄昏时候,你已经受不起孤独与忧愁,哪里还能再忍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你无意苦苦争夺在春天里争妍斗艳,你任凭百紫千红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谢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尘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却永远不会消散!问题研讨1. 概括词上下片的大意。 上片写梅花孤独寂寞与备受摧残的境况。
下片通过梅花来写自己的高尚节操。2.词的上片有哪些意象?在课本上画出。 (驿站、断桥、黄昏、风雨) 3.这些意象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为什么? 荒废驿站的断桥边,寂寞开放的梅花,非常的孤寂凄凉的意境。这样孤苦无依的梅花无人欣赏,正值黄昏时分,夕阳西下,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展现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
受到暴雨狂风的打击,这是多么
凄惨阴沉的画面。 4.词的上片表达“梅”怎样的品格? 孤芳高洁、坚强不屈的品格。 5.词的下片表达了梅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高尚脱俗、坚贞不二的心志。
从“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 6.词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7.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 ①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②衬托(反衬)。“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小结 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破阵子
晏殊
婉约派四大旗帜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别恨”:晏殊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情长”:柳永
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愁宗”:李煜
燕子梨花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两句
有什么作用? 1、点明季节
2、用“燕子”“梨花”两个典型意象渲染出秀美明丽的春景。
3、奠定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为下片人物的出场和“斗草”作了铺垫。碧苔黄鹂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从视觉,听觉上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碧苔”写春色之美,“黄鹂”写春声之美,绘声绘色。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图景,充满闲情逸趣。春光融融
生机盎然

清新明快闲情雅趣
春景图飞絮 组成了一幅春暖花开、燕语莺声的美丽春景。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欢愉之情。 写飘来飘去的柳絮是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以动衬静,写出春日的幽静。 下片: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下片塑造了怎样的闺阁少女形象? ①下片塑造了闺阁少女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纯洁无暇的形象。
②写斗草活动,却有意避开了对斗草场面的的正面描写,通过神态、心理、和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
③形象生动充满青春的欢乐气息。 这首词的下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东邻女子的? ①神态描写:笑:巧笑→笑从双脸生。
②心理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作者有意回避了对于斗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只是写了人物在斗草前后的活动和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收到了虽少总多、耐人悬想的效果(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 试分析本词中景物与人物的关系? 以秀美明丽的春景烘托青春活力的少女。总结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初春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还刻画出古代少女的生活片段,反映出少女充满青春活力的精神面貌, 这首词不仅是一幅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景画,还是一幅与古代劳动妇女生活有关的地方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