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优化提升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痰液中往往含有进入人体的灰尘和病菌,它形成于( )
A.喉 B.气管和支气管 C.鼻 D.肺
2.中医说的“望、闻、问、切”中的“切”指的是号脉,这里的“脉”是指( )
A.动脉 B.毛细血管 C.静脉 D.经络
3.交警查酒驾时,会要求司机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司机吹气时,膈肌与胸廓的变化是( )
A.膈肌收缩,胸廓扩大
B.膈肌收缩,胸廓缩小
C.膈肌舒张,胸廓扩大
D.膈肌舒张,胸廓缩小
4.下表为某成人血浆、原尿和尿液的部分成分含量(单位:克/100毫升),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部分成分 血浆 原尿 尿液
蛋白质 8 0.03 0
葡萄糖 0.1 0.1 0
尿素 0.03 0.03 1.8
无机盐 0.72 0.72 1.1
A.血液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在肾小管内形成原尿
B.血浆中蛋白质是8,原尿中只有0.03,这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呼吸作用实现的
C.原尿中的葡萄糖是0.1,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通过肾小球过滤过作用实现的
D.尿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是因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引起的
5.耳中对声波刺激敏感的感觉细胞位于( )
A.外耳道内 B.鼓膜上
C.听小骨上 D.耳蜗内
6.小林因受伤流血过多,急需输血,她是B型血,下面最适合输给她的血型是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7.下列关于排尿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B.排出废物
C.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D.维持体温恒定
8.在涪陵城区江南滨江公园可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巨幅标语,倡导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行动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环境。 下列措施中,能有效保护好生态环境的是( )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长江清漂
B.含磷的污水是很好的肥料,直接排入长江
C.随处乱扔生活垃圾
D.电池中含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废弃电池可丢弃在土壤中
9.小刚为了做到平衡营养,提出了以下饮食建议,合理的是( )
A.维生素不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饮食中可少吃
B.脂肪热价最高,应多吃含脂肪丰富的食物
C.每天早、中、晚三餐摄入的热量比应20%:30%:50%
D.牙龈易出血,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10.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物质变化,图中a、b表示物质,M表示结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a为静脉血,b为动脉血,则M为肺部毛细血管
B.若a、b均为动脉血,则M一定表示肾单位
C.若a为葡萄糖,b为糖元,则M可能为肝脏
D.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则M是线粒体
11.生病打针时,药物最先达到心脏的(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12.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成人的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其中有的激素还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B.胰岛素可以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特别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
13.如图是四种食品中四种营养成分的相对含量图,读图作答,选择图中的字母回答:以下列哪种食品为主食,最不容易患贫血病的是()最不容易患坏血病的是()
A.B和A B.D和C C.B和C D.A和B
14.图是心脏的结构模式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内是经过肺循环回来的血液
B.图中④只能朝向心室方向开闭
C.图中①内流动的是动脉血,D内流动的也是动脉血
D.图中②是将血液运往全身去的血管
15.医生常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成分输血,对于严重贫血的病人,应该输入的血液成分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16.2021 年 5 月 24 日,46岁的张洪成为亚洲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登顶前他在高原上进行了长期的训练, 以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训练后,其血液中明显增加的成分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血浆
17.下列有关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幼的侏儒症患者需每周注射很少的甲状腺激素
B.体内生长激素过多,人就会变得消瘦,且情绪较易激动
C.病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肾上腺素,则蝌蚪提前发育成蛙
18.家鸽呼吸时,空气进入肺内的途径是 ( )
A.空气→气囊→肺 B.空气→肺
C.空气→肺→气囊 D.空气→气囊
19.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如图),对观察到的几种血细胞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白细胞,能将病菌包围、吞噬,是人体的“卫士”
B.如果某人有炎症应该是①的数量高于②
C.如果某人贫血,可能是②红细胞的数量低于正常值
D.③的体积最小,作用是止血,加速凝血
20.下图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序号表示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尿素是在②处形成的
B.①中含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喝进去的部分水随③排出可不经过肾静脉
D.当原尿流经⑤时水和无机盐被重新吸收
二、填空题
21.胰岛素是由分布在______中的______细胞分泌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______、______和______;血糖含量正常范围是______m mol/L;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______。
22.居家网课期间,有的学校安排了一些户外体育活动,活动中,通过____________过程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3.___________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舌头、牙和__________。
24.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 _____ 因素决定的,是动物的一种先天具备的 _____ 反射。
25.输血或输液时,你知道这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吗?________,为什么要将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先用胶皮管捆扎起来?请你解释这样做的理由。________。
三、综合题
26.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在[ ]内填标号,“______”上填文字)
(1)图中1为______,4为______。
(2)图中5所指的是______,内流______血。
(3)由M到N处,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4)心壁最厚的是______(填序号),这有利于它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它是______循环的起点。
27.为了学习血液的相关知识,李辉同学从医院化验科收集了四位成年男性患者血常规化验单的数据绘制成下表,请你结合数据帮他进行对比分析。
化验 项目 测定值 正常参考值
黄某 向某 郭某 乔某
红细胞 3.3×1012个/升 5.2×1012个/升 4.8×1012个/升 5.3×1012个/升 (4.0~5.5)×1012个/升
白细胞 7.5×109个/升 1.8×1010个/升 9.0×109个/升 8.2×109个/升 (4~10)×109个/升
血小板 2×1011个/升 1.8×1011个/升 1.5×1011个/升 8.1×1010个/升 (1~3)×1011个/升
血红蛋白 80克/升 150克/升 140克/升 130克/升 120~160克/升
(1)四个化验者中,只有______的各项指标都正常。
(2)四个化验者中,最可能患有急性扁桃体炎的是______;伤口流血不易止住的是______。
(3)对于黄某,除进行药物治疗外,你建议他应多补充的含______的无机盐类食物。
(4)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的初期,三种血细胞中,______的数目会增加。原因是该细胞具有运输______的功能。
28.下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示意简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各部位被消化程度曲线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中能分泌胆汁的结构是______(填标号),其分泌的胆汁贮存在胆囊中,最终经导管流入______(填标号)。
(2)图(二)中能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______(填字母代号),此部位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______(填标号)
(3)图(二)中的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物质最终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______后才能被吸收,进食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会暂时升高,但在______(填一种激素)的调节作用下,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正常。
(4)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______(填标号),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______。
29.下图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①~⑥表示生理过程或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①所指的气体名称是______,这个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
(2)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叫______。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______的作用,把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蛋白质最后消化成______才能被吸收。
(3)经过④⑤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变化是______。(提示: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变)
(4)⑥是指通过泌尿系统把体内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这一生理过程叫______。
(5)若⑥表示血液进入肾脏的过程,经化验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而他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则最大可能是此人肾脏中的______发生病变。医生在其上肢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经过与心脏相连的______最先到达心脏。若此人肾脏正常,尿液中长期出现葡萄糖,可以通过______进行治疗。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去年来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我国的雾霾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总体情况有所改善,但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污染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1)雾霾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进入肺的路径是_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2)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_______。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尽量用鼻呼吸,因为_______________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体内,但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空气严重污染时,空气中的颗粒可以透过_______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小明因为因为吸入过多的颗粒物而引发支气管炎,医生在小明手部静脉注射药物,那么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最先要经过心脏的 _____________。
(4)减轻空气污染 、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________ 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7页
试卷第1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详解】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还能对进入肺的气体做一定的处理。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
故选B。
2.A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各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如下表:
血管类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详解】脉搏是心脏射血时血液对动脉血管产生的压力变化造成的,正常情况下心跳和脉搏数相等。脉搏即动脉搏动,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缩,在体表浅动脉上可触到搏动。号脉的位置是手腕外侧的挠动脉。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血管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脉搏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3.D
【分析】根据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体积变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只有D符合题意。
故选D。
4.D
【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详解】A.血液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A错误。
B.血浆中蛋白质是8,原尿中只有0.03,这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实现的,B错误。
C. 原尿中的葡萄糖是0.1,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这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实现的,C错误。
D.尿液中尿素含量升高是因肾小管重吸收了大部分水引起的导致尿素浓度增加,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听觉的形成: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波的感受器是耳蜗。
【详解】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感受声波刺激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
故选D。
【点睛】注意了解耳的结构。
6.B
【详解】安全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在没有同型血可输而且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输入少量O型血外,也可缓慢地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是,大量输血时,仍需实行同型输血,不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反应。小林的血型是B型,所以最适合输给小林的血型是B型。
7.D
【分析】尿的成分包括多余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尿素尿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积聚多了对人体会造成危害,因此必须排尿。可见排尿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详解】排泄有三条途径:人体中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二氧化碳的排出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同时也排出了少量水分;出汗也是一种排泄方式,可排出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出汗还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排泄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B正确;如果尿素在体内积累过多人就会尿中毒(尿毒症),而且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C正确;维持组织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和正常的生理功能,A正确;但是排尿对调节体温没有作用,D错误,所以答案选择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理解排尿的意义。
8.A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长江清漂,都能有效保护好生态环境,故A正确。
B.含磷的污水可造成水体污染,不能直接排入长江,故B错误。
C.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对有用的资源可以再生利用,对不能利用的生活垃圾集中进行处置,有利于保护环境,故C错误。
D.电池中含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废弃电池不能随意投放,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9.D
【分析】平衡膳食宝塔:
【详解】A.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很小。但是,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营养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患病。因此,维生素在饮食中不可少吃,A错误。
B.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谷物类)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油脂类)需要量最少,B错误。
C.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C错误。
D.牙龈经常出血,这是坏血病的表现,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应该注意补充,D正确。
故选D。
10.B
【分析】血液循化过程中,血液流经某些器官时,都要发生物质交换。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详解】A、若a为静脉血,b为动脉血,则M为肺部毛细血管,因为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A正确;
B、若a、b均为动脉血,则M可能为肾小球;M也可能是心脏左侧的左心房或左心室,所连血管都流动脉血。B错误;
C、若a为葡萄糖,b为糖元,血液流经肝脏时,肝脏能够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在肝脏中,所以M可能为肝脏。C正确;
D、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则M是线粒体,因为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B。
【点睛】理解掌握血液流经某些器官时发生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1.B
【分析】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
【详解】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其中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如图所示:
生病打针时,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所以生病打针时,药物最先达到心脏的右心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血液循环途径的理解。
12.C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时会导致人体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A.成人的垂体能分泌多种激素,其中有的激素如生长激素还能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正确。
B.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错误。
D.当人情绪激动时,大脑皮层特别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正确。
故选C。
13.C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详解】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对人体都有一定的作用,一旦缺乏就会得相应的疾病。如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缺钙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如果缺乏,人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
如图是食品中铁、钙、维生素C、维生素D的相对含量图。图A含钙最多,不易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图B含铁最多,不易患贫血病;含维生素C最多的是图C,不易患坏血病。
故C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铁、钙、维生素C、维生素D的功能及缺乏症。
14.A
【解析】图示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是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①、②、③、⑤表示与心脏各腔连接的血管,分别是:肺静脉、主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④表示心脏内的房室瓣,识图分析作答。
【详解】A.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所以图中A右心房内是经过体循环回来的血液,而不是肺循环,A错误。
B.④表示心脏内的房室瓣,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即心房→心室→动脉,B正确。
C.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会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所以图中①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D左心室内流动的也是动脉血,C正确。
D.图中②是主动脉,参与体循环,将血液运往全身去的血管,D正确。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心脏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的路线,较为综合,为中考的热点。
15.B
【分析】输血时不一定都是输全血,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的血细胞成分或血浆成分输入病人体内。
【详解】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内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缺铁或缺蛋白质易患贫血,严重贫血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浓度过低,但总血量并不减少,所以输入浓缩的红细胞悬液即可。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严重贫血者缺乏的主要是红细胞。
16.C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一般较高,从而能增强血液对氧的运输,使机体能适应空气稀薄的环境。
故选C。
17.C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详解】A.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因此,年幼的侏儒症患者每周注射适量的生长激素,生长发育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A错误。
B.如果成年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过多,人就会变得消瘦,且情绪易激动。B错误。
C.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糖的代谢,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易患糖尿病,一般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C正确。
D.甲状腺激素会促进生长发育,在饲养正常蝌蚪的水中放入甲状腺激素,则蝌蚪提前发育成蛙,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于激素的作用是考查的重点,可通过列表的形式对比掌握。
18.C
【分析】鸟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起到暂存气体的作用,但真正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肺,为鸟的呼吸器官,当家鸽完成一次呼吸时,气体经过两次肺,即双重呼吸。
【详解】当家鸽飞行时,两翼举起或下垂时,在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即双重呼吸。家鸽的呼吸与两翼的升降有关,当两翼举起时,家鸽完成了吸气,气体的流经途径是空气→肺→气囊→肺;当两翼下垂时,家鸽完成呼气,气体流经途径与吸气正相反。C符合题意。
19.B
【分析】题图中:①是红细胞,②是白细胞,③是血小板。
【详解】A.①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是人体的“卫士”,A正确。
B.白细胞的主要功能为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等。当病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数量增多,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聚集在发炎部位并将病菌吞噬,炎症消失后,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因此体内有炎症使白细胞增多,但不会增多的比红细胞还多,B错误。
C.②是红细胞,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称为贫血,C正确。
D.③是血小板,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20.C
【分析】(1)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2)图中,②肾小球、①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③收集管。
【详解】A.尿素是人体的组织细胞进行生理活动时产生的,不是在②肾小球处形成的,错误。
B.当血液流经②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错误。
C.喝进的部分水随尿液排出,表明这部分水没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可不经过肾静脉,正确。
D.当原尿流经④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尿的形成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1. 胰腺 胰岛 吸收 利用 转化 3.9-6 .1 糖尿病
【解析】略
22.肺的通气
【详解】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23. 口腔 唾液腺
【详解】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在口腔内有牙齿和舌头、唾液腺,唾液腺属于消化腺,能分泌唾液,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化学性消化,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牙齿能将大的淀粉颗粒咀嚼成小的颗粒,舌头通过搅拌将唾液与淀粉充分混合,舌头和牙齿对淀粉的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
24. 遗传因素 非条件
【分析】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是动物的一种先天具备的非条件反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5. 静脉/静脉血管 选择静脉注射是因为多数静脉分布的比较浅、管壁较薄、弹性较小,这些都有利于针的刺入。静脉中血液向心流动,刺入的伤口出血很少,稍经压迫即可止血。针刺部位的上方用胶皮管捆扎起来的目的是减缓或暂时阻止血液的向心流动,血管由于血液比较多而鼓胀起来,从而便于针刺入。
【分析】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详解】动脉血管压力太大,抽血以后不容易止血;毛细血管一般比针头还细、血量少,且流动最慢,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在医院输液或抽血时,针头插入的血管是静脉血管。在静脉血管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的,因此用乳胶管扎紧上臂后,在结扎处的远心端的静脉会因血液滞留而膨大,同时,又因静脉内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所以血液不会倒流而会出现结状突起。所以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部位的上方(近心端),这主要是因为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
26.(1) 右心房 左心室
(2) 肺动脉 静脉
(3)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4) 4 体
【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如下图所示: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根据血液流动的途径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的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组织周围毛细学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动脉血变成动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图中:1右心房、2右心室、3左心房、4左心室、5肺动脉、6肺静脉、7主动脉、8上、下腔静脉。M→N是发生在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1)
心脏有4个空腔,按照位置关系,图中的1为右心房,2右心室;3左心房,4为左心室。
(2)
图中5与2右心室相连,是肺动脉,肺动脉内流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3)
)由M到N处,血液流经全身组织细胞,血液中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因此血液发生的变化是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
(4)
心脏壁主要由肌肉组织心肌构成,具有收缩、舒张的功能,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与心脏各腔的输血功能相适应。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并且4左心室壁比2右心室壁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4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而2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4左心室输送的血液的距离比2右心室长。因此心脏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4左心室,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7.(1)郭某
(2) 向某 乔某
(3)铁
(4) 红细胞 氧气
【分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①红细胞(RBC):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Hb),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②白细胞(WBC):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③血小板(PLT):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
(1)
分析数据可知,四位成年男性患者中,只有郭某的各项指标在正常参考值的范围内,是正常。
(2)
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但比红细胞大,能吞噬病菌,有防御保护功能。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四个化验者中,向某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最有可能患有急性扁桃体炎;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乔某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伤口流血不易止住。
(3)
黄某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低于正常值,可能患有贫血,所以可以适当补充含铁的无机盐类食物。
(4)
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平原上的人到了高原地区,身体会做相应的调节,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的含量会增加。原因是该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28.(1) ⑦ ③
(2) D ⑤
(3) 淀粉 葡萄糖 胰岛素
(4) ② 蛋白质
【分析】1.题图中:①食道,②胃,③十二指肠,④胰腺,⑤小肠,⑥大肠,⑦肝脏。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开始被消化的部位分别是口腔、胃、小肠。所以,X表示淀粉,Y表示脂肪。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E代表大肠。
【详解】(1)[⑦]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成人的肝脏重约1.5kg,大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肝脏具有分泌胆汁、代谢功能和解毒等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③]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2)小肠长,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内有多种消化液,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些特点与消化和吸收功能相适应。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二)中能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肠),此部位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⑤(小肠)。
(3)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二)中的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淀粉,物质最终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葡萄糖后才能被吸收。胰岛散布于胰腺中,能够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所以,进食一段时间后,血液中血糖的浓度会暂时升高,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下,血糖浓度又会逐渐恢复正常。
(4)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上连食道,下接十二指肠。在消化道内,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成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胃壁的肌肉层收缩,能够使胃蠕动,使食物形成食糜,能促进食物的物理消化过程。胃内有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所以,结合分析可知:图(二)中的C部位(胃)在图(一)中对应的器官是②胃,在该器官内开始被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
29.(1) 氧气 气体扩散
(2) 吸收 消化酶(或消化液) 氨基酸
(3)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4)排泄
(5) 肾小管 上腔静脉 注射胰岛素
【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肺泡内气体交换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排泄的途径,血液循环等知识。图示中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③吸收过程,④是氧气,⑤是二氧化碳,⑥是排泄。
(1)
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①所指的气体名称是氧气,②所指的气体名称是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2)
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叫吸收,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液的作用,把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营养物质。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初步消化的蛋白质在小肠内消化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才能吸收。
(3)
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因此经过④⑤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变化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4)
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所以,⑥是指通过泌尿系统把体内代谢废物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这一生理过程叫排泄。
(5)
血液流经肾脏后,在肾脏内形成尿液,通过排尿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形成尿液。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等均能通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过滤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葡萄糖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血液。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若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而他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则最大可能是此人肾脏中的肾小管发生病变,不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根据体循环途径,上腔静脉能够把头部和上肢的静脉血送回右心房,所以医生在其上肢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经过与心脏相连的上腔静脉最先到达心脏。胰岛素能够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此人若肾脏正常,而胰岛素分泌不足,则血糖浓度过高,肾小管不能全部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必然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体外,造成糖尿病。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30.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清洁 鼻毛、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 肺泡 右心房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大面积植树造林
【分析】PM2.5是空气中所有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的总称,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排放,如煤炭燃烧、垃圾焚烧、厨房烟气、道路扬尘、工业粉尘、汽车尾气等。从来源可以看出,PM2.5含有有害气体和重金属物质。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对吸入的空气有滤过,清洁和温暖的作用。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详解】(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界的空气进入肺依次经过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最后进入肺,在肺里完成气体交换。因此,雾霾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空气中的尘埃粒子进入肺的路径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2)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黏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因此,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尽量用鼻呼吸,因为鼻毛、鼻腔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有效阻止空气中的颗粒物进入体内,但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当空气严重污染时,空气中的颗粒可以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3)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其中的路线是: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小明因为吸入过多的颗粒物而引发支气管炎,医生在小明手部静脉注射药物,那么药物到达病变部位最先要经过心脏的左心房。
(4)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的危害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防止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植物能净化空气,有吸附和吸收多种有害污染物的功能,大面积的树林效果尤为显著,因此大面积植树造林是防治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包括根本措施和有效措施。
答案第12页,共15页
答案第13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