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8 09: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都的秋

关于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学习目标
体会故都的秋天之美;
赏析本文的重点句段
理解作者的情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小说,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主要作品: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等。
郁达夫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而后中华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小家的不幸与国家的屈辱,给郁达夫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到达北平后,对故乡的眷恋和国事的危急,使他触景伤情,写下了《故都的秋》,
  当时他到达北京仅仅四天的时间。在作者心里,对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历史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混混沌沌 ( ) 潭柘寺( )
槐树 ( ) 扫帚( )
落蕊 (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 蟋蟀 ( )
嘶叫 (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 鲈鱼(  )
.
7
三、预习检测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lǐn

tuó

tuí

四、研读文本
清、静、悲凉
(原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请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
通过对北平之秋的一些景物描写来表达感受。具体景物有: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感受的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秋景的
【补充知识点】写景角度
五大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观察角度:俯视,仰视,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等。
视觉:破屋、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秋枣
听觉:驯鸽的飞声、秋蝉残鸣、秋雨声、人声
触觉:脚踏槐树落蕊、品味秋雨、感受秋风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秋景的
(1)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描写秋景,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秋景图,使原本抽象的景象更加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真实感。
(2)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富有主观色彩,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悲凉的感彩,体现了“悲情”与“凄清秋景”的自然融合,从而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4、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分层次阅读,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描绘的图画内容。
第一幅:秋晨院落(第3段)
第二幅:秋槐落蕊(第4段)
第五幅:秋日胜果(第11段)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段)
第三幅:秋蝉残鸣(第5段)
郁达夫笔下一片飘零的落叶能打动情意,他写的是蝉鸣、落蕊,甚至是秋草,这都是极其质朴和平凡的事物。
作者热忱地爱故都,爱故都的秋天才能写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
6、郁达夫选取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小结:作者写秋的主要技巧。
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
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听、味、触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郁达夫在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情况下,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对故都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主旨
课堂训练
析重点、备高考
1.本文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①不好
②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
③“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与“北平”结合,则无此境界。
2、赏析”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补充知识——赏析句子考点
答题思路:
1.释义(需要时) 
2.手法
3.内容(意境、解释)
4.效果(特点) 
5.情感(思想、意图)
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手法)
②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千”“馍馍”“大蟹”“骆驼”突出了秋味之烈、之深、之浓、之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表现了秋味之润、之浅、之淡、之短。(内容)
③在比喻和对比中,生动形象(效果)的突出(效果)北方故都的秋意秋韵。(特点)
④为最后段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做了充分的铺垫(结构)
3.赏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①这句话直抒胸臆,(手法)
抒发了对故都之秋赞美、眷恋热爱之情。(情感)
②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结构)
谢谢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