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夯实基础强化训练试题4(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夯实基础强化训练试题4(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09 08:0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夯实基础强化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其身体最发达的肌肉应该是
A.腿上的肌肉 B.胸肌
C.后肢肌肉 D.两翼肌肉
2.给溺水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分钟的次数应为( )
A.应快速进行,次数越多越好 B.应与正常呼吸频率相当,每分钟16~18次
C.应保证30次以上 D.应缓慢而充分地进行,大约10次即可
3.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
C.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D.枯叶蝶外形像一片枯叶
4.202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数量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土壤
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影响生物
7.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A.鲨、银鲳 B.海马、海龙
C.海蜇、海葵、水母 D.青鱼、草鱼、鲢鱼
8.分析下列生物,哪种属于鱼类( )
A.章鱼 B.鲨鱼 C.虾 D.海龟
9.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 )
①根 ②茎 ③叶 ④花 ⑤果实 ⑥种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0.“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实现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下列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避免长明灯和长流水 B.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C.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D.外出就餐过度消费
11.涡虫消化食物在
A.口中 B.咽中 C.消化腔中 D.肠中
12.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水稻进行多次杂交,培育出了高产水稻新品种,这利用了( )
A.基因的多样性 B.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C.生物品种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下列线形动物中,可以自由生活的是( )
A.秀丽隐杆线虫 B.蛔虫
C.丝虫 D.钩虫
14.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下对诗词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描述植物的枝条和叶都是由芽发育而成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生物能够繁殖后代的现象
15.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都是单细胞 ②既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 ③分裂生殖 ④由菌丝构成菌体 ⑤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形态⑥ 有的形成芽孢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⑤④ D.②③⑤⑥
16.下列关于动物运动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草履虫的运动器官是鞭毛 B.海鸥的运动器官是翼、足
C.扬子鳄的运动器官是四肢 D.蝴蝶的运动器官是足、翅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句诗中所描述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A.捕食 B.竞争 C.合作 D.寄生
1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B.免疫具有防御、清除和监视的功能
C.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D.免疫对人体是有益的,人体的免疫能力越强越好
19.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中,与该观点不相符的是(  )
A.缢蛏身体外表有贝壳,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
B.蜥蜴的肺发达,能满足其在陆地上对氧的需求
C.家鸽的角质喙非常坚硬,能够啄取食物
D.大象的生殖方式是胎生,大大提高了大象的产仔率
20.宫颈癌在中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居于第一位。要预防宫颈癌,在开始性生活前接种疫苗最为有效,疫苗接种的适合年龄是9-25岁。2017年11月,首个获批的宫颈癌疫苗——“希瑞适”正式在南充上市了,许多适龄女性纷纷进行了接种。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称为(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C.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二、填空题
21.我国开展的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____,从而提高免疫力,这种免疫类型属于______。
22.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___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23.软体动物靠______________保护自己的身体。
24.自然保护区是“天然________”,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________”,还是“活的自然________”。
25.我们通常叫杜鹃的有两种生物:杜鹃花(Rhododendron simsii)和杜鹃鸟(Cuculus micropterus),前者属于_____界,其中Rhododendron是_____名.在细胞结构中前者区别于后者的是它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结构.
三、综合题
26.根据食物网回答问题。
(1)该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
(2)此食物网中含有___________条食物链,并写出此图中其中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 。
(3)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_________ 。
(4)此图如果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需要加入___________部分和____________ 者。
27.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生态农业,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__,有__条食物链。
(2)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__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使其储存的能量更多地被人类利用。
(3) 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它们属于__因素。杂草与农作物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__关系。
(4)农作物秸秆的碎屑、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培养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蘑菇、木耳在生态系统中扮演__。
(5)如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水被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过一段时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应该是__。
(6)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的作用一旦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其原因是__。
28.请分析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某同学制作了一个密封的生态瓶。他应该将其摆放在______、______的地方。
(2)某湖泊中A、B、C、D四种生物因捕食关系构成一条食物链,下表是这四种生物体内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含量。
生物 A B C D
某有毒物质含量(ppm) 10 1000 1 100
这条食物链是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进入该食物链的能量是______(填字母序号)通过______固定的______。
(3)生态系统靠______维持相对的稳定。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______越多,生态系统的上述能力越强。
29.下图是某研究所利用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培育能产生人乳铁蛋白的奶牛“铁超牛”的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B过程,在生物学上被称为_________。
(2)图中A过程称为人工授精,此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发生于雌性生殖系统中的_______中。
(3)根据图示情况,黄色丙牛产下的“铁超牛”其毛色性状表现为________(填“五花”或“黄色”)。
(4)利用该技术(B过程)最终能够在奶牛的乳汁中提取出人乳铁蛋白,这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____。
30.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食物网是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的,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而鼠、兔、蛇等动物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属于______。
(3)该生态系统还缺少的生物部分是______。
(4)若该生态系统被污染,则含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5)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
(6)一般情况下,该生态系统中蛇与鹰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鸟类的胸肌发达,因为翼着生在胸肌上,胸肌的收缩和舒张来拍打翼进行飞行。
【详解】麻雀属于鸟类,会飞行,其结构特征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故选B。
【点睛】熟记鸟类的特征是解题关键。
2.B
【分析】采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这就叫人工呼吸。
【详解】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可用人工方法让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以帮助呼吸运动减弱或暂时停止呼吸的患者维持肺的通气功能,这就叫人工呼吸。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叫呼吸频率。据测定,呼吸频率随着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5---20次/分,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增加。人工呼吸的频率应和人体自然呼吸的频率相同,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熟知人工呼吸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A
【详解】试题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A、蚯蚓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因此它被称为“活犁耙”;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或腐烂的有机物为食,生活着的蚯蚓每时每刻都在吞食大量的有机物和土壤,把蚓粪和其他代谢产物排泄到土壤中,其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无机盐,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因此,被称为“天然肥料加工厂”,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符合题意。
B、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C、企鹅有很厚的皮下脂肪,适应寒冷的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D、枯叶蝶体色与外形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不易被敌害发现,是枯叶蝶对环境的适应,不符合题意。
考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C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因为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所以生物多样性不包括C数量的多样性,A、B 、D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5.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非生物因素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6.B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枣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
【详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是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故选B。
7.C
【详解】试题分析:体内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海蜇、海葵、水母体内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鲨、银鲳、海马、海龙、青鱼、草鱼、鲢鱼内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属于脊椎动物。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分类。
8.B
【详解】试题分析: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大多有鳞片,体外受精,卵生,体温不恒定,身体呈流线形,有侧线.章鱼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鲨鱼用鳃呼吸,属于鱼类;虾头胸部有坚韧的头胸甲,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纲;海龟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卵生,属于爬行动物.
考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9.C
【详解】生物学家在对被子植物分类时,④花、⑤果实和⑥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因为花、果实和种子等生殖器官比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生存的时间比较短,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形态结构也比较稳定。
10.D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详解】A.节约用水能、电能保护水资源善待地球,A不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B不符合题意。
C.使用一次性筷子,需要大量的木材,砍伐和毁坏大片的森林,不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外出就餐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会造成资源浪费,不正确,D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分析】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身体背腹扁平,无体腔,有口无肛门。
【详解】涡虫属于扁形动物,消化系统比较简单,有口、咽和肠等组成,无肛门,吃进去的食物在肠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口排出。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扁形动物的特征。
12.A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A.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这是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的一个典型实例,A正确。
B.生物种类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生物品种的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内涵,C错误。
D.我国有广袤的陆地,辽阔的海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从而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和海洋等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杂交水稻技术是解题的关键。
13.A
【分析】线形动物多数寄生在动物和人体内,危害动物和人体的健康。而自由生活的秀丽隐杆线虫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详解】线形动物有些是寄生生活,有些是自由生活。蛔虫、钩虫、丝虫等寄生在动物和人体内,危害动物和人体的健康;而自由生活的秀丽隐杆线虫是重要的实验动物,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线形动物的生活方式。
14.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A.枝芽的结构中,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可见,枝芽是一个未发育的枝条,将来发育成枝条和叶。因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绿丝绦”,描述植物的枝条和叶都是由芽发育而成,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正确。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说明环境影响生物,C错误。
D.生物体在能够由小长大;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所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生物能够繁殖后代的现象,D正确。
故选C。
15.B
【分析】细菌的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依靠分裂生殖,分析作答。
【详解】细菌①都是单细胞,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③细菌靠分裂生殖,一分为二,环境适宜时繁殖速度很快,一般不到30分钟就分裂一次,⑤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形态,⑥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生活适应环境能力很强,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能形成芽孢。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16.A
【分析】动物的生活环境不同,其运动器官也不同。
【详解】A.草履虫在水中旋转前进主要依靠纤毛的摆动。但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不具有器官,所以纤毛不是器官,错误。
B.海鸥属于鸟类,鸟类的前肢变成翼,翼是飞行器官,用足行走,正确。
C.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运动器官是四肢,正确。
D.蝴蝶是昆虫,运动器官是三对足、两对翅,正确。
故选A。
17.B
【分析】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详解】A.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草盛,即草多了,草吸收的水、无机盐就多;草还挤占豆苗的生存空间,遮挡阳光影响豆苗的光合作用,导致豆苗生长缓慢,因此才有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景象。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故B符合题意。
C.合作关系是生物之间为了完成某一项活动,需要彼此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
D.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维持生活的方式,对寄主造成伤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D
【分析】(1)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
(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4)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自身稳定的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得类风湿性疾病,当免疫监视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会发生肿瘤。
【详解】A、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可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A正确;
B、免疫具有防御、清除和监视的功能,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能够及时清除自身产生的衰老、死亡和损伤细胞,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还可以随时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的产生。B正确。
C、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 ,由遗传因素决定, 不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作用范围广,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C正确;
D、免疫对人体不一定是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因此人体的免疫能力不一定是越强越好,D不正确;
故选D。
【点睛】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19.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自然界淘汰。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详解】A.缢蛏属于软体动物,身体外表有贝壳,能保护壳内柔软的身体,A正确。
B.蜥蜴属于爬行动物,用肺呼吸,肺发达,能满足陆地生活对氧的需求,B正确。
C.家鸽属于鸟类,角质喙非常坚硬,能够啄取食物,C正确。
D.大象属于哺乳动物,生殖方式是胎生,大大提高了大象的后代的成活率,不是提高产仔率,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0.C
【详解】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应的传染病,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选C。
21. 抗体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类型。
【详解】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相当于抗原,当抗原侵入人后,能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新冠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就是抗体;新冠疫苗只对新冠病毒起作用,而对其它病原体无效,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也叫后天性免疫。
22.生态系统
【详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23.贝壳
【详解】试题分析: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差异较大,种类繁多,约10万多种;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各具特色,如河蚌的斧足,蜗牛的腹足,乌贼的腕足等.
考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4. 基因库 实验室 博物馆
【详解】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也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展开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还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25. 植物 属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详解】试题分析:杜鹃花属于植物界,杜鹃鸟属于动物界,其中Rhododendron是属名.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此外,植物细胞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因此在细胞结构中前者区别于后者的是它具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故答案为植物;属;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26.(1)草
(2) 5/五 草→兔→鹰
(3)草
(4) 非生物 分解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详解】(1)图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图中食物网有5条食物链: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在该食物网中,草的营养级最低,所以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图中的草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所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7. 农作物 3 光合作用 非生物 竞争 分解者 人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详解】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组成成分。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有:农作物→人;农作物→猪→人;农作物→鸡→人,一共有3条食物链。
(2)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使其储存的能量更多地被人类利用。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部分。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主要表现在生物间的关系,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而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据此可知,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4)农作物秸秆的碎屑、沼气池中的沼渣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培养蘑菇、木耳等食用菌的培养基;蘑菇、木耳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5)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积累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该生态系统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人,因此如果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和水被某种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过一段时间,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应该是人。
(6)在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等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小,其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点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8.(1) 有阳光 温度适宜
(2) C→A→D→B C 光合作用 太阳能
(3) 自动调节能力 种类和数量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1)
生态瓶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原因是:水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小鱼通过呼吸作用为水藻提供二氧化碳。生态瓶中的水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是光,因此这个生态球应放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地方。
(2)
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有小到多的顺序是CADB,因此它们构成的食物链为:C→A→D→B。
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光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在生态系统中只有C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29.(1)转基因技术
(2)输卵管
(3)五花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分析】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小题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由于基因控制着生物性状的表达,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得到生物新品种。题干中的这项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B过程,在生物学上被称为转基因技术。
【小题2】图中A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相结合是在体外通过人工方式完成的受精,这一过程叫体外受精,此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发生于雌性生殖系统的输卵管中,图中B过程将发育的胚胎植入雌牛的子宫内叫胚胎移植。
【小题3】黄色丙牛为代孕母牛,发育成牛牛的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来自来自五花甲牛和乙牛,所以它的毛色应该和亲本相似,为五花毛色。
【小题4】将人乳铁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后能培育出人乳铁蛋白转基因牛的事例说明: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0.(1) 5/五 草→鼠→蛇→鹰
(2) 生产者 消费者
(3)细菌和真菌(或分解者)
(4)鹰
(5)太阳光
(6)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分析】(1)食物链书写要求:①起点一定是生产者;②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③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④箭头指向捕食者(表示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就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
(4)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生态系统就是依靠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平衡。
【详解】(1)图中的食物网是由5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①草→兔→鹰;②草→兔→狐;③草→鼠→狐;④草→鼠→鹰;⑤草→鼠→蛇→鹰,其中最长的食物链是草→鼠→蛇→鹰。
(2)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于阳光的能量,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提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草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鼠、兔、蛇等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草属于生产者,鼠、兔、蛇、狐和鹰属于消费者,则缺少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和真菌等)。
(4)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是鹰,则若该生态系统被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鹰。
(5)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则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
(6)在生态系统中,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生物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第12页,共12页
答案第11页,共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