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期末检测夯实基础强化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下列基因与性状相互关系的概念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某个基因→(控制)性状→(指导合成)蛋白质
B.某个基因→(指导合成)蛋白质→(表达)性状
C.蛋白质→(控制)基因→(表达)性状
D.以上三种写法都正确
2.如图为植物繁殖的几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嫁接 B.②是植物的组织培养
C.③是种子萌发 D.①②③是无性生殖
3.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女孩,则第二胎生男孩的机率是( )
A.100% B.50% C.25% D.0
4.我国每年患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中,7%~8%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下列关于遗传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健康的人都没有致病基因
B.遗传病患者的孩子一定也患该遗传病
C.遗传病患者出生时就有明显的症状
D.遗传物质改变可能引起遗传病
5.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一个蛋白质分子组成
B.由多个蛋白质分子组成
C.由 DNA 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D.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6.下列各种动物中,都属于鱼类的是( )
A.鲍鱼、中华鲟 B.鲨鱼、海马 C.鳄鱼、河豚 D.娃娃鱼、章鱼
7.观察鸡卵结构,若该卵已受精,则特点为( )
A.胚盘色浅而小
B.胚盘色浓而略小
C.胚盘色浅而大
D.胚盘色浓而略大
8.一对基因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那么生物表现出来的性状是( )
A.显性性状 B.隐性性状
C.二者都不是 D.二者的混合性状
9.下列关于DNA分子、基因和染色体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一个DNA分子就是一条染色体
B.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C.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D.一个细胞中只有一个DNA分子
10.下列化石中可以作为古代蕨类植物向种子植物进化的典型证据是( )
A.蕨类化石 B.种子蕨化石 C.恐龙化石 D.始祖鸟化石
11.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多家单位合作研究,解析确认了内蒙古宁城县中侏罗世燕辽化石群中的地衣化石,该化石生长于裸子植物的树枝上,为地衣早期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关键证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裸子植物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B.裸子植物的种子比蕨类植物的孢子生命力强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较晚近的地层中可能存在低等生物的化石
12.植物园引进了稀有花卉,要想使其大量繁殖,比较理想的方法是( )
A.大量扦插 B.种子种植
C.植物组织培养 D.用根繁殖
13.下列生物变异中,对生物自身而言,属于不利变异的是
A.小麦的抗倒伏变异 B.农田中害虫的抗药性变异
C.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变异 D.双眼皮父母生出单眼皮女儿的变异
14.如图为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B.C上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片段叫作基因
C.A通常分布于细胞核中
D.正常人体细胞中,A的数量全部为23对
15.下列有关分类单位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所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少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分类单位越大,生物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16.小明细菌性感冒住院治疗,医生给他静脉点滴了“头孢3”后,病情开始好转,但9天后病情却出现反复。医生迅速换成了“头孢4”,3天后病愈出院(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滴的部位在止血带的近心端
B.病情出现反复是因为流感病菌产生了抗药性
C.流感病菌对“头孢3”的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流感病菌对“头孢3”的抗药性和对“头孢4”的抗药性是一样的
17.白化病基因是隐性基因(h),兰兰的父母都表现正常,而兰兰是白化病人。请问兰兰父母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HH和Hh B.hh和Hh C.Hh和Hh D.HH和hh
18.2020年12月17日,水稻等种子与嫦娥五号一起顺利结束太空之旅返回地球。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培育下水稻种子已经发芽。下列与该水稻育种方式相同的是( )
A.选择育种高产奶牛 B.杂交培育高产抗倒伏小麦
C.太空甜椒的培育 D.用模具套在果实上培育心形西瓜
19.下列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的是 ( )
A.精子 B.卵细胞 C.体细胞 D.不能确定
20.下列关于生殖和发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保持亲本的遗传性和繁育速度快的特点
B.达州樱桃素有“开春第一果”之称,我们食用的部分是由其花的胚珠发育而来的
C.蟋蟀的发育过程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D.鸟卵的孵化时间与其大小有关,鸟卵越大孵化时间越长
二、填空题
21.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 _______。
2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_______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____________,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23.植物的叶脉有________ 和___________之分。
24.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生命经历了复杂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有关生物进化的理论,其中,英国博物学家_________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该学说认为,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5.生物体___________之间以及________的个体之间总存在一些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三、综合题
26.结合图中的有关动物回答问题。
(1)与脊椎动物比,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______,①~⑥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______(填序号)。②在水中通过______和______的摆动以及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
(2)③后肢发达,趾间有______,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⑤属于哺乳动物,该类动物生殖发育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______。
27.图是染色体和DNA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它位于细胞核中,由②_______和③_______组成。
(2)从图中可以看出:结构③呈_____形,其上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称为______。
28.豌豆是人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性状遗传的常用实验材料。用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做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都是圆粒;子一代种下去后自花传粉,收获的子二代有圆粒和皱粒两种,数量统计结果如下图。
(1)亲代豌豆的这种传粉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豌豆荚中的豌豆有多粒,说明雌蕊子房中有多个_____________。
(2)已知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皱粒豌豆花粉中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3)子一代全部是圆粒,子二代中出现了圆粒和皱粒两种性状。根据子二代中圆粒和皱粒的比例,可以判断出,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子二代中圆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__ 。
29.在瓜果摊、厨房及垃圾箱等场所我们常见到一种昆虫,它产卵于腐烂发酵的水果表面,幼虫多数以腐烂的水果中的酵母菌为食,它就是果蝇。因为它繁殖快,好饲养,遗传性状明显,是遗传学家们常用的实验材料。遗传学家摩尔根就是以它们为实验材料,揭示出了重要的遗传规律。雌果蝇、雄果蝇体细胞内有四对染色体,其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由X、Y染色体决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1910年5月,遗传学家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白眼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此果蝇产生的精子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
(3)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长翅(F)对残翅(f)为显性,图乙是利用果蝇进行的杂交试验。由图可知,果蝇长翅和残翅这对性状是由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子代残翅果蝇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
(4)在一个风力较大的小岛上,多数果蝇为残翅的,这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结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30.动物是绘画和艺术中的常客,助人净化心灵,引人积极向上,如齐白石的《虾》寓意淡泊明志,守友的《九鱼图》象征着吉祥如意,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虾归为__________(填“脊椎”或“无脊椎”)动物。
(2)虾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属于________(填动物类群名称)。
(3)鱼终身生活在水中,体表有_____覆盖,其上有滑滑的黏液能保护身体;用_______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__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
试卷第2页,共6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即基因的表达过程,有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细胞内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故原核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详解】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性状,所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D
【分析】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利用种子繁殖后代。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等。图中①是嫁接,②是组织培养,③种子萌发,是有性生殖。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植物无性生殖方式及区别。
【详解】A.嫁接是把一株植物体的芽或带芽的枝接到另一株植物体上,使它们愈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嫁接可分为芽接和枝接两种方式。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①是嫁接,A正确。
B.②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B正确。
C.③是种子萌发的过程,C正确。
D.①嫁接、②组织培养是无性生殖,③种子繁殖是有性生殖,D错误。
故选D。
3.B
【分析】在人类生殖过程中,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Y染色体的,女性只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是含有X染色体的;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可见母亲每生育一个孩子,是男是女的几率都是均等的,与以前生育孩子的性别没有关系。
【详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男孩”,再生一个孩子是男孩的可能性是50%,B符合题意。
故选B。
4.D
【分析】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有色盲、唇腭裂、白化病、血友病、多指等。
【详解】A.健康的人也会或多或少的携带致病基因,只是没有表现出来。A错误。
B.遗传病患者的孩子也可能是健康不患病的。B错误。
C.遗传病患者出生时有的没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生长慢慢表现出来。C错误。
D.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5.D
【分析】细胞中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1个DNA分子。
【详解】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6.B
【详解】鲍鱼的身体柔软、外套膜、体外有贝壳,用鳃呼吸,属于软体动物;中华鲟属于鱼类,A错误;海马、鲨鱼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B正确;鳄鱼属于爬行动物,河豚属于鱼类,C错误;娃娃鱼幼体时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成体生活在山上水中,用肺呼吸,为两栖动物;章鱼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
7.D
【分析】鸟卵的结构包括:卵壳,气室,卵壳膜,卵白,系带,卵黄膜,卵黄,胚盘。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含有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将来发育成胚胎。
【详解】卵黄上的小白点叫做胚盘,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来,是胚胎发育的部位。未受精的卵,胚盘色浅而小;已受精的卵的胚盘色浓而略大,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已经开始,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详解】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因此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9.C
【分析】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做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由两条长长的、互相盘绕的链组成,构成双螺旋结构。上面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做基因。
【详解】每种生物的细胞内的染色体的数目都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试题分析: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是指动植的遗体或是遗迹、遗物经过若干年矿物质的交换和填充而形成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种子蕨是在石炭纪时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体,它们有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因为种子蕨是带有种子的植物,或称裸子植物.这代表它们不像真正的蕨类需要水来繁殖,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因此可以作为古代蕨类植物向种子植物进化的典型证据是种子蕨化石。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
11.C
【分析】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
【详解】A.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A正确。
B.孢子脱离母体后,只有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才能够萌发和生长,孢子是单细胞,生命力较弱,环境恶劣时就会死亡;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都能够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的强得多,遇到恶劣环境它可以停止发育,待到环境适宜时再萌发,B正确。
C.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是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地质年代较近的地层中有可能有低等生物化石,D正确。
故选C。
12.C
【分析】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
【详解】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所以,植物园引进的稀有花卉,要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繁殖,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组织培养。C正确。
【点睛】组织培养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组织培养的过程和优点掌握。
13.C
【解析】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
【详解】A.小麦的抗倒伏变异对小麦自身有利的,属于有利变异,不符合题意。
B.害虫抗药性增强的变异是对害虫自身有利的,属于有利变异,不符合题意。
C.镰刀状红细胞狭长,携氧能力差,往往会阻塞毛细血管,进一步导致疼痛、中风、心脏病发作、肾功能丧失、甚至早夭。因此属于不利变异,符合题意。
D.双眼皮父母生出单眼皮女儿的变异,无关有利与不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有利变异是指对生物个体自己有利不是对人有利。
14.A
【分析】(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 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 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图中,A是染色体,B是蛋白质,C是DNA。
【详解】A.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A错误。
B.C是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上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片段叫作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B正确。
C.A染色体通常分布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C正确。
D.正常人体细胞中,A染色体的数量全部为23对,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15.B
【分析】为了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弄清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我们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生物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
【详解】A、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多,A错误。
B、分类单位越大,生物所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少,B正确。
C、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也不是完全相同的,C错误。
D、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远,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分类等级的特点。
16.C
【分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详解】A、静脉点滴的部位在止血带的远心端,A错误;
B、病情出现反复是因为流感病菌的抗药性增强,B错误;
C、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抗生素使用前,病菌就存在抗药和不抗药两种变异类型,抗生素使用之后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病菌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自然选择,C正确;
D、据图可见:流感病菌对“头孢3”的抗药性和对“头孢4”的抗药性是不同的,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17.C
【详解】试题分析: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已知控制白化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h表示,则控制正常肤色的基因是H;兰兰是白化病患者,则其基因组成是hh,他的这对基因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即其父母除含有一个正常的基因H外,都含有一个致病基因h,即其父母的控制肤色的基因组成都是Hh。
考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18.C
【分析】遗传育种是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培育人类需要的动植物新品种。
【详解】A.选择育种高产奶牛,利用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A不符合题意。
B.高产抗倒伏小麦利用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属于杂交育种,B不符合题意。
C.太空椒属于用射线诱导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可遗传变异的过程,属诱变育种,C符合题意。
D.用模具套在果实上培育心形西瓜,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详解】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的受精卵既含有卵细胞的染色体,又含有精子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内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一样;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成对。故选C。
【点睛】染色体、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
20.B
【分析】(1)无性生殖的关键在于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如嫁接、扦插、压条、克隆、组织培养等。
(2)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
【详解】A、植物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亲本,由于基因控制性状,所以子代具有保持亲本的遗传性和繁育速度快的特点,A正确。
B、樱桃属于果实,我们食用的部分是果皮,由其花的子房壁发育而来的,里面的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B错误。
C、蟋蟀的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
D、鸟卵的孵化时间与其大小有关,鸟卵越大,里面的营养物质越多,越能够为胚胎发育提高更多的营养,所以孵化时间越长,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21.受精
【分析】受精作用是有性生殖个体必须经历的阶段。
【详解】生物体的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育成新个体.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点睛】受精作用指的是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
22. 基因 栖息环境
【分析】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详解】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3. 平行脉 网状脉
【详解】植物的叶脉分为平行脉和网状脉。如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叶脉为平行脉;芒果属于双子叶植物,叶脉为网状脉。
24. 达尔文 生存竞争
【详解】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其中,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有说服力,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该学说认为,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5. 亲代与子代 子代
【详解】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遗传稳定性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物种稳定性的基础,保持了物种的延续性,生物的繁衍并不是在简单地复制自己,而是在产生有别于亲代的新生命,变异增加了物种内的多样性,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前提之一。
26.(1) 脊柱 ①⑥##⑥① 尾部##躯干部 躯干部##尾部 鳍
(2)蹼
(3)胎生哺乳
【分析】①蜗牛是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鱼属于脊椎动物,③青蛙是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鸟属于脊椎动物,⑤兔是哺乳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⑥昆虫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
(1)
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无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体内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叫无脊椎动物,所以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又主要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有①蜗牛,⑥昆虫;②是鱼,鱼的主要特征:①生活在水中,②体表常有鳞片覆盖,③用鳃呼吸,④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
③青蛙,青蛙的眼睛后面有鼓膜,可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鼻孔,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3)
⑤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哺乳动物的体表都被毛,体毛有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生殖方式,除极少数种类外,大多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胎生和哺乳使后代能得到充足的营养,并且得到母体的保护;牙齿具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27.(1) 染色体 蛋白质 DNA
(2) 螺旋/双螺旋 基因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如图中,①染色体,②蛋白质,③DNA。
【详解】(1)图中①是染色体,是位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燃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②蛋白质和③DNA组成。
(2)从图中可以看出,结构③DNA呈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状,DNA上有许多小片段,其中具有遗传信息的片段称为基因。
28. 异花传粉 胚珠 7条 圆粒 BB或Bb
【详解】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亲代豌豆的这种传粉方式属于异花传粉。豌豆荚中的豌豆有多粒,说明雌蕊子房中有多个胚珠。
(2)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豌豆的体细胞内有7对染色体,则皱粒豌豆花粉中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为7条。
(3)由“用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杂交,子一代都是圆粒”可知:在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中,圆粒是显性性状;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因此子二代中出现了圆粒和皱粒两种性状,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若用B表示显性基因,b表示隐性基因,该对基因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子二代中圆粒个体的基因组成是BB或Bb。
29.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6条+XY(或者3对+XY) X或者Y 基因和环境 Ff 自然选择(或者风对果蝇进行选择的结果) 生存斗争
【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1)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是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支配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在红眼的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究其原因是基因发生了改变,这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雄性果蝇含有3对常染色体和两条形态不同的性染色体,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6条+XY,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性染色体组成为X或Y。
(3)据图可知,幼虫在不同条件下发育成的子代表现型不同,说明长翅和残翅这对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亲本中的残翅基因型应为ff,子代残翅果蝇的出现是环境影响的结果,基因型仍为Ff。
(4)在风力较大的小岛上,多数果蝇为残翅,长翅果蝇被大风吹到海里,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结果是通过果蝇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点睛】 理解掌握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及相关实验,果蝇染色体的差别,生物变异的类型和原因,用进废退学说与自然选择学说等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30.(1)无脊椎
(2)节肢动物
(3) 鳞/鳞片 鳃/鱼鳃 鳍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虾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节肢动物的身体许多体节构成的,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也分节,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所以,虾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属于节肢动物。
(3)鱼类的特征有: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尾部三个部分;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答案第10页,共11页
答案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