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现代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探讨:
什么是商业?
你认为商业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今人称货物交换为商业,称从事这些活动的人为商人)条件:
一、剩余产品的出现
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商业导言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和市镇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商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
■重农抑商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和初步发展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是官商以物易物,出现原始商业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出现私商并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形成著名都会。一、商业的发展1、产生和初步发展2、发展和高峰时期隋唐宋元明清发展情况原 因出现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大,对外贸易发展:西域、西亚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大运河开通,交流密切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纸币流通更广;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主要货币;大量农(副)产品商品化;形成区域性大商帮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手工业发展;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限制放宽;商朝的贝币战国时期燕国“平阳”布币 战国时期赵国“甘丹”刀币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秦半两钱瓜洲隋古运河渡口今京杭大运河 大食金币
(唐长安出土,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阿拉伯铸币)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唐长安城何家村窖藏)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唐·元稹《估客乐》 诗歌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引发这些历史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出现大都会,中原与少数民族、外商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原因:从政治、交通、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思考。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纸币山西平遥市城楼徽商的房宅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 乔家大院(清初晋商乔发贵的住宅)晋商雷履泰(山西平遥)在清乾隆年间创办的汇兑庄——日升昌记票号 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大街的繁华地段,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结束了我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徽州文书(康熙年间徽商“新安人”谢胪一的一份商业经营合同书 )返 回返 回晋商在北京建的山西会馆 明清时期,一些绅商发起并出资兴建会馆,专供同乡居住集会、联络乡谊、议论商情、贮存货物之用。二、城市的繁荣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西周至唐代城市的发展:
1.周秦至唐代
①市的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
设的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并与
民居隔开;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②城市性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唐代长安城的整齐划一的坊市制登观音台望城
——唐·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 十二街如种菜畦。
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唐都长安在布局、管理、功能上有何特点?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周至唐: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地域、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
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北宋汴京城不同: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
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周至唐:坊市制,商业活动受地域、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宋 代:打破空间限制:无坊市界限、乡村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视;打破时间限制:夜市、晓市、草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和城市生活发展的需要、政府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出现娱乐场所瓦肆(子);[问题1]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情况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一般表现
与原因。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表现、原因:
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
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
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
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特点:①商业兴起较早
②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③城市商业繁荣程度高,并且其发展体现了明显的阶段
特征。
④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繁荣。
⑤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清明上河图》(现存最早的北宋广告印版,也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印刷商标的铜版)“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及其拓片认 门 前 白
兔 儿 为 记商号的标记:白兔捣药图店铺的名字广告文字上方广告文字说: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明代《皇都积胜图》局部(明万历年间,描绘了正阳门的街市情景)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清代北京节日集市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2、城市的类型思考 结合图片资料,说说在汉代西北地区兴起哪些城市?唐宋以后东南沿海又兴起哪些城市?这些城市的职能各是什么?你能谈谈这些城市兴起的原因吗?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的东岸。经甘肃河西走廊敦煌一带进入新疆,然后分南、中、北道穿越新疆,共分三条主要线路出境:一是南道,自敦煌沿昆仑山北麓,经若羌、和田(古于阗)抵莎车,越帕米尔高原;二是中道,沿天山南麓经吐鲁番(古高昌)、焉耆、库车(古龟兹)、喀什(古疏勒)翻越帕米尔;三是北道,经哈密(古伊吾卢)沿天山北麓过吉木萨尔(古北庭)、伊犁(古阿力麻里)出境。 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2、城市的类型⑴汉唐丝绸之路的商路城市:敦煌、楼兰(罗布泊西)、龟兹(库车)于阗(和田)、莎车、疏勒(喀什)二、城市的繁荣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2、城市的类型⑴汉唐丝绸之路的商路城市:⑵唐宋的沿海港口城市:⑶明清的工商业市镇(江南):敦煌、楼兰(罗布泊西)、龟兹(库车)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松江、景德镇、佛山、汉口于阗(和田)、莎车、疏勒(喀什)是随着中国对外交通的
发展、海外交流的增强而
发展起来的原因;商业手工业的
发达;交通便利清代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 联系现实说说城镇化对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促进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返 回三、重农抑商——古代统治者的基本经济政策1、崛起(战国)2、加强(西汉)3、松动(中唐)4、强化(明清)原因:商业特点与强调耕战、中央集权的思想矛盾实践——商鞅变法: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征商税。原因:汉初民生凋敝武帝:打击私商,发展官商鼓励海外贸易;允许商人应试及第;官商分利政策影响:阻碍萌芽成长,落后于西方措施: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控制对外贸易高祖:贬低商人地位;重税、禁购土地措施㈠历史作用:
农业经济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农抑商政策高度重视农业,因此在农耕时代初期,它对当时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起了积极作用。 ㈡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愈来愈成为主要方面,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我国农耕社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评价:想一想:
“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提示: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
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
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
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
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材料一认为应该以农业为本,商业为末,主张抑制商业,驱民
归农。
理由:从事商业的人太多,不能保证农业生产,造成人力的短缺。
让从事工商末业的人转而归农,就会是蓄积富足,人民安乐。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本,农商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
理由:发展工商业原本是圣王的治国之道,世儒妄议抑之,以工商
为末,是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从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看,他们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贾谊生活
在汉初经济凋敝的时代,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商业的过度发展不能保证农业生产,所以采取抑制商业发展的政
策是必要的。但是,贾谊对商人的看法有其片面性。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时代,工商业在社会
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提示: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
建社会初期,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
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它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
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
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
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
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
的潮流后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本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要将主张盐铁官营、剥夺商人的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油烹以谢天下。请思考,《史记·货殖列传》的可贵之处何在? 《史记》在“重农抑商”政策盛行的汉代,敢于肯定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总结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反对政府垄断商业与民争利,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经济思想。返 回商鞅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你认为当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合理性?保证农业生产;维护封建政权。 先农坛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于明嘉靖年间,是明清历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每年春,皇帝要亲率众臣到先农坛祭祀,祈求丰年,以表示重农思想。图为清朝雍正皇帝亲祭先农坛的情景。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帝清雍正帝先农坛祭祀图(局部) 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自 我 测 评"商人"的起源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晚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商纣
王的残暴,周武王夺取了天下,建立了周朝.商王朝灭亡后,商族人
成了周朝的奴隶.武王把殷商遗民分给各诸侯国,由于商族原是贵族,
养尊处优,身无长技,一下变为贱民,又被剥夺了土地和特权,无力赡
养家眷,只好走南闯北劳碌奔波,以做买卖为主要职业.周族人重视
农业,鄙视生意人,认为买卖只是借交易获取别人劳动的成果,是士
农工商最后一等.在周人的心目中,做买卖的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中
国人称生意人为“商人”的缘由.“商业”.“商品”.商旅“诸词也都由
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