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学习目标
30%
20%
30%
20%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苏轼悼亡词的深情与真挚
思维发展与提升
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词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语言建构与运用
反复诵读,读懂词的含义
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导入:了解背景
活动一: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王弗年轻貌美,且贤淑端庄、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时年26岁。
题目上“乙卯”,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泉涌”的悼亡词。
初读:初味诗情
活动二:
学校探骊诗社准备开展一次“我是传唱人”活动,传唱曲目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请各位同学结合背景细细品味本词,进行诵读、传唱,初味诗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听读:理解内容,体悟词境
活动三:
整体感知
本词题为“记梦”——写“梦”,围绕“梦”本词的上下片写了什么内容?
以“梦”为线索,按照:现实――梦境――现实
记 梦
上片——梦前思量(怀念)
下片前五句——梦中相逢
结尾三句——梦醒悲凉
研读:品味字词,感悟深情
活动四:
品读与探讨
“十年生死两茫茫”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两茫茫”,双方茫然不相知。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转瞬十年。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凄婉、沉痛的感情,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
尘满面,鬓如霜。
品读与探讨:任选一处品读
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尘满面,鬓如霜。
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才四十岁的苏轼,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从想象中死者的反应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在内)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通过假设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上片小结
“梦前”从词人与妻子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开始,主要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品读与探讨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明确:
十年死别,思念至苦,夫妻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端感慨要向对方倾诉;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品读与探讨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下片小结
梦中相逢之喜和醒后之悲。
词情总结
记 梦
梦前思量(怀念)——
梦中相逢——
梦醒悲凉——
此情无计可消除
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恨绵绵无绝期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以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活动五:拓展练习
沈园二首(陆游)
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xuàn然。
作业:
阅读散文《怀念萧珊》《再忆萧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