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张PPT)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
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程标准】
1、了解西方列强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
2、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1、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拉丁美洲、美洲被殖民的过程,展示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时间脉络。
2、史料实证: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殖民者对亚非拉进行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的统治,论证亚非拉民族独立产生的背景和传播的过程。
3、历史解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革命、民主革命、大棒政策、金元政策
4、唯物史观:分析欧洲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原因,理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西方列强的侵略,体会亚非拉人民的反抗,培养家国情怀。
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
政治体系
概念辨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
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的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
殖民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扩张性的结果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过程
19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
历史解释
【殖民】原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利益的过程。现指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亚非拉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人民的过程。
【殖民地】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亚非拉地区直接侵占的国家或地区,它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完全受西方殖民国家的控制。如印度。
【半殖民地】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控制的国家或地区。如中国。
【总督】总督辖区是西班牙王室在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主要权力机构。总督一般由国王信任的大贵族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行使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历史解释
【民族革命】:反抗异族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外国的侵略势力。(针对帝国主义)
【民主革命】:反抗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制度的运动,其主要革命对象是本国的封建势力。(针对本国封建势力)
【民族民主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运动。
1492年
16世纪中叶
1496年
18世纪晚期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西班牙在海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西班牙在美洲【南美大部,中美洲,部分北美】建立四个总督区;
葡萄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
拉丁美洲完全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大部分被西班牙、葡萄牙统治,
小部分处于法国、英国、荷兰统治之下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一)过程(15C末-18C末)
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18世纪晚期)
1、政治:总督制,实行专制统治;
(二)统治
2、经济
①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
②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巨额财富;
③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
④黑奴贸易;
⑤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在矿井中劳动的印第安人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被枪杀的印第安人
美洲的种植园
①政治上: 在王室主导下对殖民地实行直接控制,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半封建色彩
②经济上: 以掠夺贵金属为主要目标,但未转化为资本(暴力掠夺)
3.西葡殖民扩张特点
(二)统治
【合作探究】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拉美:
①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拉丁美洲的贫困,残酷的统治带来灾难;
②掠夺金银和垄断贸易限制了拉美经济的发展;
③发展单一的种植园经济,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
对欧洲: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②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
③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综合如下图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 )
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 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
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可知,反映的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状况,根据材料中的国家可以看出都是西方列强,从地点可以看出主要是亚非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旨是列强在近代的殖民扩张,C项正确;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是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B项;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云南大理·统考模拟预测)克莱夫.庞廷在其书中记载:“香蕉是1516年由西班牙人从卡纳里岛带人美洲,之后广泛种植。19世纪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产业,一些新的香蕉种植园在中美洲共和国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变得完全依赖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联合果品公司开始控制其中许多国家的政治。”这一记载表明,19世纪末( )
A.发展单一经济是中美洲主流 B.中美洲香蕉种植园达到极盛
C.殖民主义带去先进生产方式 D.中美洲国家发展仍举步维艰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末,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香蕉产业,一些新的香蕉种植园在中美洲共和国的太平洋沿岸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经济变得完全依赖于香蕉出口,而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联合果品公司开始控制其中许多国家的政治”可知,这些国家难以摆脱对宗主国的依附,没有适合自己的完整发展之路,国家发展举步维艰,D项正确;“主流”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19世纪末中美洲国家发展仍举步维艰,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殖民者的先进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D
(2023秋·云南玉溪·高二统考期末)19世纪后期,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B.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
C.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 D.拉美外贸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随着拉美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许多拉美国家的铁路网呈扇形通往面向欧洲的港口,而本国各地之间的交通却非常落后。”并结合所学可知,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把拉美地区沦为自己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更好地进行殖民,拉美国家的铁路建设也进入了高潮,服务了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而本国交通地区却异常落后,可见拉美地区经济依附于欧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拉美各国经济发展如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拉美地区工业发展迅速,若发展迅速,国内交通运输业不会废除落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拉美外贸出口大于进口,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福建泉州·统考二模)1971年,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的著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阐述了“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它揭示了当时拉丁美洲( )
A.民族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 B.自殖民统治以来长期的贫困落后
C.成为欧洲国家的原料产地 D.政局动荡与经济发展停滞的现状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向拉美侵略扩张,他们建立殖民地,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掠夺资源,并屠杀印第安人,给拉美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拉美地区长期的贫困落后,B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的危害,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B
(2023秋·重庆渝中·高二重庆巴蜀中学校考期末)拉丁美洲独立后,大地产制得到充分发展,各国庄园的规模都很大,在墨西哥,占地2.5万英亩以上的庄园有300多个;在委内瑞拉,80%的土地属于大地主,每户地产都在4000英亩以上。出现上述现象的历史原因是葡西殖民者( )
A.掠夺土著居民土地 B.推广了机械化耕作
C.移植母国生产方式 D.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虽然开辟了新航路,但是当时的西班牙和其后侵入拉丁美洲的葡萄牙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其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出现了材料中“2.5万英亩以上的庄园有300多个”“80%的土地属于大地主,每户地产都在4000英亩以上”庄园制现象,C项正确;掠夺土著居民土地发生在15世纪早期,与后来庄园的规模很大的情况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庄园里实行债役、佃农等用大量人力的这种封建剥削方式,推广了机械化耕作的情况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地产制,即封建庄园制,是殖民统治时期在强占印第安人土地的基础上形成的,与进行了大量的移民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19·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欧洲殖民扩张对拉美地区的影响】
(2015·广东高考·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D
A
1498年
1553年
16世纪初
1570年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就到达了东南亚
葡萄牙谎称商船遭遇风暴,希望借澳门之地来曝晒货物。澳门开始成为了葡萄牙的租地。
西班牙国王在一五七O年颁布法令,在菲律宾建立“管辖”制度,消灭了菲律宾人的封建王国,确立了西班牙人的统治。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一)西、葡的早期殖民活动(15-16世纪中叶)
1512年
麦哲伦带领西班牙远征队入侵菲律宾群岛
(二)南亚(17世纪初-19世纪中后期)
①经济掠夺: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政治控制: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印度全境。
(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下列选项与“建设性”任务相符的是( )
①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
②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③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冲击了印度的等级观念,②符合题意;宗教与政治分离有利于摆脱印度种姓制度的属于,③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有利于政治现代化进程,④符合题意;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属于殖民方式,不属于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内容,①不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B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漫画名为《正义!》,1857年发表于英军攻打印度德里期间。画面中,“正义”女神神色严厉,她左手拿着刻有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挥舞利剑,正要砍向脚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几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妇女。该漫画旨在( )
A.为英国侵略行为作辩护 B.号召继续打开印度市场
C.抨击英国殖民侵略行为 D.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57年发表于英军攻打印度德里期间”“左手拿着刻有象征公平、正义的天平的盾牌,右手挥舞利剑,正要砍向脚下的印度士兵, 她身后是几名正在痛苦哭泣的印度妇女”可知,“正义”女神干着非正义的事即侵略印度,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因此该漫画旨在抨击英国殖民侵略行为,C项正确;材料漫画用“正义”女神给印度带来灾难,是在讽刺英国的侵略行径,而非为其辩护,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宣扬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春·浙江·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下列选项与“建设性”任务相符的是( )
①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
②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
③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取向冲击了印度的等级观念,②符合题意;宗教与政治分离有利于摆脱印度种姓制度的属于,③符合题意;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有利于政治现代化进程,④符合题意;移植英国的法律体系、共和体制属于殖民方式,不属于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内容,①不符合题意。因此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B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三)东南亚
①荷兰: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占领了整个印尼。
②英国: 19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③法国: 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印度支那地区)
④美国: 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
1726年巴达维亚城市
(三)西亚
①英、法、俄:18世纪末19世纪初, 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②英俄: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伊朗
奥斯曼帝国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四)东亚
1、列强:鸦片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日本: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到1900年2月,各列强国家先后表示赞同。
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新的阶段,列强取得表面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2022秋·河北唐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19世纪末,欧美列强大肆攻击污蔑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宣扬“种族优劣论”;出版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鼓吹“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炮制“黄祸论”。列强此举意在( )
A.消弭中国人民反抗意志 B.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
C.加强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D.掩饰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欧美列强大肆宣扬“种族优越论”,以此作为其侵略扩张的借口,结合所学知识,其目的在于掩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D项正确;“消弭中国人民反抗意志”是其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意图,排除A项;殖民主义奴化思想更多是通过文化侵略进行,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其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
D
(一)15-19世纪中叶以前:
工场手工业时代(局部殖民)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欧洲殖民者:15世纪-19世纪中叶,
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持续进行奴隶贸易。
侵略特征: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二)工业革命以后:
蒸汽时代(全面殖民入侵)
英国
法国
1、北非: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埃及成为英法等国争夺的重点。
英法:19世纪中叶,控制苏伊士运河。利用埃及的财政危机,控制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
英国:1882年, 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整个埃及,实际把埃及变成了殖民地;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法国:19世纪30年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二)工业革命以后:
电气时代(殖民加快)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①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2C计划;
②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2S计划;
③德国则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非洲示意图
英国2C计划
法国2S计划
德国赤道
扩张计划
19世纪后期:列强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步伐;各自制定了侵略计划。
18世纪后期—19世纪后期,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人文资料。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二)工业革命以后
3、柏林会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
①“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②“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影响: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特点:分界线多为直线或曲线
实质: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无视非洲国家主权,人为划定疆界
(2023春·高一单元测试)19世纪中后期,西方殖民主义者对非洲进行了人为分割,使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边界都变成了笔直的线条。这些笔直的边界穿过不同民族的聚集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西欧对非洲的疆域划分( )
A.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 B.摧残了当地古老文明
C.埋下了国际争端的祸根 D.瓦解了传统社会结构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非洲国家的几乎所有边界都变成了笔直的线条”,这种情况使得“边界穿过不同民族的聚集区,严重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埋下了民族问题和国家之间的争端,C项正确;题干并未涉及非洲经济畸形发展,排除A项;边界问题和民族矛盾不是摧毁当地古老文明的原因,排除B项;边界问题和民族矛盾和瓦解传统社会结构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漫画描绘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国际会议,几人在切分一个写着AFRIQUE(法语非洲之意)的蛋糕,下列对这次国际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次“地图上的作业” B.确立“委任统治原则”
C.助推了罪恶奴隶贸易 D.催生苏伊士运河开通
【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几人在切分一个写着AFRIQUE(法语非洲之意)的蛋糕”,可以初步判断列强在瓜分非洲;题干中又提到“漫画描绘的是一次臭名昭著的国际会议”,联系所学可知,1884年11月15日,西方列强召开柏林会议,商讨各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强行划分非洲,这被比喻成“地图上的作业”,A项正确;确立“委任统治原则”是在一战后,排除B项;罪恶奴隶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苏伊士运河开通于1869年,发生在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前,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888年,一位热衷于殖民主义的访客在德国首相俾斯麦面前摊开一大张非洲地图,指着地图说明当地的资源有多么丰富。俾斯麦表示:“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这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意在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 B.当务之急是实现统一
C.殖民野心受限于地缘政治 D.要在非洲拓展殖民地
高考真题演练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您的非洲地图非常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俄国在这里,法国在这里,而我们夹在中间。这是我的非洲地图。”可以看出德国想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受到了俄国和法国在地理位置上的压制,可以看出殖民野心受限于其地缘政治,C项符合题干的意思,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的殖民野心受限与其地缘政治,而不是限制法国和俄国的崛起,排除A项;德国统一于1871年,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春·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19世纪末饮酒日益流行并成为非洲城镇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而是一种“没有实际价值的进口商品”。为此英国殖民当局实行禁酒政策,从而引发了饮酒权的激烈冲突。据此可知( )
A.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意识高涨 B.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
C.饮酒之风容易冲击殖民秩序 D.殖民者试图改变非洲生活方式
【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认为酒消灭了非洲人对于其他商品的需求,因此制定禁止饮酒的政策,表明英国极力维护本国殖民者利益,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解放运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饮酒会冲击统治秩序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1914年欧洲部分列强占有的殖民地统计表 国家 占有的殖民地数/个 殖民地人口/人
英国 55 3.9亿
法国 29 6235万
德国 10 1307万
比利时 1 1500万
葡萄牙 8 968万
荷兰 8 3741万
意大利 4 139万
到1900年,非洲面积的90.4%,亚洲的56.6%,美洲的27.2%,大洋洲的100%已沦为殖民地,整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势力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曹顺仙《世界文明史》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最终形成
1. 时间: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整个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 表现:
①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
③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
④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生活在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各地孤立状态结束
英、荷等国的殖民争霸战争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开始交融
殖民掠夺
武力侵略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亚非拉国家或地区在被卷入世界市场的同时,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殖民扩张
(二)特点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联系在一起的。
当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
②具体原因: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③客观条件: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和通讯技术也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影响
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对资本主义国家:①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列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其长期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②但是对殖民地的扩张与争夺加剧,也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对殖民地: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2023·安徽淮北·统考一模)18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鸟粪岛法》,使美国公民可以自由攫取全球海岛上的鸟粪,此后,英法日德等国都加入了鸟粪岛的“争夺战”。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鸟粪岛都附属于某一国家。这反映出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B.立法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
C.美国主导世界贸易经济霸权 D.资本主义加强了对资源的争夺
【解析】【详解】从材料“国国会通过了《鸟粪岛法》,使美国公民可以自由攫取全球海岛上的鸟粪,此后,英法日德等国都加入了鸟粪岛的“争夺战”。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鸟粪岛都附属于某一国家。”可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攫取鸟粪的旗号,实质是在加强在全球资源的掠夺,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美国主导世界贸易经济霸权是在二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D项。
D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解析】【详解】根据“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可得出西方国家普遍都推崇殖民扩张,而美西战争是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局势,排除A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法是主要竞争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2秋·北京房山·高三统考期末)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一个持续43年相对和平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乱局面
②和平是由于维也纳体系形成的欧洲均势长期稳定所致
③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带来欧洲经济的快速增长
④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暂时缓解了欧洲内部关系的紧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欧洲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暂时缓解了欧洲内部关系的紧张,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欧洲的和平发展无关,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未能使欧洲长期稳定,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D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①政治: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②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④外部: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2、进程
伊达尔戈
杜桑·卢维杜尔
佩得罗一世
玻利瓦尔
圣马丁
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
特点:赶走殖民者,获得民族独立。
地区 时间 结果
法属海地
西属拉美
葡属巴西
1791—1804
1810—1826
1822年
建立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
玻利瓦尔与圣马丁领导下,基本实现独立
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最高统治者发动,自上而下的方式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民族独立运动
多由土著集团先进分子领导,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成为领导阶级
3、评价
①积极
a.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彻底推翻了西班牙、葡萄牙长达三个世纪的封建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b.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大多数建立了共和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c.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还打击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势力,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②消极
没有铲除封建主义,只完成了民族独立,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民族民主革命
1、背景
政治:政局动荡,考迪罗主义盛行军事独裁
经济上:大地产所有制阻碍经济发展
外部上:英美等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独立后拉丁美洲面临的问题
考迪罗(Caudillo)【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泛指拉丁美洲各国的军事独裁者。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然后又依靠暴力维持统治。考迪罗在国内大多与大地产主勾结,拼命攫取财富;对外则对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卑躬屈膝,取得财政和政治支持以维持统治,同时经常对周边国家发动战争。
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质是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以金钱代替枪炮,用经济手段控制拉美,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
大棒政策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美国家“循规蹈矩”,实质是加强对拉美的侵略。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二)民族民主革命
2、概况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巴西:1889年11月15日,丰塞卡将军发动政变,推翻佩德罗二世, 废除奴隶制度和君主制,建立巴西共和国。
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3、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性质: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既是民族解放运动, 也是资产阶级革命。
4、特点
①以战争的形式实现独立;
②既是一次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③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美洲最后一位皇帝佩德罗二世
拉美独立运动的时间长,阶段性强,涉及的地域范围广
拉丁美洲国家独立时间图
西属于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1826年
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1910年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1822年
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804年
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1889年
【读图解析】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022秋·山东青岛·高一校考开学考试)菜斯利·贝瑟尔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指出,1800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1801年又颁布命令称“殖民地工厂与蒸蒸日上的西班牙工业形成对立”,要求殖民地官员们对于殖民地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国库接管”。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
A.拉美独立运动的原因 B.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动机
C.奴隶贸易的罪恶 D.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00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以他们能够釆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国库接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为反对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因此材料能用来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A项正确;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动机,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排除B项;奴隶贸易是针对的黑人,排除C项;世界市场强调全球贸易,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3秋·辽宁丹东·高三统考期末)1807年,葡萄牙和西班牙被迫加入拿破仑对英国实施经济封锁的“大陆封锁体系”,英国因而加强了对西、葡两国海岸的控制,切断了他们与殖民地的交通联系。随后,西、葡两国本土又被法国侵占。这一系列事件( )
A.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 B.推动了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C.有助于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 D.导致了欧洲经济走向衰退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19世纪初,英国加强了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海岸的控制,进而切断了两个国家与殖民地的交通联系,同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土被法国侵占,这极大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力,使其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减弱,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A项正确;拿破仑帝国建立使葡萄牙和西班牙被侵占,排除B项;西班牙和葡萄牙受到英国控制和法国占领与民族民主思想传播没有联系,也没有导致欧洲经济走向衰退,排除CD项。故选A项。
A
(2023春·重庆沙坪坝·高三重庆一中校考阶段练习)拉美国家在独立后,无一例外地走上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道路。20世纪30年代初,拉美国家的进口能力下降了37%,一些国家便开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即“为了全部或部分地替代以前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以国内市场为主发展本国工业”。拉美国家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政策旨在( )
A.改变国际贸易秩序 B.加强政府干预
C.增强经济自主能力 D.扩大国际影响
【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转变,是基于此前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遇到了发展困境。以本国国内市场为主,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其目的是增强本国的经济自主能力,减小对他国的依赖,C项正确;拉美国家是想改变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改变国际贸易秩序无关,排除A;拉美国家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是为了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与加强政府干预无关,排除B;本题的主旨与国际影响无关,排除D。故选C项。
C
二、亚洲的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一)背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1.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2.经济:
①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②列强的侵略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思想:
①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②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885年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大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资产阶级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结果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政治总罢工,这次总罢工成为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也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印度国大党党旗
“印度革命之父”
(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1905年,提拉克曾讲:“如果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俄国的镇压力法,那么印度公民将采用俄国的办法。俄、德、爱尔兰等国的近代历史都向我们表明,人民对司瓦拉吉(自主)的希望是不能被暴君所压制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印度( )
A.民族革命得到国际援助 B.国大党放弃了改良主义主张
C.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 D.无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斗争
【解析】【详解】面对英国殖民者的镇压,印度人民要通过俄国式革命的方式进行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这说明印度民族民主意识已经觉醒,C项正确;提拉克借鉴、吸取国际斗争的经验,并不能说明印度民族革命得到国际援助,排除A项;题干只是国大党激进派代表提拉克的主张,并不代表国大党放弃了改良主义主张,排除B项;提拉克所在的国大党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安徽·校联考一模)1813年开始,英国每年支出超过10万卢比投入对印度人的教育,兴办学校、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同时,英国人还将代议制、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时,提出争取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权利,之后发展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据此推知,印度上层精英( )
A.借助西方制度和文化意识反抗殖民统治
B.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忠实代理人
C.旨在推动印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致力于将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上层精英得益于英国在印度推行的教育,而这些印度精英利用学来的西方制度文化等来作为武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印度上层精英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忠实代理人,与题干相悖,排除B项;印度上层精英旨在推动印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表述片面,排除C项; 印度上层精英致力于将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在题干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3·河北·模拟预测)提拉克多次到孟买工人中进行宣传,深受欢迎。他说:“必须首先给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们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在他的努力下,1906年国大党把 “斯瓦拉吉”(自治)、“斯瓦德西” (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大要点作为党的纲领。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民族解放 B.解决民生问题是民族自决的前提
C.用非暴力不合作方式争取民族自治 D.唯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解析】【详解】提拉克认为民族独立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和基础,他形象地说:“必须首先给人房子,然后你才能要求他们把屋子布置得井井有条”,D项正确;提拉克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解放斗争的杰出领导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排除A项;提拉克追求民族独立,反对在没有政治独立的情况下空喊社会改革,选项B恰恰与之相反,排除B项;C项是甘地的主张,排除。故选D项。
D
二、亚洲的觉醒
(四)伊朗立宪革命(1905—1911)
恺加王朝后三位皇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伊朗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恺加王朝的横征暴敛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开明绅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领导下,1905年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立宪革命,在革命的压力下,制订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1907年,广大工人群众也卷入斗争。革命虽然最终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并在俄国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亚洲觉醒的先声。
(五)辛亥革命(1911)
反帝反封建
在资产阶级同盟会的领导下
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和中国社会变革。
(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1905年10月,伊朗国王下诏召开议会,并制定宪法。宪法规定议会是“全体人民的代表”,有权制定法律,政府对议会负责;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宗教法院与世俗法院并存;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并由高级僧侣委员会责任审查议会法案。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伊斯兰教是伊朗社会的精神纽带 B.西方的民主思想在伊朗深入人心
C.伊朗立宪革命主要针对殖民统治 D.什叶派宗教领袖领导了立宪革命
【解析】【详解】根据“宗教法院与世俗法院并存;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并由高级僧侣委员会责任审查议会法案。”可得出伊斯兰教在国家法律制定及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伊朗社会的精神纽带,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殖民主义,排除C项;根据“伊朗国王下诏召开议会”可得出是国王领导的立宪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06年,伊朗召开第一届议会,通过第一部宪法——《基本法》。1907年,国王签署的《基本法补充条款》规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不经议会同意,政府不得将租让权让给外人,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缔结条约和协定。这说明,伊朗当时( )
A.试图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重视发展民族经济以壮大国力
C.具有鲜明的民族民主意识 D.消除国内的西方国家残余势力
【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是伊朗的立宪革命。材料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体现的是民主意识;"不得将租让权让给外人,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缔结条约和协定"体现的是反侵略的民族意识,C项正确;伊朗立宪革命最终失败,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2023春·高一课时练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领导民族民主运动的资产阶级,逐渐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的狼狈为奸,强调各国斗争应与之对应。1907年,章太炎和印度、缅甸……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了“亚洲和亲会”,力图互相支援。这反映了“亚洲觉醒”时期革命具有( )
A.民主性 B.自发性 C.彻底性 D.联合性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强调各国斗争应与之对应。1907年,章太炎和印度、缅甸……朝鲜等国的革命者,成立了‘亚洲和亲会’,力图互相支援”可知,这一时期的“亚洲觉醒”表现出了亚洲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对敌的特点,具有联合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主性,排除A项;自发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大多数失败了,具有不彻底性,排除C项。故选D项。
D
(2022春·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袁世凯在直隶新政中成效显著,革命党人和立宪派一致承诺清帝退位后选举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以督促他加紧完成推翻满清统治的任务。英国等列强也挺袁,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全票通过袁当选临时政府大总统。这说明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抛弃
C.袁世凯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 D.国人对袁世凯就职充满期待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袁世凯在直隶新政中成效显著,革命党人、立宪派承诺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英国等列强也支持袁,1912年2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全票通过袁当选临时政府大总统,说明国人对袁世凯就职充满期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君主立宪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袁世凯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D
二、亚洲的觉醒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亚洲觉醒的的含义是什么 觉醒的原因是什么?特点有哪些?
从革命性质看:进入到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期
从斗争水平看: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如印度国大党;提出了革命纲领,如三民主义
从领导阶级看:资产阶级成为觉醒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作为新生力量也参与其中
从觉醒背景看: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迅速,民族忧患和民主革命意识更加浓厚
从觉醒影响看:带有一定的国际性,表现出亚洲各国人民互相声援、支持的新现象
含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意识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民主意识。
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2022春·黑龙江绥化·高一校考期末)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了变革封建制度的革命,菲律宾掀起了民族解放战争,印度的独立运动发展成群众性的反帝爱国热潮。同时,越南、朝鲜、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一切汇成了亚洲革命的洪流。这些事件( )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亚洲民族意识的党醒
C.普遍采用了暴力斗争方式
D.加剧了亚洲各国国内的矛盾
【解析】【详解】亚洲各国的革命或者民族解放运动体现了亚洲民族意识的党醒,B项正确;殖民体系瓦解是在二战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有的国家不是采用暴力方式,排除C项;D项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B
(2023秋·重庆大渡口·高二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校校考期末)20世纪初兴起的亚洲革命风暴,是继19世纪初拉丁美洲革命风暴之后的全世界历史新阶段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历史性开端。列宁把这次革命风暴称为“亚洲觉醒”。之所以被称为“亚洲觉醒”,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D.革命后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亚洲觉醒”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A项正确;“亚洲觉醒”主要是指资产阶级领导成为革命领导阶级,不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二战后,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革命后大多数国家都处于殖民地或半殖民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3春·高一单元测试)19世纪晚期,印度国大党领袖班纳吉要求“在印度实行代议制责任制政府”;中国维新派开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埃及祖国党也提出了实行宪政的主张。这反映出该时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
A.救亡图存与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 B.以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
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形成了联合斗争的新局面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晚期,印度、中国和埃及等国资产阶级建立政党,提出立宪和政治民主的主张,反映出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已将救亡图存和借鉴西方文明相结合,A项正确;以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19世纪晚期的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形成联合斗争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A
二、亚洲的觉醒
(六)意义(1911)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斗争舞台,在客观上成为了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斗争的重要阵地
③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传播了民主思潮,为民族独立奠定基础
④形成了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2022·山东·高考真题)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2021·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有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
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
D.片面宜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
三、非洲的抗争(一)背景设立陷阱 使用投枪弓箭袭击贩奴商人逃跑或自杀武装斗争早期抗争零散规模化①帝国主义的侵略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②非洲人民一直进行不屈不挠的武装反抗(二)埃及的抗英斗争在1882年在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他们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等口号,以此唤起埃及的民族意识。但后因封建上层叛变投敌抵抗失败,阿拉比等人被俘,英国占领埃及。政党组织祖国党参加者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爱国军官和青年学生等,主张保卫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实施宪政。(2022春·江西新余·高一新余市第一中学阶段练习)1876年,埃及成立青年协会,其主要成员为具有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地主豪绅;1879年,青年协会并入祖国党,并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这表明此时的埃及( )
A.决心保卫祖国的独立 B.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C.形成群众性反帝斗争 D.积极地开展抗美斗争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可以看出埃及在这一阶段,民族意识进一步的觉醒,B项正确;此时埃及是殖民地,不能用“保卫独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群众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美国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B
三、非洲的抗争
(三)苏丹马赫迪起义
1881 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利用伊斯兰教中关于马赫迪即救世主的传说号召人民为摆脱外国奴役进行“圣战”…… 到1900年1月,起义最后失败。此后,在“英埃共管”名义下,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次武装起义规模很大,持续近20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宣称自己是“马赫迪”
宗教宣传
(四)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视察埃塞俄比亚铁路的孟尼利克二世
1894 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终于在1896 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皇帝号召
(2022秋·山西太原·高三统考期中)1881年6月,自称先知派来的马赫迪(即伊斯兰教的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开展圣战。同年8月,领导人民武装起义首战告捷后,迅速转移到西部科尔多凡山区,并以此为基地,迎战前来讨伐的英埃军。这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遭受沉重打击 B.苏丹资产阶级推动社会进步
C.英国自身经济实力大大削弱 D.非洲独立运动具有本土特色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81年6月,自称先知派来的马赫迪(即伊斯兰教的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开展圣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的独立运动具有利用宗教进行组织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只涉及苏丹抗英斗争,无法体现世界殖民体系遭受沉重打击,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苏丹马赫迪起义,“苏丹资产阶级推动社会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英国自身经济实力”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D
(2022秋·吉林四平·高三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阶段练习)1881年,苏丹爆发马赫迪起义。英国委任的苏丹总督戈登认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仅仅“是由于一般的宗教狂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有关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对马赫迪起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原因是英国的殖民掠夺 ②起义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的目标 ④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是由于一般的宗教狂热……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有关财产所有权的问题”可知,英国的殖民掠夺与宗教狂热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斗争,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马赫迪起义以失败告终,并未实现民族独立和制定资产阶级性质宪法,③④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A
(2023春·高一单元测试)1881年,苏丹人民反英起义领导人在发动群众时,把自己说成是“上帝定的神圣的领袖、众所期待的马赫迪”他谴责富人、官吏和外国统治者的贪婪和残暴,宣布要在世上重建真正的宗教和正义,号召人民进行摆脱外国奴役的圣战。这反映出马赫迪反英起义( )
A.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B.促进了苏丹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旨在摆脱天主教束缚 D.领导人物的思想具有先进性
【解析】【详解】由材料中领导人把自己说成是“上帝定的神圣的领袖、众所期待的马赫迪”“在世上重建真正的宗教和正义”“号召人民进行圣战”等信息可知,马赫迪反英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只能知道发动起义的情况,无法得出“促进了苏丹民族意识的觉醒”的结论,排除B项;马赫迪反英起义是带有宗教色彩民族解放斗争。并没有“摆脱天主教束缚”的要求,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马赫迪反英起义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落后的表现,不具有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2春·广西·高一统考学业考试)当意大利发出最后通谍时,孟尼利克二世向全国颁布了《告人民书》:“敌人从海外入侵,……危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已忍无可忍!我要采取行动捍卫国家,抗击敌人。”其目的是( )
A.唤醒民族意识 B.维护国家统一 C.支持民族经济 D.加强军队建设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为反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颁布《告人民书》,倡导全国人民采取行动捍卫国家,抗击敌人,目的是要唤醒民族意识,A项正确;当时埃塞俄比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外敌入侵,排除B项;支持民族经济与“采取行动捍卫国家,抗击敌人”不符,排除C项;加强军队建设并非孟尼利克二世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A
(2023春·高一单元测试)1896年3月,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亲自指挥了阿杜瓦战役,意大利军队损失了全部大炮和辎重,伤亡1.1万人,被追求和,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是( )
A.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B.树立了非洲反帝斗争的榜样
C.促进了亚洲人民觉醒 D.扭转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局势
【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该起义打败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军队,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树立了非洲反帝斗争的榜样,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与亚洲人民觉醒无关,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B
(2022春·北京房山·高一统考期中)有学者认为孟尼利克二世是“一位远见卓识的爱国君主”。“他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御了意大利的侵略。”以上的评价肯定了孟尼利克二世
A.领导埃塞俄比亚进行反封建斗争
B.领导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
C.带领埃塞俄比亚进行近代化探索
D.利用宗教组织领导人民反抗侵略
【解析】【详解】根据“他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阿比西尼亚人民抗御了意大利的侵略。”可得出强调的是孟尼利克二世领导人民反抗意大利侵略的斗争,B项正确;他领导的是反侵略,不是反封建,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近代化,也没有利用宗教,排除CD项。故选B项。
B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非洲抗争的影响有哪些?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被迫结束殖民统治或改变管理方式)
②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③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④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巴西国王佩德罗二世退位
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甲午中日战争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下为什么教材中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呢?
亚洲的
非洲的
觉醒
抗争
拉美的
独立
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土著集团的先进分子领导
民族独立成为其首要任务
资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新的阶级力量参加斗争
进入民族民主革命阶段
经济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领导多是传统社会阶层
仍属于旧式的民族斗争
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西方国家殖民世界进程图(1492-1914)
暴力掠夺
原始积累
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18C60S——19C中
第一次工业革命
19C70S——20C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15、16C新航路开辟
炮舰政策(武力侵略)
商品输出
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分布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