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08 13:5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分类组合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HClO NaHCO3 CuO SO2
B KOH H2SO4 NH4Cl CaO CO
C Ba(OH)2 CH3COOH Na2SO3 Na2O2 CO2
D 熟石灰 HClO4 CuSO4·5H2O Na2O Mn2O7
A.A B.B C.C D.D
2.下列性质中,胶体和溶液可能同时具有的是
A.当可见光透过分散系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B.分散质粒子小于1nm
C.加入稀硫酸可能产生沉淀
D.装入半透膜袋中,并将其浸入盛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袋内外均含有分散质粒子
3.利用物质间的转化可以制备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A. B.
C. D.
4.下列俗名和化学式不吻合的是
A.明矾 KAl(SO4)2·12H2O B.重晶石 BaCO3
C.石膏 CaSO4·2H2O D.胆矾 CuSO4·5H2O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CaCO3、Ca(HCO3)2、Cu2(OH)2CO3都属于碳酸盐
B.HCl、纯碱、醋酸钠和生石灰分别属于酸、碱、盐和氧化物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属于化合物,铁矿石属于混合物
D.通过化学反应,可由Ba(OH)2一步转化生成NaOH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态混合物中
B.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分液时,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之后,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D.将浓溶液逐滴加到煮沸的溶液制备胶体
7.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是
A.胶体溶液能较稳定存在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C.胶体粒子有“电泳”现象 D.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8.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劳作后可用免洗酒精消毒液洗手消毒
B.肾透析治疗为尿毒症患者提高了生命质量
C.新冠病毒直径约60-140nm,扩散到空气中可能形成气溶胶
D.夜空为幕,灯光为景,音乐喷泉交织出“多彩双鸭山 魅力宝清城”水幕灯光秀
9.我国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以竹子制造竹纸的方法,其步骤大致有以下几步:①斩竹漂塘(杀青) ②煮楻足火 ③春臼 ④荡料入帘 ⑤覆帘压纸 ⑥透火焙干。其中未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⑥
10.胶体区别于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可以通过滤纸 B.有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粒子因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D.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11.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OH 盐酸
B 纯碱 CO
C KOH CaO
D NaOH HClO
A.A B.B C.C D.D
12.下列晶体属于单质的是
A、金刚石 B、水晶 C、氯化钠 D、雪花
A.A B.B C.C D.D
13.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和胶体都是纯净物,浊液是混合物
B.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C.分散系的分类: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D.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通过滤纸,胶体和浊液中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滤纸
14.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
B.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饱和溶液中,煮沸,可制得胶体
C.在豆浆中加入石膏可使其发生聚沉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与之间,故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15.下列物质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
16.牙膏是常见的日用化学品。
(1)下表列出了两种牙膏中的摩擦剂,请在它们所属的物质类别(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摩擦剂 碳酸钙 二氧化硅
物质类别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用途推测并说明二氧化硅在水中的溶解性____________(“易溶”或“难溶”)。
(3)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
①甲同学设计了一种在实验室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如下所示:
②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为:
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与甲同学的相比,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名称书写化学式:①食盐:_________,②纯碱:_________,③烧碱:_________,④石灰乳:_________,⑤生石灰:_________,⑥胆矾:_________,⑦硝酸铵:_________,⑧氯化钙:_________,⑨硫酸钠:_________,⑩硫酸铝:_________。
18.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极其重要的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良好的净水效果,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大小范围为_______m。制备时,向40 mL_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_______,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停止加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
(3)Fe(OH)3胶体中逐滴加入了稀H2SO4溶液,结果出现了一系列变化。a. 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b.随后沉淀溶解。
(4)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Fe(OH)3胶体和 Al(OH)3胶体混合后_______ (填“是"或“否气有沉淀生成。已知Al(OH)3胶体能够净水,则Fe(OH)3胶体_______ (填“能"或“不能)净水。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在稀硫酸、小苏打、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铁片和烧碱8种物质中,存在下面的相互关系,选择①~⑤为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请推断出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
(2)写出下列序号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和②:_______,
⑤和④:_______。
四、实验题
20.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
甲同学向1 mol·L-1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1 mL~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________;若丙同学实验中不停止加热,会看到________。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A.纯碱不是碱,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A错误;
B.一氧化碳属于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过氧化钠和酸反应会生成盐,水和氧气,不是碱性氧化物,C错误;
D.熟石灰是氢氧化钙,是碱,次氯酸是酸,五水硫酸铜属于盐,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属于酸性氧化物,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A错误;
B.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B错误;
C.硫酸为电解质,电解质溶液能够使胶体聚沉,若溶液为氯化钡溶液,加入硫酸也可产生沉淀,C正确;
D.半透膜内为胶体,半透膜外为溶液,D错误;
故选C。
3.B
解析:A.亚硫酸钠可被强氧化剂氧化成硫酸钠,如亚硫酸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硫酸钠,转化能一步完成,A错误;
B.SiO2不能与水反应,不能一步生成H2SiO3,B正确;
C.H2S能与SO2反应生成S,转化能一步完成,C错误;
D.Ag能与硝酸反应生成AgNO3,转化能一步完成,D错误;
故答案选B。
4.B
解析:A.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其化学式为KAl(SO4)2·12H2O,A不符合题意;
B.重晶石是天然产硫酸钡,化学式为BaSO4,B符合题意;
C.石膏是硫酸钙晶体,化学式为CaSO4·2H2O,C不符合题意;
D.胆矾是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5.B
解析:A.CaCO3是碳酸的正盐,Ca(HCO3)2是碳酸的酸式盐,Cu2(OH)2CO3是碳酸的碱式盐,可见三种盐都属于碳酸盐,A正确;
B.纯碱是Na2CO3,该物质属于盐,而不属于碱,B错误;
C.蓝矾(CuSO4·5H2O)和干冰都是仅有一种基本微粒构成的物质,由于其中含有多种元素,因此二者都属于化合物,铁矿石中主要含有含铁元素的化合物,此外还含有一些杂质,因此属于混合物,C正确;
D.Ba(OH)2与Na2SO4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BaSO4沉淀和NaOH,反应可以由Ba(OH)2一步实现转化生成NaO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6.C
解析:A.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A错误;
B.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B错误;
C.分液时为了避免污染,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C正确;
D.将浓溶液逐滴加到煮沸的溶液会得到沉淀,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胶体是分散质粒子大小在 1nm~100nm 的分散系;溶液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于1nm的分散系;浊液是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的分散系;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是分散质的直径大小;
故选B。
8.A
解析:A.免洗酒精消毒液洗手消毒是因为酒精可以消毒杀菌,与胶体性质无关,故A符题意;
B.透析是为了滤除血液中的毒素,血液为胶体,可以透过渗透膜,故B不符题意;
C.微粒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能形成胶体,新冠病毒直径约60-140nm,新冠病毒扩散到空气中可能形成气溶胶,故C不符题意;
D.夜晚的水幕灯光秀与胶体丁达尔效应有关,故D不符题意;
故选A。
9.A
解析:①斩竹漂塘(杀青):斩伐嫰竹,放入池塘,浸泡数百日,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以洗去竹子之青皮,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①不合题意;
②煮楻足火:将以上所得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此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②不合题意;
③舂臼打烂:去除以上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将其打烂,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符合题意;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符合题意;
⑤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是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重复荡料与覆帘,使一张纸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加上木板重压挤出大部分的水分,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⑤符合题意;
⑥透火焙干:将试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⑥不合题意;
综上分析可知,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0.D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故选D。
11.C
解析:A.盐酸不是酸,是酸的溶液,二氧化硫不是碱性氧化物,A错误;
B.纯碱不是碱,是盐;氧化铝属于两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CO不是酸性氧化物,B错误;
C.所有的分类均正确,C正确;
D. 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D错误;
故选C。
12.A
解析:A.金刚石为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A正确;
B.水晶的成分为二氧化硅,不是单质,B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错误;
D.雪花为水的固体,属于化合物,D错误;
故选A。
13.C
解析:A.溶液、胶体、浊液都是混合物,A错误;
B.胶体、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B错误;
C.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C正确:
D.滤纸的孔径一般大于100nm,所以胶体分散质粒子也是可以通过滤纸的,D错误;
故答案为:C。
14.C
解析: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其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选项A错误;
B.胶体制备方法是将饱和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至溶液呈红褐色,选项B错误;
C.在豆浆中加入石膏使蛋白质发生聚沉,形成豆腐凝胶,选项C正确;
D.纳米材料粒子没有分散到分散剂中,不属于分散系,不是胶体,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5.D
【分析】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
解析:A.Na2O是碱性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H2SO4是酸,B不符合题意;
C.H2O不是酸性氧化物,C不符合题意;
D.CO2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D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D。
二、填空题
16.(1) 盐 氧化物
(2)难溶
(3)步骤少,纯度高,耗能低
解析:(1)碳酸钙由金属钙离子和碳酸根阴离子组成,属于盐类;二氧化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盐;氧化物;
(2)二氧化硅是摩擦剂,则其在水中的溶解性是难溶;
(3)与甲相比乙同学实验方案中没有使用高温,且步骤较少,且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只能生成碳酸钙,没有其他微溶物,故其优点是步骤少,纯度高,耗能低。
17. NaCl Na2CO3 NaOH Ca(OH)2 CaO CuSO4 5H2O NH4NO3 CaCl2 Na2SO4 Al2(SO4)3
解析:①食盐:为氯化钠NaCl,②纯碱:为碳酸钠Na2CO3,③烧碱:为氢氧化钠NaOH,④石灰乳:为氢氧化钙Ca(OH)2,⑤生石灰:为氧化钙CaO,⑥胆矾:为硫酸铜晶体CuSO4 5H2O,⑦硝酸铵:NH4NO3,⑧氯化钙:CaCl2,⑨硫酸钠:Na2SO4,⑩硫酸铝:Al2(SO4)3。
18.(1) 10-9-10-7 沸水 饱和氯化铁溶液 红褐色
(2)丁达尔效应
(3)稀硫酸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
(4) 否 能
解析:(1)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范围为1-100nm,即10-9-10-7m;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时,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至出现红褐色,即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化学方程式为:;
(2)证明有胶体产生的实验方法为:丁达尔效应;
(3)稀硫酸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能使胶体聚沉,故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后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继续滴加后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反应,沉淀会溶解;
(4)两种胶体的胶粒均带正电荷,同性电荷相斥,故两种胶体混合后不会有沉淀生成,选否;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而氢氧化铁胶体同样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净水,选能。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1) 铁 稀硫酸 二氧化碳 烧碱 小苏打
(2) Fe+H2SO4=FeSO4+H2↑ NaHCO3+NaOH=Na2CO3+H2O
解析:对给出物质进行分类,属于酸的只有稀硫酸;小苏打与食盐属于盐;二氧化碳与生石灰属于氧化物;铜片与铁属于单质;烧碱属于碱;再结合相互关系图,判断相关反应;
(1)由图中相互反应关系可知:单质①可以和酸②可以反应,单质中只有铁片和铜片,酸只有硫酸,故①是铁,②是稀硫酸;氧化物中有生石灰和二氧化碳,但氧化物③能与碱④反应故氧化物③是二氧化碳,碱只有烧碱,故④是烧碱;盐⑤可以和酸和碱均能发生反应,在给定的盐中只有食盐和小苏打,符合条件的只有小苏打,故盐⑤是小苏打;
故答案为铁;稀硫酸;二氧化碳;烧碱;小苏打;
(2)①和②的反应方程式为:;⑤和④的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四、实验题
20. 丙 出现红褐色沉淀 用激光笔照射,若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Fe(OH)3胶粒带正电 先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后溶解为黄色溶液
解析:(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沸水中滴加FeCl3溶液,继续加热直至出现红褐色液体为止,即得氢氧化铁胶体,因此丙同学的操作正确;若不停加热,胶体会发生聚沉,因此会看到红褐色沉淀产生;
(2)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因此操作:用激光笔照射,若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有胶体生成;
(3)①因为氢氧化铁显红褐色,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说明氢氧化铁胶粒向阴极移动,根据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则,说明氢氧化铁胶粒带正电;
②硫酸是电解质,会造成胶体的聚沉,因此先看到有红褐色沉淀产生,硫酸过量,氢氧化铁和硫酸发生中和反应,即沉淀消失,溶液显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