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综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综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8 16: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第七课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剑桥古代史》中描述:希腊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 这种饮食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希腊( )
A.人文主义思潮兴盛 B.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
C.政治环境民主宽松 D.近海、多山、平原较少
3、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陆、海两路的对外贸易中,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由此可知元朝的对外贸易( )
A.活跃了国内市场 B.使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加强了同欧美地区的经济交流
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冶铸技术的进步 B.国家统一的推动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商品交易的需要
5、《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三国谯周《古史考》:“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据上述材料可得知( )
A.当时“市”被限制在固定区域 B.神农时官府已开始垄断商业
C.我国古代的“市”起源比较早 D.当时的“市”并无时间限制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全面抵制
C.商人的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儒商诚信经营,聚集大量财富
7、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形势影响对外商贸发展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路贸易
8、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充满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
A.水陆交通不便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市与坊界限被打破 D. 统治者绝对禁止对外贸易
9、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 )
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 B.政府重视对外商贸交流
C.中枢权力体系得到完善 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
10、北宋时期曾经因为交子无法兑换引发诉讼,后来政府在益州设立“交子务",主持交子发行,“革伪造之弊”。这表明( )
A.宋代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交子作为辅币,与铜钱并行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纸币产生 D.政府部分介入有助金融稳定
11、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规定:凡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资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 )
A.古代埃及的商业十分发达 B.古埃及私有产品占主导地位
C.契约签订在古埃及比较广泛 D.古埃及人一般不会违背契约
1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 )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边境的榷场贸易
13、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1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15、东汉郑玄说:“大市,人民(奴婢)马牛之属用长券(券,指木牍、竹简制的券书);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各得其一,讼则案券以证之”。据此可知( )
A.商品买卖的契约形式已被使用 B.契约形式成熟和标准化
C.政府的“抑商”政策形同虚设 D.实物借贷形式比较普遍
16、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编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
A.以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经济作物生产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17、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
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
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
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18、汉以前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实物来支付的;到了西汉,官俸名义上虽然叫若干石,但在实际发放时,有的发一半谷粟、一半铜钱, 有的则完全发钱。这反映了当时( )
A.粮食产量减少 B.拜金主义兴起 C.中央集权加强 D.商业贸易发展
19、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量的形式多样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时间较晚的圜钱。这反映了当时赵国( )
A.手工业技术最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
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
20、据下图,分析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相对安定 B.政治中心始终在南方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1、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 )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
22、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D.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二、材料题
23、农耕时代的中国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提高,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缯”者、“贩盐”者、“屠狗”者、卖“薪樵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
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军须”。“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4、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外交倡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二 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丝绸之路绵延不衰的原因。
三、论述题
25、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规范餐饮业的意义。题干提及的宋代政府规范餐饮业的政策,有利于提高食品质量,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饮食特点形成与商贸发展之间的关系。由材料可知,古希腊人的饮食中,橄榄油和葡萄酒来自阿提卡,谷物和干鱼来自黑海,椰枣来自腓尼基,干酪来自西西里,这反映出古希腊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根据“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可得出元代输入的商品使国内商品的种类增加,活跃了国内市场,A项正确;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与人民负担无关,排除C;当时美洲还没有被发现,排除D。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杂乱形态(战国货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战国货币是铜币,而北宋是交子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结合题中高频出现的词“市”可知早在传说时代就有了用于交换的场所——市,C项正确。题中限制的是交易的时间而不是空间,A、D两项错误,排除;材料中不含有官府垄断的含义,B项错误,排除。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范蠡和子贡的经历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商业发展繁荣,商业限制较少,商业的发展空间相对宽松,A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普遍提高”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诚信经营”,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朝代,由此可得出政治统一有利于丝路的畅通;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实行“闭关锁国”,丝绸之路衰落综合可知,C项正确;虽然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但并未完全消亡,A项错误;宋代重视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呈现繁荣状态,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丝路日益衰落,这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与统治政策有关,B项错误;元朝陆上丝路再度兴起,所以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这造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曲折困难,故B正确;
水路交通不便是影响商业发展的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C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
D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B。
9、答案:B
解析: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外商业贸易交流日益频繁,政府重视并进行规范管理,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能得出。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交子务"可以起到“革伪造之弊”的作用,说明政府的介入有助于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故选D项;仅据“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出现时间,排除A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的职责,无法推知其是否与铜钱并行,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交子务”这一机构出现的背景及职责,与纸币的产生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商业契约。由材料可知,古代埃及规定,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官府达成书面契约,这表明契约签订在古代埃及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政府奉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策,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中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上官方、民间贸易皆有,以民间贸易为主,与外国使节或外商来华的朝贡贸易不同,C项错误;民间私人贸易不同于官方进行的朝贡贸易,B项排除;边境榷场贸易是官方主持的,但政策是公平互利,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的商业契约。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契约的出现,不能说明商业经营领域的扩大和商业管理制度的完备,排除A、B;商业契约出现不代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排除C。
14、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后期,金融业得到发展,出现了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些金融领域的新变化意味着当时商业信用良好,因此材料可以论证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商业契约。据题干材料可知,东汉商品交易时“为券书以别之,得其一,讼则案券以正之”表明东汉时契约形式的券书被使用,A正确。
16、答案:B
解析:根据嘉兴的王江泾镇以织绸居多,百姓不务耕作,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追求绫绸之利等信息可知,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中丝织业逐渐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这表明明朝江南某些城镇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织丝,而不是织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而不是经济作物的生产,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是在近代,并非明朝时期,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以券书(契券)从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官府通过契约来规范、约束市场行为,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不能得出。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时期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材料可知,汉以后薪俸逐渐由实物过渡到钱币,说明汉代钱币量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钱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薪俸的钱币化是商业贸易发展的结果,选D项;汉代薪俸逐渐钱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能反映当时粮食产量减少,且粮食产量减少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代薪俸的钱币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反映当时拜金主义的兴起,排除B项;中央集权强调地方各方面受控于中央,而材料中的现象并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
19、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战国时赵国铸造多种货币,其中刀币是为了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明显是因为秦赵之间存在商贸往来,这些都说明当时的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项错在“最发达”,表述绝对化。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C项不合史实。
20、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扇形图可知,长江流域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特别是1078年,即北宋后期,其人口比重占到了一半以上,充分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其人口比重也出现增多现象,故选C项;南方相对安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人口向南迁移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D两项;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排除B项。故选C。
21、答案:B
解析:交子的发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直接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交子发行的总量,并且发行交子需要准备金保证兑换,此目的是保证货币信用稳定,故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政府发行交子是为了增加财政收人,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不出交子的发行是为了维护商人利益,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宋代时市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排除A项;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的信息,排除C项;当时苏州经济繁荣,商品应有尽有,反映了明朝城市商业发展繁荣,故选D项。
23、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在国家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
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由材料中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可从生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阶层、小农追求富裕等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提炼归纳可得出;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增幅大、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业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
24、答案:(1)变化: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从内容上看,汉朝以商业贸易为主;唐朝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等领域。从对象上看,汉朝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影响: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朝实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以唐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国家重视发展对外(丝路)贸易;古代中华文明的先进性与开放包容的特性对周边国家地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中外商人对丝路贸易的推动;海陆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二中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交换的商品和贸易的对象三方面即可总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国家财政收人、政治军事形势和以唐为核心的文化圈等角度作答。
(2)对于汉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应联系所学汉唐时期的社会状况来分析,一般来说从政治、政策、开明程度、经济水平与商人的贡献等方面展开叙述即可。
25、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根据材料中瓷器的发现地和瓷器的种类,可以得出海外贸易、种类丰富和手工业繁荣等结论。根据材料中出现新行业和外国人人境人数的史实,可以分析出广州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