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心 声
1.学会复述故事的内容。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题的深刻含义。
3.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重点:
1.把握小说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研讨教育现象,领会文题“心声”的深刻含义。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 ( http: / / www.21cnjy.com )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著有小说集《小船,小船》,长篇小说《夜夜狂欢》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呵斥(hē)(chì) 窸窣(xī)(sū) 纸捻子(niǎn) 发窘(jiǒnɡ)
抽噎(yē) 唾沫(tuò) 妒忌(dù)(jì) 沙哑(yǎ)
发颤(chàn) 簪子(zān) 棱角(lénɡ) 菱形(línɡ)
huǎnɡ hū(恍)(惚) dǎo(祷)告 过yǐn(瘾) 斩钉jié(截)铁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呵斥: 大声或粗暴地责骂,严厉指责。
恍惚: 精神不能集中,神志不清,无法思考。
窸窣: 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 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4.阅读课文,填写下列图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一:根据预习中所填写的图表,再复述一遍课文的内容。
(1)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2)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课文,并深情地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3)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老师指定朗读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4)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问题二: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
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的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相处,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想念爷爷和儿时的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因为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显得动人心魄。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问题三:《万卡》为什么打动了李京京 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对吗 为什么 在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做得对,因为这是帮助同学纠正错误,而不是出风头,不是挖苦同学,这展现了他美好纯真的一面。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问题四:试分析李京京的人物形象。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例:他对乡下的爷爷和小伙伴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怀真情,总是沉浸在过去幸福快乐的生活中。李京京是个善良自强的孩子,老师拒绝了他朗读的要求,同学也嘲笑他,但他并没有和老师、同学反目成仇,而是一个人去努力朗读课文。
问题五:文中对程老师着墨不多,但刻画得性格鲜明,请你就她安排公开课的一系列表现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的程老师与许多好教师一样,工作认真 ( http: / / www.21cnjy.com ),爱荣誉,因此为了公开课而精心准备。但她又与许多教师一样,有着相同的缺点: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小说还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她在公开课上的果断处事,证明她基本上是一个好老师。
见《导学测评》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