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
1.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效果。
1.一位同学做了“我所知道的丁肇中”的预习笔记,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 ( http: / / www.21cnjy.com ) 物理学 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粒子获 诺贝尔物理学 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zhào )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cuò)
3.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求知,这里指得到知识。
(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的样子。
4.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呢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 是什么意思呢
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中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5.编写阅读提纲。(提示: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5段):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提出实验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弘扬 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怎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问题二: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引用论证(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三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七条目。
(2)举例论证(例证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例论证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通过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阐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是正面事例;通过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阐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是反面事例;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是反面事例。
(3)对比论证(对比法)。如,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问题三:请你写出文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意义。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问题四: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你能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吗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 ( http: / / www.21cnjy.com )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再如,1970年,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3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1974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他也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问题五:你认为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克服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这篇文章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对我国学生不啻是当头棒喝,每个人都应该终身受益。
见《导学测评》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