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人文主义色彩和民主、开放意识;尼罗河文明、苏美尔文明等都建立了以小麦为基础的农业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这说明世界文明
A.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不同 B.具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C.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 D.以农业生产的出现为前提
2.“在希腊,奴隶被解放了也只能是一个被解放了的奴隶,成不了公民,他的儿子也成不了公民;而在罗马,一旦奴隶被主人释放,他自己或许成不了公民,但是他的儿子肯定是可以进入公民队伍的。”上述材料可以
A.研究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 B.证明罗马文化比希腊发达
C.反映出罗马的奴隶制度渐趋衰落 D.说明罗马政体比希腊先进
3. 1935年,在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遗址出土了约两万件楔形文泥板,从中可见比古
希腊早一千多年的玛里王国实行的是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这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十分类似。据此,下列解释最恰当的是
A.古希腊文明成就比其他文明更为优越
B,古希腊民主制的源头在两河流域
C.亚洲文明深刻影响着欧洲文明的发展
D,两河流域文明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4.据记载,亚述帝国在征服叙利亚中部后,设置行省进行管理,并在该行省设置了三个驿站,驿站配有邮驿长和军队指挥官,又迁移30户家庭对其进行照料。这说明
A.驿站旨在服务百姓生活 B.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
C.亚述帝国强制奴隶服役 D.交通建设保证了军事征服的胜利
5.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两河流域的居民重视农业生产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两河流域天文学成就领先世界
6.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
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
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
7.据英格兰王室保存的卷档和庄园账目显示:谷物、牲畜和其他商品的价格在1180-1220
年间增加了1-2倍,1220年以后仍继续上升。这反映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
A.土地经营方式改变 B.封建经济的商业化
C.农业收入占据主导 D.庄园独立性的强化
8.“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下列对“这里”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产生中古西欧基本经济组织
C.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统一事业 D.教会权力加强封建王权衰落
9.考古学家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三年时间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A.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B.发明“浮动园地”
C.法隆寺是其古建筑代表 D.创造出20进制
10.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曾是柏柏尔人的居住地,即使强大的迦太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腓尼基人国家)也不能使他们完全屈服,他们甚至还一度入侵埃及。直到公元670年,阿拉伯人来到这里,把这里的文明全部同化为伊斯兰文明。这反映了古代西北非洲
A.文明的连续性特点 B.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C.文明的开放性特点 D.文明的统一化趋势
11.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导致中世纪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
①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②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③独立的民族教会出现 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
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
A.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
C.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
13.大化改新废除了部民制,仿均田制,设班田收授法。名义上全国都是天皇的土地,称为“公地”,政府六年一班,每次给自由民一定土地,称其为“公民”。公民被严格束缚在土地上,由此建立赋税制度——租庸调制。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A.实现了社会转型 B.建立了中央集权
C.完善了赋税制度 D.深受中国的影响
14.《查士丁尼法典》确立了“儿童不可预谋犯罪,未满七岁儿童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的原则:认为不存在天生的坏儿童,也没有不可挽救的儿童;规定男性刑事责任年龄为14岁、女性刑事责任年龄为12岁。这说明《查士丁尼法典》
A.重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B.有利于减少儿童犯罪行为
C.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D.加强了对儿童的法律教育
15. 12世纪后流行于西欧的《列那狐传奇》擅长以“兽”喻人。在故事中,生病的狮子象征国王,凶横的熊比喻大封建主,掠夺成性的狼影射骑士,呆笨的驴暗指教士,鸡、兔等动物则代表下层民众。当主角列那狐与狮子、熊、狼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灵巧狡猾的列那狐,但它也会欺压小动物。“列那狐”的形象折射出
A.世俗主权走向衰落 B.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新旧教派冲突加剧 D.骑士文学跌落神坛
16.以下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颁发的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它可以佐证
(
·如果一个农奴来到一个自治城市,并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了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任命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
·牛津市民向国王支付了200金币从而获得可以成立商人行会的权利
·如果我(国王)带领他们(市民)出征更远的地方,他们所需的费用将由我来承担.如果他们获得了任何战利品,他们必须与我均分
) ①自治城市瓦解了封建农奴制 ②特许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⑨城市享有相对独立的审判权 ④城市是王权强化的依靠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根据下表,进行合理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朝前期和中期纸币逐渐被实物与货币取代
B.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通与实行海禁正相关
C.明朝白银货币化趋势受西欧新航路开辟影响
D.明朝赋役制度的调整推动了白银进一步流通
18.有西方学者写道:“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当局的慈善态度也无济于事。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这表明
A.病毒是印第安人口减少的主因 B.西班牙重视保护印第安人健康
C.该学者极力淡化殖民主义罪行 D.西属拉美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
19. 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这一现象
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 B.推动欧洲农业种植结构变动
C.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D.催生了崭新的商业经营模式
20.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21.表2所示为成立于16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部分商贸机构。这些机构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欧洲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金融业务发展加速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22.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
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 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
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 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
23.在近代欧洲曾盛行一种经济理论,它鼓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以实现经济繁荣、壮大国力。在此理论影响下,政府鼓励工业生产,扩展国际贸易,建立国家金融机构,为公司颁发经营“特许状”。该经济理论
A.推动了欧洲对外扩张 B.顺应了工业革命发展
C.克服了市场调节弊端 D.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
24.新航路开辟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欧洲的商业贸易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种现象是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宗教改革 D.光荣革命
25. 13世纪之后,禁奢法令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意大利各个自治城市的立法条令之中,仅15世纪整个意大利地区就颁布了83部禁奢法令,这一数字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更是翻了两番,这股潮流直至18世纪才逐渐偃旗息鼓。这些法令的颁布
A.契合了人文主义 B.受到新航路开辟/影响
C.推动了价格革命 D.阻碍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26.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自己劳动的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其余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别人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要依赖交换而生活……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了商业社会t”据此可知,该理论
A.认同英法的社会契约思想 B.适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C.深刻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 D.批判了封建专制王权
27.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家们组建了更稳固可靠的学术共同体,如国家科学院和各种非官方的学术学会。此外,科学家们还服务于社会,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合理需求,为科学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声望和支持。科学家们的这些做法
A.得益于宽松的学术环境 B.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C.有助于理性精神的弘扬 D.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28. 1667年,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揭开了人们对光的性质(光是粒子还是波)大讨论的序幕。这场讨论使“物体不存在固有色”等观点深入人心,并启发了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光的表现。由此可见,近代科学的发展
A.推动了视觉审美观念创新 B.传播了人文主义创作思想
C.改变了西方社会主流信仰 D.提高了绘画作品的真实性
29. 14世纪,欧洲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来维护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这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
A.主要目的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 -定程度具有世俗性和大众性特征
C.帮助欧洲人民彻底摆脱宗教信仰 D.是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结果
30.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马丁·路德这一主张的意义在于
A。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确立了“因行称义”的原则
C.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挑战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31.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1466-1536)是富有影响的人文主义者。他虽精通希腊、拉丁古籍,但不单单是一位古典学者,他的目的是借用古典著作去发掘圣经原文的本义以及基督教的原始教义。这从侧面反映了文艺复兴
A.旨在解释基督教义 B.在欧洲的影响十分广泛
C.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D.推动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32.苏格兰宗教改革家诺克斯(1513-1572年)认为,在上帝那里,人与人的差别不在于是贵
族还是平民,而在于信仰是否纯正,是否谨守圣约。据此可知,诺克斯
A.积极维护上帝权威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强调公平平等思想 D.努力践行民本理念
33. 16世纪,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国,提出经商致富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赐,
他编写的《教理问答》被确立为指导市民言行的规范。恩格斯对他的评价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由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由此可见,新教
①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②仍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行为
③确立了民族国家立法的基础 ④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4.观察下列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C.环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持续繁荣
D.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5.从183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为初等教育拨款并逐年增加,1880年正式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英国1823创立了伦敦机械学院,其目的在于向各行业的工人、技师提供学习物理、化学的经费和机会,这类职业技术学院在1826年只有100所,而到1840年,己超过了300所。这一时期英国教育的发展
A.植根于工业化阶段国家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渐趋增强
C.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D.保障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持续高速发展
36. 18至19世纪中期,英国各郡女子独立走进劳动力市场的年龄逐渐降低。1866年,1500
名中产阶级妇女请愿要求妇女参与选举。这些现象
A.使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 B.根源于产业革命
C.体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加剧了贫富分化
37.在1642年《垄断法》(世界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前,英国在纺织和冶铁工业上仅有一项发明,而此后短短一百多年间,英国仅纺织业就有七项大的发明。由此可知,英国的专利制度
A。加快了英国的法治建设 B.得益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C.刺激了技术发明和创新 D.有助于科学与技术结合
38.19世纪法国的高级化妆品和奢侈品制造业仍旧十分发达,这类行业多以分散的心企业手工劳动为主。到1860年时,仅巴黎从事奢侈品生产的工人就有6.3万人。据此推知,当时法国
A.工业化进程受到制约 B.城市繁荣刺激奢侈品生产
C.工业革命起步比较晚 D.机器生产尚未在全国普及
39.“(无产者)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
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共产党宣言》中的这段文字指出了
①工人阶级斗争的方法 ②工业革命后的阶级分化
③工人阶级斗争的对象 ④资本家获得利润的秘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0. 1871年,马克思撰文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由此可见,马克思
A.旨在创建科学的革命理论 B.主张发挥工人阶级主体地位
C.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成熟 D.要求组建强有力的新型政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41题17分、42题12分、43题11分,共40分
41.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
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其中政治上……。中世纪晚期,
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材料三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
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这种个人主义伦理观带来的最显著也最为深远的变化便是近代科学的勃兴。……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封建时代政治、经济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
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例在艺术领域“先进的意大利人”的代表,并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的促进作用。(5分)
42.(12分)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
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一《自然科学与神学》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
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
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3.(共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材料二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单位:10亿法郎)
材料三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四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和影响。(7分)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
选择题
题号
1
4
5
6
7
9
10
答案
C
A
O
B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D
A
B
D
B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t
A
B
B
C
A
B
D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C
A
A
D
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海洋文明其经济基础为工商
业,尼罗河、苏美尔文明以农业经济为其础,两种文明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地理环境,故选C
项;材料中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不等于对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界文明
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排除B项:希腊文明的基础是工商业经济,排除D项。
2.【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希腊的公民权是严格的,罗马的公民权是相对宽松的,正
是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罗马逐渐走向强大,而希腊却逐渐衰落,据此可知,该材料可以研究
罗马最终能够征服希腊的原因,故选A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希腊和罗马的公民权问题,与“文
化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古岁马通过对外扩张,逐渐成为一个地跨三洲、水兼四海
的超级帝国,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希腊和罗马都属于民主政体,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在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之前,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就出现了与之相
似的制度,故D项符合题意。“比古希腊早一千多年的玛里王国实行的是由资深者组成的议事
会决定重大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说明古希腊文明历史不如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悠久,
A项错误。材料并未论及古希腊民主制的源头所在何处,B项错误。材料并未论及古希腊的民
主制度受到两河流域西北部的玛里王国的影响,C项错误。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述帝国在新建立的行省设置驿站,并
派官员和军队管理,说明驿站是帝国地方治理的组成部分,故选B项:亚述帝国强制推行邮
驿制度,其目的是巩固帝国统治,不是服务百姓,排除A项;奴隶只能从事低端生产生活,
驿站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由国家官员治理,而且材料也并未明确说明“30户家庭”
属于奴隶阶层,排除C项:交通建设有利于军事征服但不能保证其胜利,“保证了”一说过于
绝对,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
这些活动皆与农业相关,说明两河流域的居民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并未明确
说明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即是用楔形文字书写,无法说明楔形文字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排
除B项:原始农业出现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两
河流域的天文学成就与其他地区相比,无法得出两河流域天文学成就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
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
的手工制品”可知,布托地区出土的抛光的圆锥体由两河流域被带到地区,这表明两地区之间
存在一定交流,故选A项:布托地区与两河流域存在交流,不代表“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
合”,过于夸大,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抛光的圆锥体这一考古文物,无法判定文明的早晚,
排除C项:没有跟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所以无法确定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显示,中世纪后期,英格兰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联系所学可
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