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冀中的地道战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3.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本课目标
作者档案
周而复(1914~2004) 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当代著名作家。周而复是中国最早将白求恩事迹介绍出来的作家,人们从他那里知道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和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先后出版过多种外文译本,并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冀中地道
第1课时
背景介绍
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一点说就是1942年到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对我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他们在铁路和大道的两旁挖了很深的封锁沟,挖出的泥
土就用来筑成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政策。为了粉碎敌人的“大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狠狠地打击了敌人。
侵 略 修筑 碉堡 党员 堡垒
任 丘 妨碍 拴住 搁置 隐蔽 陷坑 拐弯 岔道 孑口 吆喝
ɡē
xiàn
ɡuǎi
chà
qīn
lüè
lěi
qiū
rén
侵
略
堡
党
丘
妨
蔽
陷
拐
我会写
侵
qīn
结构:左右
音序:Q
部首:亻
组词:侵犯 侵略
右下角又字横稍短、捺收笔有力
左窄右宽
易错提示:“亻”的右侧不要多写一小竖哦!
略
lüè
结构:左右
音序:L
部首:田
组词:策略 攻城略地
左边是田不是口、稍窄小
易错提示:左边是“田”不是“口”哦!
各字首撇要短、第二笔横撇是一笔、和捺要舒展
侵略:
不计其数:
妨碍:
隐蔽:
吆喝:
指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财富并奴役别国的人民。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
大声喊叫(多指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封锁—— 妨碍——
坚固—— 警戒——
迷惑—— 防备——
毒辣—— 不计其数——
封闭
阻碍
戒备
困惑
提防
牢固
狠毒
不可胜数
近义词
封锁—— 妨碍——
隐蔽—— 坚固——
迷惑—— 破坏——
毒辣—— 不计其数——
开放
促进
显露
松软
觉醒
保护
仁慈
屈指可数
反义词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说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和作用。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主要介绍地道的样式及特点。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对其作出高度评价。
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划分层次。
1、2
3、7
8
(1)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
(2)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扫荡,指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加上“大”字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残酷。
交代地道战的背景。
地道战的产生。
文中哪个句子最能概括地道战给你留下的印象?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
这句话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并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地道是什么样的?
(1)从总体看,地道十分隐蔽:在街道下面和庄稼地下面。
第 4 自然段段首一句“地道的式样有一百
多种”,提示了我们答案位置。
(2)高深适宜:四尺多高,离地面三四尺。
(3)构造齐全:地洞众多,可以住人、拴牲口、搁东西、做厕所;气孔通到地面,人住在里面比较舒适;出口隐蔽,防守严密,敌人不易进来。
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第四层讲地道中有通气孔,既透气又透光。
生活气息很浓厚。
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地道有什么作用?
保护自己,打击敌人。
地道的出口也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有的还在旁边挖一个陷坑,坑里插上尖刀或者埋上地雷,上面用木板虚盖着,板上铺些草,敌人一踏上去就翻下坑里送了命。
交代了地道出口的位置和特点。
朗读第6自然段,说说敌人想了哪些方法来破坏地道,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把地道跟枯井暗沟相连
火攻
用土和沙灭火
毒气攻
用“孑口”的吊板挡住
水攻
这篇课文以地道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出现的原因、作用、地道式样结构及特点,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的斗志。
冀中的地道战
地道的式样:地道、地洞、气孔、出口
地道的产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
打击敌人:陷坑、岔道、活道、死道
粉碎敌袭:火攻、水攻、毒气攻
联络方式:“无线电”“有线电”
历史意义: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顽强斗志
无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