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08 19: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化学对我们很重要,对此,国家2017年提出了化学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下列不能说明化学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是 (  )
A. 化学家哈伯用催化法合成氨后,德国就能生产硝酸
B. 科学家们合成碳纳米管,用作分子导线和超小型的电子器件
C. 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D. 诺贝尔用硝化甘油制成了炸药,并用于工业生产
2.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B.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mol-1
D. 0.2 mol水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0.2NA
3.现有盐酸、NaCl溶液、NaOH溶液和新制氯水,可用来区别它们的一种试剂是 (  )
A. AgNO3溶液     
B. 酚酞溶液
C. 紫色石蕊溶液
D. 饱和食盐水
4.不能直接使用观察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
B. 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
C. 氯气有毒
D. 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
5.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氯、溴等统称为卤族元素,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  )
A. 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B.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C. 观察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D. 预测溴的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观察溴的外观性质
6.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各约1 g),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约10 mL水,用力振荡,再分别滴加2~3滴酚酞溶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
B. 两支试管中的溶液都为无色
C. 加入碳酸钠的试管中溶液为红色
D. 加入碳酸氢钠的试管中溶液为浅红色
7.工业上生产漂白粉时应采用 (  )
A. 石灰水与氯气反应
B. 纯净的熟石灰粉末与氯气反应
C. 含适量水分的熟石灰粉末与氯气反应
D. 石灰乳与氯气反应
8.相同状况下,等质量的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体积比为8∶11
B. 密度之比为1∶1
C. 物质的量之比为11∶8
D. 原子个数之比为12∶11
9.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1的NaOH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OH的质量分别是(  )
A. 950 mL,96.0 g
B. 500 mL,80.0 g
C. 1 000 mL,80.0 g
D. 1 000 mL,76.0 g
10.与近代化学科学的诞生无关的是(  )
A. 化学元素的概念
B.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
C.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D. 古代的化学实践活动
11.下列各组物质中含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是(  )
A. 9.6 g O2和5.4 g H2O
B. 0.1 mol H2SO4和3.6 g H2O
C. 0.1 mol MgSO4·7H2O和0.1 mol C12H22O11(蔗糖)
D. 6.02×1023个CO2与0.1 mol KMnO4
12.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钠不仅能跟O2和H2O反应,还能跟多种其他物质反应,其中包括与酒精在常温下的反应。要研究金属钠跟酒精反应的性质以及该反应与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异同点,下列研究方法中不需要的是(  )
A. 实验法
B. 观察法
C. 分类法
D. 比较法
二、实验题(共2小题)
13.如图是有关钠与水反应及产物检验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向管内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使水位达到B端管口,然后迅速塞紧橡胶塞并拔掉大头针,此时Na掉入水中。回答下列问题:
(1)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很多,不同的现象证明不同的性质。
①能证明钠的密度比水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证明钠的熔点低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证明有气体产生的现象是A端液面__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下同),B端液面__________。
14.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某一种胃药片的止酸剂为碳酸钙,为了测定其中止酸剂的质量,特制定了如下操作步骤:
①配制0.2 mol·L-1的HCl溶液和0.2 mol·L-1的NaOH溶液;
②每次取一粒(药片质量均相同)0.2 g的此胃药片,磨碎后放入锥形瓶中再加入20 mL蒸馏水;
③用0.2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剩余的HCl,需用去VxmL恰好反应;
④加入25 mL 0.2 mol·L-1的HCl溶液。
(1)写出全部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的顺序:________。
(2)上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0.2 mol·L-1的HCl溶液和0.2 mol·L-1的NaOH溶液肯定不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
(3)配制上述溶液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分别为________(填字母)。
A.50 mL、50 mL B.100 mL、100 mL
C.100 mL、150 mL D.250 mL、250 mL
(4)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做2次平行实验后,则每粒胃药片中含碳酸钙的质量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5.计算填空:
(1)相同条件下,某容器共收集到1体积CO2、3体积H2,该容器中CO2、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_;若该容器收集的CO2、H2两种气体所含分子数相等,则CO2、H2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__。
(2)44 g M和49 g N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6 g B和一定量的气体F。若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4,则标准状况下F的体积为________。
(3)已知A是一种金属,82 g A(NO3)2中含有6.02×1023个硝酸根离子,则该硝酸盐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
四、填空题(共2小题)
16.20 ℃,将60 g某固体物质(该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g·mol-1)完全溶解于水,配制成200 mL 密度为1.5 g·mL-1的饱和溶液。
(1)20 ℃时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20 ℃时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7.下面是用98%的浓硫酸 (ρ=1.84 g·cm-3)配制500 mL 0.5 mol·L-1稀硫酸的操作,请按要求填空:
(1)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__。
(2)如果实验室有15 mL、20 mL、50 mL量筒,应选用________mL量筒最好。量取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所配溶液浓度将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3)将量取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有约100 mL水的____________里,并不断搅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的上述溶液沿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_中,并用50 mL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要__________中,并摇匀。
(5)加水至距刻度线__________处,改用____________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跟刻度线相平。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提出一种新理论不能说明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合成氨、制炸药、合成碳纳米管都体现出化学的创造性,它们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则体现出化学的实用性。
2.【答案】C
【解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是0.012 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A项未说明12 g碳原子为12C,错误;阿伏加德罗常数近似为6.02×1023mol-1,单位为mol-1,B项错误、C项正确;0.2 mol水所含氢原子的物质的量=0.2 mol×2=0.4 mol,即0.4NA,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盐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NaCl溶液遇紫色石蕊溶液无明显现象,NaOH溶液遇紫色石蕊溶液变蓝,新制氯水遇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4.【答案】C
【解析】氯气呈黄绿色,可直接观察确定,A项不符合题意;氯气有强烈的刺激性,可通过闻的方式确定,B项不符合题意;氯气有毒,不能通过观察法确定,C项符合题意;氯水呈黄绿色,说明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D项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首先要观察溴的外观,再根据溴与氯气的性质之间的相似预测溴的化学性质,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
6.【答案】B
【解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溶于水,其溶液都呈碱性,但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的强。
7.【答案】D
【解析】工业上制漂白粉是利用Cl2与石灰乳反应生成的: 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8.【答案】C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即
mol∶mol=11∶8,A项错误;相同状况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故为32∶44=8∶11,B项错误;物质的量之比等于体积之比,为11∶8,C项正确;原子个数之比为(11×2)∶(8×3)=11∶12,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 配制950 mL溶液需选用1 000 mL的容量瓶,所需称取NaOH固体的质量为1 L×2 mol·L-1×40 g·mol-1=80.0 g。
10.【答案】C
【解析】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波义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C项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A项,9.6 g O2和5.4 g H2O的物质的量都为0.3 mol,n(O)分别为0.6 mol和0.3 mol,错误;B项,0.1 mol H2SO4中,n(O)=0.4 mol,3.6 g H2O中n(O)=×1=0.2 mol,错误;C项,0.1 mol MgSO4·7H2O中,n(O)为1.1 mol,0.1 mol C12H22O11中,n(O)也为1.1 mol,正确;D项,6.02×1023个CO2中,n(O)=×2=2 mol, 0.1 mol KMnO4中n(O)=0.4 mol,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用实验法研究金属钠与酒精反应的性质;用观察法认真观察现象;用比较法研究两个反应的异同点。
13.【答案】(1)2Na+2H2O===2NaOH+H2↑
(2)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钠熔化为光亮的小球 ③溶液呈红色 ④上升 下降
【解析】(1)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2)①钠浮在水面上,证明钠的密度比水小;②钠熔化为光亮的小球,证明钠的熔点低;③反应后溶液呈红色,证明有氢氧化钠生成;④B端压强增大,液面下降,A端液面上升,证明有气体生成。
14.【答案】(1)①②④③或②①④③ (2)AC 烧杯、玻璃棒
(3)B (4)CaCO3+2HCl===CaCl2+H2O+CO2↑,HCl+NaOH===NaCl+H2O
(5)[0.25-] g
【解析】(1)取一定质量的止酸剂(CaCO3),加入过量标准浓度(已事先配制好)盐酸,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完成后,再用同浓度的NaOH溶液(已事先配制好)进行滴定,实验过程中加入的盐酸与NaOH体积的差值即为与CaCO3反应的盐酸的体积,从而确定胃药中CaCO3的含量,所以操作顺序为①②④③或②①④③。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或NaOH溶液所用的仪器为:容量瓶、烧杯、玻璃棒、量筒(或托盘天平)、胶头滴管。
(3)从操作过程上看出,每次实验用的盐酸为25 mL,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需重复操作实验2~3次,故配制溶液为100 mL。
(4)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有:
CaCO3+2HCl===CaCl2+H2O+CO2↑
HCl+NaOH===NaCl+H2O
(5)每片胃药中CaCO3的质量为:
(25-)×10-3L×0.2 mol·L-1×100 g·mol-1=[0.25-] g
15.【答案】(1)1∶3 22∶1 (2)11.2 L (3)164 g·mol-1
mol·L-1=mol·L-1。
17.【答案】(1)13.6 mL (2)15 偏低  (3)烧杯 混合均匀,使热量迅速扩散 (4)冷却至室温 玻璃棒 500 mL容量瓶 注入容量瓶  (5)1~2 cm  胶头滴管
【解析】(1)c(H2SO4)=mol·L-1根据c1V1=c2V2,500 mL×0.5 mol·L-1=V2×18.4 mol·L-1可得需要浓硫酸约13.6 mL。(2)量取浓硫酸13.6 mL,选用15 mL量筒,量筒洗净后直接量取会稀释原浓溶液,溶质减少,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3)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稀释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使热量迅速扩散。(4)为保证溶质全部转移进容量瓶,要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每次洗涤的液体都转入容量瓶。(5)往容量瓶中小心加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