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6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8 18:5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论语》十二章
【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
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后人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
孔子、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
2023/6/8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上天如果没有降生孔子,那么亘古的时间就如同破不开的长夜。孔子没有诞生的话,中国人的文化史将如漫漫长夜一般黑暗
“在中国,从没有一个人像孔子一样能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刻在中国的历史中。”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宋代后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论语》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仁,社会政治范畴是礼
认识方法论的范畴是中庸。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
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 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 《论语》治天下”。
五经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 并称“孔孟”。
主张“有教无 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
四方弟子云集。富有的弟子有 子贡,贫穷的弟子有颜回,武艺高强的弟子有子路。
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 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
关于“杏”有两 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 征着弟子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 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治病, 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 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 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句式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主要观点安贫乐道 说理方法理论论证。
评析与感悟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从而成就自己的高尚主体人格。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bā yì ]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如此良夜何?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音乐呢?”
主要观点 礼乐以仁为基础 说理方法理论论证
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词类活用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了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执着追求道,就是真理。理论论证
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为"道"而生,为"道"而死。
"朝闻道,夕死可矣"强调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句式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主要观点君子重义轻利
说理方法对比论证。
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价值追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没有才能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身的缺点。
主要观点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说理方法对比论证
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第六章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六章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要观点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说理方法。对比论证理论论证。
解释: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能成为君子。
阐明探讨文和质的关系的2句?
点明君子人格的标准的2句?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 弘毅 而 句式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
①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从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两个成语,它们是:
①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任重道远,意思是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②死而后己,意思是只有死了才作罢,表达决心之大。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曾子认为读书人(“士”)应该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什么?(先用原文作答,再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曾子认为读书人(“士”)应该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什么?(先用原文作答,再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重而道远;任务重大,道路遥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到死方休。
中国古代就不乏这样的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依然坚持自己的抱负,念念不忘苍生黎民。当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范仲淹遭到贬谪时,他依然认为一个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危在旦夕的时候,他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赴死。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心胸狭隘,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试想一个懦弱无刚的人怎能为国家,为社会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与此类似的两句话是?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主要观点说理方法。

成语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主要观点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说理方法比喻论证。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只差一筐土而没 有成功,前功尽弃·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说:是自己。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填平一块土地,虽然现在才倒一筐土下 去,但如果我们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最终大功告成,这是谁造成的?孔子回答:还是自己。
所以,进退成败都在自己。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把进退成败的原因推之于外在的因素。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着力于把握自己,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当然不是说不要外部条件和环境,不讲机遇,而是说,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通假字。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以此实现完美人格。
君子之道有哪三个方面?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
一日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条目,细则)”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
可以
行:
特殊句式。

恕: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字
行:实践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一个可以终身去实践的字吗 ”孔子(就回答)说:“大概是‘恕’ 吧!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提出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2句?
孔子如何对恕做进一步的阐释?
君子应有仁德之心,表现在待人接物上,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就是一个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明君。贞观初年,太宗便明确说出自己的君道观念:“朕经常思谋,个人祸患,常非身外之物所致,而是因为人的欲望害了自己。倘若贪于佳肴美味,沉醉歌舞美女,被欲望所带动,国家便会因此废墟,百姓也会大受侵扰。”
贞观二年夏天,太宗住在低矮潮湿的皇宫里,大臣都劝告他改建。太宗摇头说:“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游览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会希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
唐太宗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各级官吏因此上行下效、劝谨奉公,王公贵族乃至大姓富豪也不敢胡作非为、盘剥细民,人人衣着朴素,民风俭朴。如此数年后,人民不再遇到盗贼,牢房常空空荡荡。从长安到镇南,自山东到东海,都不必担心路上饥荒。史书记载,贞观之社会繁荣稳定到这样的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忠”“恕”二字。“忠”则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朋友的矛盾、过失。如何贯彻“忠”“恕”二字,行事之前还需要常常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
观:
群:
怨:
迩 事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兴起,这里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 《诗》 呢? 《诗》 可以用来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用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用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用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 《诗》 的功用,强调《诗》的重要性。
这是对诗歌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诗经》简直就是一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所以,圣人不仅以诗礼传家,要求儿子孔鲤学诗学礼,而且在这里又一次号召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地去学诗。
正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并亲自删削编定,《诗三百》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诗经》,成为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孔子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8《论语》哪两句点明君子人格的标准?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8《论语》哪两句点明君子人格的标准?
,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来概括?
, 。
10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哪三句? , 。
9为了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来概括?
, 。
10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哪三句? ,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1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 , 。
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两句是? ? , 。
12孔子如何对“恕”做进一步的解释。 ? , 。
13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义利观是哪两句? ? , 。
11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 , 。
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两句是? ? , 。
12孔子如何对“恕”做进一步的解释。 ? , 。
13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义利观是哪两句? ? , 。
11--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哪一句? 。
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15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哪两句? ? , 。
14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哪一句? 。
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15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道远的具体原因是哪两句? ? , 。
15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16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2句? ? , 。
17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18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一句是-----。
16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2句? ? , 。
17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18孔子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一句是-----。
16人而不仁,如礼何?
17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克己复礼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