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8 19:2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 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 8 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3《文化交流与传播》 授课题目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现代社会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移,以及移民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后已经学习二战后的政治格局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内容,但学生尚未构建起完全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本课中,教师需涉及相关内容时,须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构建联系。 学习能力:经过一年《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本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础历史通识知识的储备以及一定程度的迁移理解能力。因此本节课的设计要注重引领学生的历史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历史认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分析 宏观看:本节课附属的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作为文化传播流通的重要途径,以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为线索,以文化交融和认同为深层次的主题,将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去认识人如何在世界范围内的变化,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 本节课看:前两节课已经讲述了古代以及近代的世界人口迁移,以区域范围和全球范围的文化碰撞、交融为其主要特征,而作为结尾的第八课则是全球范围,多层次,大规模的迁徙。同时也要关注到文化交融和认同也是在古代近代的层次叠加而来的,并不是在现代移民就出现的。难民是现代移民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与迁入地的居民的身份差异巨大,不利于文化交融和认同。本课内容还以美国和新加坡两个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特征为例,了解不同族群交流、交融方式对文化认同产生不同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选择性必修三》第 8 课教材相关文本和素材的学习,了解现代社会的移民类型,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劳动力力流动,及移民的特殊群体——难民的概况。 2.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现代移民为何流动、难民为何产生,渗透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素养的培养。 3.学习美国和新加坡的移民社会文化特征,通过分析成因,认识移民在融入社会中产生的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互斥现象,树立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现代移民社会的形成及多元文化特征。 难点:各类移民社会有不同的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问题。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教学法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师行为 设计意图
(一)课前导入——移民
1、解读课标、重、难点明确目标 2、设问过渡:现代社会的移民有哪些?看本课导言部分内容。 (先讲移民,再讲难民,因为难民是移民的一个特殊部分) 1. 因为本课内容承接第 6、7 课,所以通过课标
解读,再次明确本单元大概念:人口迁徙是文化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在人口迁徙中不同区域、族群
导入 的文化在交汇、冲突、融合中形成新的认同。学
部分 生再熟悉本课学习的逻辑从人口迁徙——人口结
构变化——产生文化交融、认同。构建学生学习
思路的开始。
2.导入现代社会的移民的学习
(二)现代社会的移民
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概况、特点 1.学生探究 1:结合教材第一段和材料 1、2 阅读,了解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情况?材料 1:教材 p43 第一段及劳动力流动 的地图(《历史地图册 文化交流与传播》 p37)。 材料 2:经济全球化为具有技术专长的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加拿大科研人员到美国;阿根廷心理分析师奔向墨西哥、西班牙或美国等。 ——让·巴蒂斯特·梅耶等著《技术移民与知识的新地缘政治学》 2.教师活动:利用表格梳理小结学生的答案,突出两个重要特点,分别是劳动力流向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 1.学生通过教材阅读,结合书本知识,初步了解课本中关于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概况和劳动力结构变动的概况,结合教材内容解读地图,形象感知二战后不同历史阶段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培养学生知识信息配对和分析的能力,构建迁移的时空观念和框架。 2.小结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劳动力全球流动特点形成的动因 1、特点一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分析: ①解读概念“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 ②结合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的知识,梳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原因。 2、特点二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演变的原因分析 探究 2:结合教材第二段内容,概括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的原因? 展示典型例子1:美国“硅谷”聚集了100 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他们的 1.回忆“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概念,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关键点是经济联系,跨国公司是实现经济联系的关键,为探究二战后经济全球联系加强的原因分析作铺垫。 立足于唯物史观,从生产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现代移民产生的原因,同时也拓展了经济全球化等知识,促进学生对于现实的思考。 2.通过解读教材,了解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演变,培养学生读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用硅谷例子更形象地让学生感知现代移民的劳动力结构变化的表现。
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各 异,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 展示典型例子 2:各国为吸引技术移民措施,美国、加拿大、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
(三)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难民的困境 1.难民的概念 问题:什么是难民? 素材:呈现“难民”概念 2.难民的来源 通过表格材料和文字材料了解二战前和二战后难民的来源。。 素材 1:《历史选择性必修 3 文化交流与传播》p45【历史纵横】 素材 2:2016 年世界难民来源国信息 3.难民的困境 展示相关素材了解现代难民的困境 素材①:2001-2005 世界难民日主题关键词。 素材②:难民联合国难民署《2017 年全球趋势报告》 4.难民的救助 介绍 20 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的救援,包括二战中的中国、二战后国际机构和机制的成立概况。 1.通过概念解读,了解难民这个群体的概念, 宏观感知包括难民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辅助理解难民的困境问题。 2.了解难民来源国和相关产生的相关原因,学生能历史的了解现代移民的动态变化情况,培养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整体感知,难民问题既是历史现象又是当代世界不可忽略的问题。 3.了解难民的困境,理解难民由于与迁入地的居民的身份差异巨大,不利于文化交融和认同。 4.了解难民救助的概况,启发学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在可预见的未来,进一步关注难民问题和国际救助等热点问题。
(四)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以美国、新加坡为例
美国 1、美国现代移民结构的变化 探究:结合材料 4,概括美国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素材:余志森 18 世纪到 20 世纪的美国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 2、美国移民社会的一体多元文化特征问题:美国的人口结构动态发展会对美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什么影响吗? 解读素材:民族“大熔炉”“大拼盘”论。 从三方面总结美国的多元一体文化特征:①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②民族和文化多样性。 ③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通过解读美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数据信息,了解现代美国移民情况,了解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为理解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特征做铺垫。 通过介绍民族“大熔炉”“大拼盘”两种理论,让学生了解美国这一移民国家文化特征。
新加坡 1.新加坡移民人口结构 素材:饼状图直观感知人口结构构成 2.介绍新加坡概况: 从地理、历史、经济、人口结构介绍 3.介绍新加坡多元和谐文化的表现语言、宗教 素材:新加坡多元信仰、建筑 1.2 通过解读新加坡的移民人口结构,了解现代美国移民情况,了解人口结构的动态变化,为了解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特征做铺垫。了解地理和历史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与移民来源相关的因素。 3.了解新加坡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特征。
小结 两个典型的移民社会呈现出各具特点的多元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徙因动因和方式的不同,出现不同的人口结构和不同的文化交融、认同过程。 升华认识:理解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塑造文化认同不是文化融合或趋同,而在于认识差异, “和而不同”
总结
本课总结 梳理本课主干知识: (一)现代移民构成:劳动力市场的全球性流动、难民 (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美国、新加坡升华认识: ①文化交融与文化认同问题的原因和动力:人口迁徙和由此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会带来文化交融与认同。 ②不同类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徙的动因和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人口结构变化和过程。 通过总结本课主干知识,上升到单元大概念认识。
学生评价
1.问题一:课本 p43 思考点 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学生可先梳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情况,再分析人口迁徙的变化思路引领:可从课文内容中归纳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与人口迁徙的相关性。答案提示: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岗位的分布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2)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和社会分层,因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升形成的移民中的“知识精英”,他们作为技术移民在经济移民中处于高端层次,在科技创新和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问题二:课本 p47【问题探究】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本题并非要求学生按课文内容简单回答,而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资料,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思路引领:从表现美国多元文化两重性的具体史实(即“大熔炉”和“大拼盘”两种观点的依据)着眼,进行比较、论证和讨论。 答案提示:“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业发生相应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由此对美国
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构成挑战。
3.问题三:课本 p47【学习拓展】近年来,欧洲发达国家既面临因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又面对日益加剧的来自中东、非洲等地的 “难民潮”。面对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如果你是联合国难民署的官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方案解决这一问题?
解题关键: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短缺和“难民潮”作为一个两难问题作整体性思考。
思路引领:从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出发,分析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及发达国家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依赖程度;从“难民潮”提供的劳动力和造成的社会问题,分析难民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差异,以及难民问题给收留国带来的财政和社会治安的压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如何建立更为积极有效的跨国合作机制?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以形成更为合理的全球难民治理方案?
答案提示:本题是开放型思考题,不设统一答案。建议模拟联合国难民署机构的会议,展开讨论。
问题四:贝蒂妙厨(Betty Crocker)是美国著名的烘焙品牌,1936 年发布的第一各企业标准贝蒂的画像是一位典型的欧洲人形象。但到 1996 年,贝蒂的形象已经变为多血统的美国人,肤色变黑,面部特征是美国多个族裔的混合。从贝蒂形象的变化可判断
A. 美国社会普遍对移民持接受态度 B.白人在美国社会中已经不占多数
C.美国社会已经消除了种族歧视现象 D.企业根据社会变化调整经营策略答案:D
解题关键:理解美国现代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解释:选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 1936 年到 1996 年,美国某一品牌形象从欧洲人的形象转变为多族裔混合的现象,这反映出在现代移民的历史背景下,现代人口、族裔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对商业文化的影响。所以选 D。A 项表述过于绝对化,虽然美国是各移民国家,但是对待移民的态度还是有多种不同声音,故 A 项错误。B 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 项史实错误。
问题五:2019 年美国民间的民调机构皮尤中心调查显示(见图 8-1),1994 至 2016 年美国人对外来移民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调查可以反映出( )
美国社会对移民持积极态度的比例持续上升
美国社会对移民持消极态度比例持续上升
美国社会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移民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答案 D
解题关键:完整解读数据
解释:从数据呈现的内容看,1994 至 2016 美国人对移民的态度有正、反两方面。因此要完整解读信息。因此选 D。A 项和 B 项都只是单方面的呈现,因此不选。C 项无法在数据中反映出。
反思
1、移民及文化内容属于新加入统编版教科书,特别是现代移民内容在高考题中并没有涉 及。 2、“多元文化社会特征”的内容比较抽象,选用的材料也主要是结论性材料,不利历史思维培养。通过具体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更符合素养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