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教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8 19: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是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第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学校教育制度、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四大文化传承载体的发展历程。本课共有四个子目:“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成长”和“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第一子目“学校教育的发展”讲述了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学校教学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二子目“印刷书的诞生”讲述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印刷书诞生的作用。第三子目“图书馆的成长”讲述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图书馆的作用。第四子目“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讲述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突出了博物馆能够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学校教育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2.了解书籍发展的主要表现,理解印刷书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了解图书馆、博物馆成长的历程,理解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难点:理解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第25集《敦煌经变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出敦煌莫高窟承载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的载体有很多,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教育:
(1)形式:官学与私学成为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2)概况:
①官学:汉朝的太学、西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②私学:
春秋时期:私学产生
唐朝:私学进一步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代: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①官学和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古代典籍传承的依托;
③支撑了科举考试。
【合作探究】春秋时期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近代大学教育:
(1)综述: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2)表现
国外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国内大学
A.北京大学
①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②1916年蔡元培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B.清华大学
①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②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78“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概括蔡元培的观点。
(1)北大是一所做高深学问研究的高等学府。
(2)怀揣做官梦想等目的的人,可以去北京其他学校,不必来到大学。
(3)来大学的人必须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为求学而来。学习法律,不能为了做官;学习商业,不能为了发财致富。
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①收回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②1949年底,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③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④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
(4)改革开放后:①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②20世纪90年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③各类教育加速发展。
4.作用:
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发展
(1)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3)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4)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3.影响:印刷书的诞生,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79“思考点”: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
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随着印刷术发明和改进,印刷书出现,推动报纸、杂志的普及,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三、图书馆的成长
1.概况
国外图书馆: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速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②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国内图书馆:
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私家藏书也得到发展。
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③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2.作用
(1)图书馆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
(2)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史料实证】结合材料分析近代中国公共图书馆出现原因?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们,想利用教育文化这个阵地来征服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他们在中国开办教会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树立了模式和榜样。
——摘编自卿玉弢《简析中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中国藏书界出现了一股要求“藏书公开”的新理念。
——摘编自徐凌志《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材料三: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使政府及知识分子更看重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即普及教育,增强国民素质。近代图书馆就是在这种要求全民族普遍教化的文化觉醒中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的。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材料四:无论学者们把近代图书馆的产生划分成几个历史时期,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三次社会变革运动……在这三次变革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图书馆在近代化道路上逐步全面展开。
——摘编自苏健《关于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过程与意义的探讨》
参考答案:①西方教会图书馆的示范;②旧式藏书楼“重藏轻用”的弊端;③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④社会变革的推动。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概况
国外博物馆:
①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的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②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③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国内博物馆: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②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④1912年,教育部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⑤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⑥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⑦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⑧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2.作用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知识拓展】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把握重点难点,对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