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第二课,本课与前一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互为补充,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突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本课共有三个子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第一子目“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讲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历程。第二子目“《世界遗产公约》”讲述了《世界遗产公约》制定的背景、世界遗产的标准和类型。第三子目“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讲述了世界各国著名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措施,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保护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2.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基本内容,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3.了解各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主要表现,理解各国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难点: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金字塔、长城、莫高窟、秦始皇陵和泰山等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历史文化遗产。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背景
(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一直受到威胁。
2.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1)古代世界保护的措施
①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
③中国形成了专门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
(2)现代文化遗产立法保护
①1834年,希腊制定了保护古迹的法律;
②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
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3)近现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
①清政府(开始):1906年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于1930年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82年,通过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第一部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史料实证】
材料一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且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遗产面临哪些威胁?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概括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威胁:战争、自然灾害、经济建设。
保护: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2)价值: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原则:真实性和完整性。
(3)意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 《世界遗产公约》
1.背景:
(1)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2)文化遗产受到威胁。
(3)文物保护及研究的传统——文物收藏、国家立法。
(4)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国际合作。
2.概况
(1)制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2)宗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4)发展
世界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影响
(1)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3)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到1 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
(4)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5)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85“思考点”:为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1.古代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时期:佛罗伦萨成为展示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文化遗产,这里有众多的历史建筑和藏品极为丰富的博物馆,堪称包罗万象的艺术之城。
3.中国遗迹
(1)代表
①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②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
③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2014年共有1 372项。
(2)意义:表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又意味着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任重道远。
【思维拓展】阅读教材P86“学思之窗”:故宫博物院为什么把养心殿的修复定位为“研究性保护项目”?
(1)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的古建筑所包含的历史信息。(2)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保留这里古建筑的原状,有利于对文物的研究。(3)定位于“研究性保护项目”可以使古建筑传统的修缮技艺得以传承。
【合作探究】如何正确看待申遗热
1、申遗热是自然和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是国家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觉醒。
2、“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它不是商品,不是某一地方换取经济利益的专属品,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只有不再将“申遗”看成是搞旅游开发,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3、“申遗”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告一段落,而意味着遗产保护更大责任的开始。
4、世遗设立有“初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文化精神功能是其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附带功能。若违反规定搞过度旅游开发,将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讲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把握重点难点,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进行透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