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学校教育的发展、印刷书的诞生、图书馆的成长、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讲述了历史上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的概况。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等方式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学校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
1.重点: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文教现象
2.难点:认识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北京国子监的琉璃牌坊。大家思考一下,国子监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对!它是古代中国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那么,教育是如何促进文化传承的?文化传承还有哪些其它载体?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学校教育的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希腊的学校教育概况如何?
学习探索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主要形式:官学与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a.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汉朝设立的太学、西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汉朝开始设立地方官学。
b.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春秋时期私学产生。唐朝以后私学得到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制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②作用:保存与传播了古代文化,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为科举考试的推行提供了教育基础。
(2)古希腊学校教育: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欧洲与中国的大学教育概况如何?
学习探索
(1)近代欧洲大学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近代中国大学
①北京大学:戊戌维新运动中创建的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此后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汉代的学校教育
材料 汉武帝元朔五年创建太学。太学的创建,采用了公孙弘制订的具体方案。公孙弘拟议,第一,建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确定博士为朝廷教授弟子以完善政教的责任;第二,规定博士官置弟子50人;第三,博士弟子得以免除徭役和赋税;第四,博士弟子的选送,一是由太常直接选补,二是由地方官选补;第五,太学管理,一年要进行一次考试;第六,考试成绩中上等的太学生可以任官,成绩劣次,无法深造以及不能勤奋学习者,令其退学。太学生的数量,汉昭帝时增加到100人,汉宣帝时增加到200人,汉元帝时增加到1 000人,汉成帝末年,增加到3 000人,王莽时代进一步扩建太学,一次就曾经兴造校舍“万区”。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所设太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特点:太学生的选拔权在官方;太学生的教育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太学生经由考试合格后才可到政府任官;成为太学生后即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影响: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一般子弟入仕的门径得以拓宽;提高了儒学的地位,逐渐走向独尊;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
探究二 近现代中国的留学教育
材料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甲午战争后,留日学生迅速增加,形成了规模空前的留日热潮。民国时期,封建的教育宗旨被否定,留学政策有较多改进,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留学的自由度较大,规模空前,成就显著,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一边倒”政策的影响,出国留学大多局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直到1965年,才批准50名人员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自然科学。改革开放后,留学潮出现了开放和谐的新格局,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即有30万余人出国留学。
思考:根据材料归纳近现代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提示:特点:留学生数量由少到多;留学地区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产生众多杰出人才;受政治因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大。
影响:传播了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政治栋梁和经济建设人才,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中国认识世界的桥梁。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如何?
学习探索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a.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b.提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②影响: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3)改革开放时期
①内容a.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c.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②影响: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学校教育的作用: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刷书的诞生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印刷书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如何?有何作用?
学习探索
1.兴起
(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简策和帛书。
2.发展
(1)造纸术的发明: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的发展: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作用: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图书馆的成长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到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如何?
学习探索
1.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2.西方图书馆
(1)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私人图书馆兴起,图书馆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3)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3.中国图书馆
(1)古代
①官府藏书: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②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
(2)近代: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3)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②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到现代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如何?
学习探索
1.西方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 索托在埃及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设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3)18世纪,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博物馆建立。
2.中国
(1)近代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②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③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
④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1948年部分竣工。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故宫博物院:1925年,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设立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
④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⑤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
3.博物馆的影响
(1)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2)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视频情境
播放视频——中国国家博物馆
合作探究
探究三 全面认识我国文化传承中的各种载体
1.文字。自从秦朝书同文以后,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虽书写方式有变化但是字形基本没改变,使我们看古代典籍毫无障碍,这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2.语言。各朝代语言类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中国普通话的推广使语言交流更加方便,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服饰。服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4.书籍。书籍在传承文化方面,只要文字语言不断,就能发挥功效。
5.建筑。建筑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典型特征。我们从存在的历史古建筑中能够直观地品味那个年代的精神风貌,看到辉煌灿烂的文化。现代博物馆、博物院等同样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6.宗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深远,然而在文化传承方面最根本的还是儒家学说和作为国教的道教。
7.教育。中国文化自古重视教育,尤其是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教育成了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渠道。
8.活动。重大文化活动是凝聚民心,提升国家荣誉感最有效的方式。春节、端午、重阳、元宵、中秋等节日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