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一)(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一)(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4: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诗词曲鉴赏精选题(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你知道这两句妙在哪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 )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 )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5.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6.作者“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是为了______________
7.诗歌最后一句,“爱和悲哀”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想象,诗人的纸船还可能飘到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为什么总是不灰心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纸船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 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对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B.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C.十五夜:元宵节的晚上。
D.栖:鸟停在树上。
11.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3.解释下列词语。
子规_________萧萧___________
14.苏轼是_____朝的诗人。我们学过他写西湖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描写西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他写的诗《题西林壁》有名句______________常用来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15.我们这个学期学了苏轼写的词《浣溪沙》,“浣溪沙”是_____名。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原本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____________”中感受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6.从形式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押韵________,韵脚有________。
17.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将诗歌一二句所描述的画面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曾经学过或者背诵过不少杨万里写的诗吧,试着默写一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9.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教:________ 度:_________
20.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著名边塞诗人____,字_____,被后人誉为“________。”
21.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月夜边塞联想到秦汉时代曾经取得抗击匈奴侵扰的胜利。
B.表现当时领兵主将要发扬李广的精神,表达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战斗决心。
C.不仅反映了远离家乡的士兵为抵御外辱而长期戍边“万里长征”的艰苦生活,而且表达了消除边患,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答题。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①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_______晓枝。
[注]①霁:雨过天晴。
23.下列诗句中,与“一夕轻雷落万丝”所描绘的雨的情态最相近的句是( )
A.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4.为诗句空缺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憩 B.卧
下面是文文在读书会上为来宾们朗诵的一首外国诗,请你帮他按要求完成任务。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美]埃米莉·迪金森
没有任何快艇像一本书
把我们带到遥远的地方
也没有任何jùn① 马
能像一页欢跃的诗篇
最贫穷的人也可如此kuà yuè② 旅行
而不必被迫为通行纳税
这运载③ (A.zài B.zǎi)人类灵魂的马车
是多么节俭朴素
25.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26.为画线句子设计朗读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词阅读。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③为别,孤蓬④万里征⑤。
【注释】
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清澈的水。③一:助词,加强语气。④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⑤征:远行。
27.填空。
这首诗的第一句对仗工整,青山对_________;北郭对_________,写出了诗情画意的环境。
28.诗中“孤蓬”指的是什么?( )
A.独自飞行的鸟 B.一种叫“飞蓬”的植物
C.远行的朋友 D.诗人自己
29.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言志 B.送别 C.咏物 D.边塞
30.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下面哪一种?( )
A.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B.对乡村风光的赞美
C.对出征友人的担心 D.对塞外战争的憎恶
31.“横”和“绕”这两个字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因思念亲人而伤心落泪的情态。 2.示例:这两句直率真切,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字浅意深,以一颗急切的赤子之心表达了诗人出门在外对家园的强烈思念,意境沉郁,含蓄悠远。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感悟能力。“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自然天成,脱口而出,写得十分传神。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4.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分析】3.本题考查诗歌描绘的画面。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如:描写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通过五个地名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tǎng zài 6.叠成纸船,让它载着我的爱和思念飘到母亲身边 7.对母亲对祖国的爱和思念的痛苦 8.被海风吹到另一条船上,那条船载着我叠的纸船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亲身边。 9.因为我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太深了,我对她们日思夜想,我回不到母亲身边,希望纸船飘到母亲的梦里,我们在梦中相见也好。纸船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之情。
【分析】5.本题考查的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倘”为多音字,在“倘若”中读音为tǎng;还可以读作cháng,倘佯。
“载”为多音字,在“载着”中读音为zài;还可以读作zǎi,刊载。
6.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由诗歌内容“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可知,“我”不肯舍弃一张纸,是因为“我”把纸折成了小船,渴望它带着自己的思念,飘到母亲那里。
7.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句末诗人祈求纸船载着自己的爱和悲哀归去,说的是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爱”指的是女儿对母亲的爱;“悲哀”指的是远离母亲和故乡的悲哀。
8.本题考查想象写话能力。
本诗中诗人希望纸船漂流到母亲的心中或母亲的梦中,表达了诗人对母亲与祖国的思念之情。纸船寄托着自己思念祖国、思念母亲的心,发挥想象,将纸船寄托着自己的思念,还可能会飘到哪里去写出来即可。
9.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心写作目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出国留学的途中所写,既是与母亲的分离,又是和祖国的分离,这之间的深情难以割舍,借纸船来传递真情。“我”之所以不灰心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是因为“我”对母亲对祖国的思念太深了,“我”对她们日思夜想,“我”回不到母亲身边,希望纸船飘到母亲的梦里,我们在梦中相见也好。纸船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之情。
10.C 11.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12.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仿佛铺上了一层霜。树上的鸦鹊已进入了梦乡, 秋夜的露水冷冷地飘洒下来, 沾湿了庭中的桂花。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关诗句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A项“中庭”出自本诗的“中庭地白树栖鸦”,诗句翻译为: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中庭:即庭中,庭院中。本项理解正确。
B项“秋思”出自本诗的“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翻译为: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本项理解正确。
C项“十五夜”出自本诗诗名“十五夜望月”,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由此可知本项“元宵节的晚上”理解错误。
D项“栖”字出自本诗的“中庭地白树栖鸦”,诗句翻译为: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栖:鸟停在树上。本项理解正确。
11.本题考查学生古诗理解与名人名句的识记能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通过朗读本诗可知,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12.本题考查学生古诗句的理解与语言的表达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在弄懂古诗文句意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本题按照要求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展现的画面,根据对诗句的识记能力可知诗句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再结合自己的语汇把诗句意思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即可。
13. 杜鹃鸟 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14. 宋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5. 词牌 谁道人生无再少?
【分析】13.该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理解,要学会掌握理解其中的重要的字,就容易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了,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萧萧:拟声词,形容雨声。
14.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文及其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需要对整篇文章大致内容进行回忆,其次思考题目的要求并匹配合适的内容填入即可。
苏轼是宋朝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西湖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是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题西林壁》描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词的体裁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浣溪沙”可知这是一首词,浣溪沙是词牌名。“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当时苏轼正处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16. 七言绝句 i
时、溪、西 17.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18.《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解析】16.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桑茶坑道中》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是一种诗文创作的修饰技巧,即将韵母互相谐音的文字放在诗文固定的地方(一般在句尾),诗文读起来就十分顺口、悦耳,这种现象就叫做押韵。通过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的规律总结,押韵是i,韵脚是“时、溪、西”。
17.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句意: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注意抓住“雨水”“水流”“野花”的特点来丰富画面内容。
18.此题考查诗词歌赋的默写能力。学生在识记过程中要分清作者,杨万里的古诗学过的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宿新市徐公店》《小池》等等。
19. 令,使。 越过 20. 唐 王昌龄 少伯 七绝圣手 2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互文 22.B
【解析】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学生根据记忆写出答案即可。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令,使。
度:越过。
2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能力。本诗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2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故本题答案应为: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2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里用汉代的名将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故B选项“表现当时领兵主将要发扬李广的精神,表达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战斗决心。”说法错误。
23.C 24.B
【解析】23.考查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
“一夕轻雷落万丝”意思是: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A.“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意思是:轰鸣的雷声如从千重山巅跌落下来,倾注的暴雨像从万座高峰倾泻而出。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思是: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意思是: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所以相对C是相近的。
24.考查学生对于诗词的积累与识记。本诗出自于秦观的《春日五首·其一》,原文为: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所以选B。
25.骏 跨越 zài 26.重音:任何、遥远。重点朗读的部分突出了快艇的速度之快和力量之强。
【解析】25.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6.本题考查的是给诗歌划分重音,结合诗句的特点和内容进行理解。划出一句话中的重音部分,要强调出整句话中的重要部分即可。
27. 白水 东城 28.C 29.B 30.A 31.不能。因为“横”“绕”二字写山画水,和“青山”“白水”,“北郭”“东城”相对应,静动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
【解析】27.本题考查对对仗的理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首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整,别开生面;“青”“白”相见,色彩明丽;“横”“绕”二字写山画水,静动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孤蓬万里征。”是说友人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向未知的远方。“孤蓬”指的是远行的朋友。
2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赏析能力。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31.本题考查词序的调换。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调换的。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整,别开生面;“青”“白”相见,色彩明丽;“横”“绕”二字写山画水,静动结合,用词准确而传神,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