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②通过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课标 。明确学习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背景国际国内①二战结束,两极格局形成。
②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保卫威胁的政策。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方针内容及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的地位。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①1953年底,周恩来在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就处理中印关系(西藏问题)首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并作为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意义提出过程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
和社会制度。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地1954年;瑞士的日内瓦。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地位。特点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到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结果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日内瓦会议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是中国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功,是中国争取亚非国家支持、促进与亚非国家往来跨出的第一步。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印尼的万隆特点对中国外交的作用万隆精神议题结果时地四.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亚非会议8刘群原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材料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选集》第1354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三: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 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的声明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9刘群原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材料:
1932年5月5日,国民党南京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7月6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取消国民党河北党部及平津党部,撤出驻河北的中国军队,禁止中国人的反日排日行为,禁止蓝衣社、复兴社、励志社的活动;
1945年8月14日,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承认外蒙古公投独立,苏军可以使用旅顺、大连港口。
1946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可以在中国驻军,美国可以自由在中国买卖武器弹药,美国可以在中国自由经商居住而不受干涉,对中国脆弱的民族工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中国近代国民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0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读 “一边倒 ”政策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1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建交。
2.1949年底同苏联在内的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1949年底,毛泽东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该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一)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1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 内 瓦 会 议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外会议上的周总理1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亚非会议1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席、各位代表:
我的主要发言现在印发给大家了,在听到了许多代表团团长的一些发言之后,我愿补充说几句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17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理解“求同存异”方针1.提出原因:
①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
②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
③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
2.含义:
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务和要求: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
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异: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
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等
3.作用: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18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亚非会议上的周总理19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建国第一年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与主要外交成就简表20刘群原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借题发挥 触类旁通2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AA2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3.【2006上海】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