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七律·长征》说课稿
1.授课内容:《七律·长征》
2.授课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3.授课对象:小学六年级学生
4.授课类型:综合课
5.授课时间:40分钟
6.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堂教学
七律·长征
一、教材分析
(一)《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余里长征。
(二)课文所处地位
教材位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
单元目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文目标:1.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伟人的高昂气质。
2.感受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一)基础知识
背诵并积累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
(二)认知能力
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抓字品读等学习方法。
(三)情感特征
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积淀。
(四)生活经验
本诗反映的历史离学生较远,难以较好地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理解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韵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增强对七律诗这一体裁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补充材料,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感受毛泽东的诗人风格、伟人风采。
(2)感受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伟人豪情与气质,学习坚持理想、不惧困难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英勇豪迈。
(2)想象情境,感受红军战胜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
(3)联系生活学习长征精神,感受作品的激励。
教学难点:
(1)体会革命的艰辛,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2)把握革命精神,感受毛主席和工农红军乐观、豪迈的气概。
(3)结合课文,思考身边的“长征现象”。
(一)课前准备
提前预习课文;收集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二)课堂主体环节
1、走进文本
2、走进情感
3、走进生活
五、教学环节
五、教学环节——走进文本
1.列出毛泽东头像,引出身份,确定朗读感情基调——伟人气魄。
2.解诗题:对比前面学过的诗,了解“七律”特点。
3.自由朗读诗文,做到读通、读顺。
时间分配:8分钟
【通过初读课文,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抓住诗句的“情感”出发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1. 强调生字“逶迤、磅礴、岷山”,结合图片,分析部首,自由想象,初步理解“难”。
2.学生分享课前准备资料,结合图片,熟悉长征遇到的困难。
3.对比其他记录长征的作品,指出“概括”这一写法,找出诗中概括写出的五件事,展示图文资料,感受当时红军战士的艰苦与英勇。
4.确定五件事中“难”的读法,并以这种读法再次齐读全文。
五、教学环节——走进情感
五、教学环节——走进情感
5.找出对困难的总态度“不怕”、“若等闲”及五件难事的五种“不怕”。
6.理解从“不怕”到“更喜”的感情变化,想象“尽开颜”隐含的情景。
7.指导朗读出“不怕”的情感,再次齐读。
时间分配:20分钟
【再读课文,抓住诗句中的重点抒情词、句,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理解文中的“不怕”,体会诗人情感,归纳全诗的主题。】
五、教学环节——走进生活
1.展示毛主席名言,分析为什么会“不怕”,引导出“长征精神”。
2.展示历史上名人名事,说明长征精神无处不在。
3.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身边实例,进一步升华情感。
4.布置作业——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巩固教学成果。
时间分配:12分钟
【联系学生身边切实感受,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运用“长征精神”,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
六、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品质
不怕 远征难
五岭
只等闲 乌蒙
金沙
大渡
更喜 岷山
万水千山
坚持目标
不惧困难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
教师见解
再教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