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00:0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兼爱
第二单元
经 典 晨 读
1
高 考 导 航
2
学 习 目 标
3
课 前 预 习
4
课 堂 互 动
5
随 堂 练 习
6
课后强化作业
7
经 典 晨 读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一联不仅交代了诗人兴发的地点、时间,而且透露了诗人的心绪,定下了全诗的基调。接下来,诗人从各个角度选择最能表现南方晚晴特征的景物,罗织成生动形象的复合画面。他不像李白那样选择高山、大河等壮阔的景物,而是选择不被人注意的却能表现性情的客体。“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幽草”是生长在幽僻处的小草。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他发现了天意和人事的契合点,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容易被人遗忘,然而上天是疼爱它的。“晚晴”,尽管写迟暮,作者却有一种偏爱。着一“重”字,有相当的感情分量。
对“晚晴”尚且如此,何况旭日东升的早晨!这正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热爱生活的心态。这里,我们又自然联想到诗人在《乐游原》中写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这两句虽然赞美夕阳,但却有嗟叹感伤的成分。而“人间”句只是珍重这个“晚晴”,并不理会它的短暂,更多地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把《晚晴》和《乐游原》合看,则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诗人。“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此联承首句,写远眺,写近观。晚晴之后,云收雨住,空气清新,加之夕阳返照,这一切合成了眺望者拓展视野的条件。诗人在高阁之上远望,顿觉天低地阔,心旷神怡,回头察看,楼阁上的小窗透过一缕斜阳,屋室显得更明亮。
试想,诗人的心胸该是何等开阔明朗!“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越鸟”用古诗“越鸟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着“晴”字,“鸟归”暗示着“晚”字,正好收拢到题目上。飞鸟归巢迅捷轻快,既写晴,又写喜晴。诗人在郑亚幕府,有了依托和归宿感,用这种心境观照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
李商隐的诗歌,在情韵方面,达到唐诗的极致。构思新巧,包藏细密,意境朦胧,诗味浓烈。这首诗抓住晚晴时刻的自然景色,表现诗人独特的生活体验;与人生态度的联系,在似与不似之间,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高 考 导 航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悼”有“担心、悲伤、悼念”几种义项,根据语境,应该是“担心”的意思。B.根据语境,解释为“停止”正确。C.“审”有“详细、确实、清楚”几种义项,结合句意推断,这里是“确实”的意思。D.“赍”,联系《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赍(赠送)钱三百万”中的“赍”,推知解释正确。
【答案】 A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墨子对人世间种种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产生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的思考。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课 前 预 习
3.一词多义
课 堂 互 动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第二段具体考察了“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何用生”可以理解为何生、因为什么产生。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呢?是因为人们不相爱产生的吗?由此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意思。墨子先肯定了这些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由人们不相爱产生的,之后这样说:“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由于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以诸侯不忌惮发动他自己的国家来攻打别人的国家,卿大夫不忌惮发动自己的食邑来夺取别人的食邑,人们不忌惮运用自身的力量来贼害别人。“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造成了种种事端:国家与国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互相夺取食邑,人与人互相残害,君对臣不仁爱而臣对君不忠诚,父对子不慈爱而子对父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不协调,天下力量大的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抢夺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瞧不起地位低的,不诚实的欺骗敦厚的。墨子下结论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意思是说,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它们所以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对它。
2.如何改变“天下之害”?
既然知道了对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这些方面产生的根源,并对它持反对的态度,那么就应当考虑改变的措施了:“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既然已经反对它(“不相爱”)了,那么拿什么改变它呢?由此又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层。墨子说:“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简言之即“兼爱”),正好跟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对墨子来说,“交相利”是跟“兼相爱”密切联系的,是“兼相爱”的自然结果。
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奈何”是如何的意思。那么这相反的方法又如何去做呢?“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就是根本: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食邑,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他自己之身。能够做到这一点,人们就可以超脱那种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的自私的爱,就会兼相爱。
只要做到了兼相爱,就可以造成接下来所说的种种社会效果:国家与国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与卿大夫不互相夺取,人与人不互相贼害,君对臣仁爱、臣对君忠诚,父对子慈爱、子对父孝敬,兄弟之间和睦协调,天下力量大的不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不抢夺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负贫穷的,地位高的不轻视地位低的,不诚实的不欺骗敦厚老实的。“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可使毋起”就是可使不发生。这是墨子的又一个重要结论: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不发生的原因,是产生于兼相爱,因此有仁德的人称赞它。墨子本人的立场自然是在有仁德的人这一边。
3.墨子认为怎样才能实现“兼爱”?
(1)正君之行。既然墨子认定君主威力无穷,那么端正君主的行为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知道,那种横征暴敛“为宫室台榭”之居、“为锦绣文彩”之衣、为“刍豢”“鱼鳖”之食,蓄妻妾以供淫乐,死后还要“厚葬久葬”的“天下为政者”是断然不会“兼爱”的,于是相应地提出了“节用”“非乐”“节葬”的主张,试图使君主的恶迹有所收敛。
(2)佐君以贤。墨子认为,要想“国家之富,人民之众,行政之治”,任用更多的贤能之士是国君的首要任务。并且提出了“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的用人主张。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贤能之士呢?墨子说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人。这实际上指的是行“兼爱”之道的人。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相爱”吗?有财“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利”吗?
(3)师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称颂大禹、成汤、文王、武王这些“三代圣王”。其目的就是借“圣王”之口推行“兼爱”之道,让君主们有师可学。他是这样称颂大禹的:“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如此。故使学者以裘褐为衣,以跂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又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这里的大禹显然是一个既具有“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雄心壮志,又具有实干吃苦精神的人物。因此可以说,大禹是“兼爱”思想的具体化、人格化。的确,如果君主们都学着大禹的样子,实行“兼爱”自然是大有希望的。
(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无上,有的人就因此说“天志”和“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个脊梁”,并由此得出墨子是复古派的结论。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墨子承认“天”,颂扬“天”,不过是一种借助“天”来拘束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手段。他在《天志上》中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又接着说,“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这其中的“天”,实际上是墨子的传声筒,“兼爱”思想的代言人。
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这句的意思是说,具有仁德的人处理政事,一定是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对天下有害的事情。说明为政应遵循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原则。
5.文章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这些事例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是文章讲道理之后通过事例的进一步论证,是为了把观点论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时也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6.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他认为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7.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很迂阔难行吗?对你有什么启发?
可以见仁见智。要做到兼相爱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可行的,并不迂阔;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则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实践这样一种学说,有助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像墨子说的,通过奉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以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目标,依然令人向往。
兼相爱学说给人的最基本的启发是,人应该从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狭中超脱出来,由此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温馨的群体以及令人备感舒适的人际关系。
8.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墨子主张“兼相爱”,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种主张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比如父亲的爱跟对其他人的爱不同),因此《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意味着在爱他人中,以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爱。所以孟子批评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
9.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见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一节)o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便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自爱自利的褊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褊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随 堂 练 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
B.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D.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答案】 D(A驯—训,B碎—萃,C辩—辨。)
5.与“此何难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不吾知也!
C.出以践于朝。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答案】 A(都是宾语前置)
7.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9~10题。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墨子·兼爱中》)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梁惠王上》)
9.社会动荡、国家败亡的原因,墨子认为是________,孟子认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相爱  先利后义(有利无仁义)
10.结合现实生活,简要谈谈上述两种思想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强调“兼爱”,孟子强调“仁义”,其核心都是爱人。现代社会,自私偏狭冷漠的现象不少,如果我们人人追求仁义,互爱互利,那么人际关系、社会可以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