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复活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 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提示
列夫.托尔斯泰好几部作品的主人公都以“聂赫留朵夫”命名。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有评论说,他们其实都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分自我的化身,而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作家精神上艰难探索的艺术记录。
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阅读时,要透过场画、情节,探究小说的思想主旨。在节选的这一部分里,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这是他“复活”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这个正处于心灵转变的关键时刻、内心激烈震荡的人物。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刚开始交谈时他在“你”“您”之间的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他流露出的窘态,通过这些细节把握这个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在他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见面后,接下来的故事会是怎样的?有人认为,在作者笔下,玛丝洛娃这个人物比聂赫留朵夫更有光彩。不妨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对故事和人物作更多的了解。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探寻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故事梗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 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小说介绍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杰作,是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情节简介
玛丝洛娃 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被聂赫留朵夫的姑母所收养。
聂赫留朵夫 在读大学时的一年暑期到姑母家去度假,爱上玛丝洛娃。几年以后,聂赫留朵夫再次来到姑母家,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诱奸了玛丝洛娃。
后来玛丝洛娃被发觉怀孕了,被赶出家门,孩子不久死去。玛丝洛娃走投无路,沦为妓女,后卷入一桩命案,被错判为谋杀罪。
成了法庭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开始忏悔,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未果,随之到西伯利亚。
字 音
嫣然一笑(yān) 斜睨( nì )
褴褛(lán lǘ) 害臊(sào)
擤鼻涕( xǐng ) 鬈发(quán)
瞟一眼(piǎo) 鄙夷不屑(xiè)
理清选文脉络
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三部分: 探监——相认——赎罪
一、(1——15),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
二、(16——70),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
三、(71——78),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
人物形象
(1)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2)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本文的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交流探究
1.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 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 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拋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底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
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2. 从《复活(节选)》一文看,你认为聂赫留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蓬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他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3.“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观点一: 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如果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
观点二: 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
3.简要赏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①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到监狱去看她。作者通过他的神态动作来表现他的心理,如他“激动的神气”“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窘态毕露”等表现了他的羞愧和自责;此外更多的是直接写他的心理,“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写出了他的自我反思;他心里的两种不同想法在不断地斗争,其实就是表现了他的犹豫不决。这些不同形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将他的心理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②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凸显深刻内涵。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媚笑”,对于聂赫留朵夫和一般的读者,这种媚笑似乎总是“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的。这“媚笑”是玛丝洛娃沦为妓女之后的习惯性神态的表现,这样的表情在生活里对于已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有某种适应需要的特殊作用。对于早已丧失女性尊严的玛丝洛娃,她的这种媚笑,出于她做妓女时所怀着的功利目的——获得好处,而养成的定型化的表情,这是玛丝洛娃尚未达到人性复活阶段的习惯性的媚笑。正因为她人性尚未复活,所以她才会这样对着聂赫留朵夫媚笑,才会想到自己那不幸的经历,从而才会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利用他才对。此外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媚笑所引起的不愉快感,也包含着聂赫留朵夫自己对造成这种恶果的责任和谴责。另外,玛丝洛娃的媚笑能刺激读者联想到她的不幸经历,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对于她的媚笑只点出叙事的要处,使叙事过程中充溢着大量“空白”,为读者创造了想象的空间。
名家点评
柴科夫斯基——“在我的一生中,我作为作者的自尊心,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在古往今来的一切作家、艺术家中最伟大的就是托尔斯泰。只要有他一个,就足以使俄国人在别人数说欧洲给人类做出的一切贡献时不至低下头来。”
屠格涅夫写信给列夫——“您要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不仅是为了生就是好事,而是为了完成您所担负的,而且除了您之外,我们别人不能担负的那种事业。我对自己有幸成为您同时代人深感欣慰。”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 杜伽尔——“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
思考题
1、怎样看待托尔斯泰充满罪感的生活
2、怎样评价安娜的“婚外恋”
3、什么是托尔斯泰在艺术描写上的“心灵辩证法”
4、怎样理解“托尔斯泰主义”?他对你的生活又怎
样的启示?
5、《复活》这部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6、你最喜欢托尔斯泰的哪部作品,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