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2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09 07:4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附件 1-1
课堂教学设计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班级
课题 《原电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原电池”是高一化学必修第二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的内容,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必修第二册只要求学生知道简单的单液原电池及工作原理。从教材体系来看,它是学生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知识的应用与发展,又是学生后续学习选修“电化学基础”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从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知识,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守恒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及其产品,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但实验设计能力及抽象概念构建能力相对较薄弱。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电池反应方程式和电极反应式。 3.通过解决让音乐响起来的问题,激发学习化学兴趣,增强学对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体验科学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和总结,可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原电池内电路和外电路形成闭合回路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结构化水平(视觉水平、内涵水平)。 2.通过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点评,可诊断并形成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方案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原理之间的联系,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装置的设计。
课前准备
原电池的实验试剂、仪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师:我这里有一张没有电池得音乐贺卡,如何使音乐响起来? 生:安装电池。 展示视频:利用原电池装置让音乐响起来。 师:这里老师用到了一个装置“原电池”,那么什么是原电池?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用“原电池”让音乐贺卡响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环节一: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学生活动1】锌铜原电池实验(课本P36实验6-3) 药品仪器:锌片、铜片、稀硫酸、原电池实验器、导线、电流表、砂纸等 实验步骤:用导线连接好电流表与接线柱,将砂纸打磨过的锌片和铜片接入电极卡,再插入盛有稀硫酸的容器,观察实验现象。 师:请大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蕴含的原理。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实验,做好记录,思考问题。 师:实验过程中大家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电流表指针偏转,铜片上有无色气泡生成。 补充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减轻,铜片无明显变化。 【学生活动2】思考与交流 1.电流如何产生?(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锌片和铜片上发生的反应) 已知:溶液的电阻远远大于导线的电阻。 追问:锌片失去的电子是移动到溶液中还是沿着导线来到铜片上? 学生回答:沿着导线来到铜片上。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验中能量的转化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本质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师板书:原电池 1.定义: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总反应:Zn+2H+== Zn2++H2↑ 负极:Zn-2e- = Zn2+ 正极:2H++2e- = H2 ↑ 【学生活动3】从微观角度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师:播放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动画,学生自主分析外电路电子流向,内电路阴阳离子的流向。 生:外电路: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由于溶液的电阻远远大于导线的电阻,电子不下水进入内电路;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流向正极,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流向负极。带电粒子定向移动,形成闭合回路,实现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交流的一系列问题设置,循循善诱,使学生的思维认知不断深入;运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环节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学生活动1】画出锌铜原电池。并说出原电池的主要构成部分。 生:正、负极和电解质溶液。 师:有了这些组成部分,是不是都会产生电流? 【学生活动2】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请大家以Cu-Zn原电池为对比,结合学案和所给的实验仪器与药品,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A组:金属锌片(2片)、铁片、铜片、石墨棒、稀硫酸、电流表、原电池实验器2个、导线若干等。B组:金属锌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酒精、电流表、原电池实验器4个、导线若干等。) 学生分组进行组探究实验,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电流表偏转情况。 师:请A、B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构建模型】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书:原电池的形成条件:①金属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②需要电解质溶液。③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④形成闭合回路。 【评价任务】 1.利用Cu+2Fe3+=Cu2++2Fe2+设计一个原电池装置。试回答: 该装置中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该装置中的正极材料是_________,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方案设计—探究验证—现象推理—结论得出—模型建立的科学探究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落实“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课后思考】 【学生活动】寻找身边的化学电源。查阅资料,了解其工作原理。 展示:比亚迪电动车、伦敦比亚迪双层电动巴士、氢燃料电池电车、纽扣电池、干电池等图片。 【问题】废旧电池能否随意丢弃? 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电源为高品质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强化对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为下一节化学电源的学习做准备 ;通过对“废旧电池能否随意丢弃”问题的讨论,提升环保意识,充分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意识”素养。 环节三:简易电池的设计与制作 【问题】在家里如何制作电池? 【学生活动】参考下图所示水果电池,自选水果,制作水果电池。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制作简易电池,提升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实“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板书设计
原电池 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 负极(Zn)Zn -2e- = Zn2+ (氧化反应) 正极(Cu)2H+ +2e- = H2↑(还原反应)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金属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需要电解质溶液; 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形成闭合回路。
课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亮点: ①运用问题情境层层驱动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形成条件进行深入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②设置相应的评价任务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③结合化学学科特点,融合多媒体互动技术,直观呈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成果。 ④巧妙设置课后活动,为后续学习化学电源做铺垫。 (二)教学反思: ①题目设置要有梯度; ②环节三由于课上时间限制,布置为课后实践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