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基础知识精选题(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基础知识精选题(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9 12: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基础知识精选题(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注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翡(fěi)翠 炽(chì)热 追根求原 司空见惯
B.獠(liáo)牙 正(zhēnɡ)月 无独有偶 声泪俱下
C.野蛮(mán) 追悼(dào) 兴喜若狂 不可思义
D.侦(zhēn)探 咔嚓(cā) 死得其所 不已为然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镇上的人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B.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C.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D.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单调些。
3.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倾袭 凄凉 无暇顾及 焉知非幅 B.严竣 唯恐 随心所欲 心平气和
C.避免 寂寞 见微知箸 一拥而入 D.截然 搅和 翻箱倒柜 司空见惯
4.下列ABB式词语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
A.甜津津 酸溜溜 辣乎乎
B.红彤彤 黑乎乎 紫盈盈
C.凉丝丝 热腾腾 懒洋洋
5.下面句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高山,读出它 ;读流水,读出它 ;读明月,读出它 ;读清风,读出它 。
①清幽皎洁的恬淡 ②轻柔宜人的温情 ③壁立千仞的坚劲 ④奔流不息的执着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6.下列关于名著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滨逊漂流记》被誉为英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它的作者是丹尼尔·笛福。
B.《骑鹅旅行记》讲述了小男孩尼尔斯在旅行中逐渐改正缺点,变成了一个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C.《爱丽丝漫游奇境》描绘了小女孩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展开了一段如梦如幻的旅程。
D.《汤姆·索亚历险记》塑造了一个调皮又有正义感的小男孩形象,包含着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社会的赞美。
7.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8.下面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你可以说:“我在家中恭候你的到来。”
B.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不当之处,请您不吝赐教。
C.同学莉莉来我家做客,妈妈问她:“你今年贵庚?”
D.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9.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规律,下列字的意思与玉石有关的是( )
A.瑖 B.锻 C.塅 D.缎
10.怎样写作品的梗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读懂书籍内容,把握脉络。 B.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C.语言要简洁,过渡自然。 D.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故事情节。
11.和“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在这些粗壮的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
B.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C.天一擦黑儿,鞭炮就迫不及待地挤上来凑热闹。
D.春风清唱着悦耳的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12.下列古代名句中所蕴含的道理与语段内容最相符的一项是( )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A.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3.“及”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等到;②赶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顾及:⑤姓 下列词语中“及”的正确解释依次是( )
望尘莫及 迫不及待 我不及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②③①④
14.流落荒岛→建房定居→ →救“星期五”→获救回国,横线上最合适的应该是哪一项?( )
A.搬运食物 B.森林打猎 C.海边捕鱼 D.养羊种麦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能决也”说明孔子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B.《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散文 。
C.《北京的春节》一文,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时的习俗。
D.《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1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C.“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D.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
17.下面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
A.思援/弓缴/而射之。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思/援弓缴/而射之。 D.思援/弓缴而/射之。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终日不能章,泣涕零如雨。(花纹)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雪落在地上的样子)
C.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
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同“智”,智慧)
19.诵读《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读法不妥的选项是( )
A.激昂 B.深情 C.舒缓
20.“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感情朗读诗句,重音轻读的一个是( )
A.劝 B.更 C.无
21.下列关于小说的内容,表述不妥的一项是( )
A.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B.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基本脱离生活。
C.《桥》《穷人》和《在柏林》三篇小说,故事结局都出乎意料,结尾升华主题。
22.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小梁,你不要太脆弱!”(《金色的鱼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意思是讲鱼汤少,味道差,难以下明。
B.这段文字是老班长神态和语言描写
C.这段文字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3.选出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腊八粥》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匆匆》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B.《穷人》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还有《复活》《三作家》《战争与和平》。
C.《伯牙古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从文中可以得出一个成语“高山流水”,以此比喻知音难觅。
D.《采薇》选自《诗经·国风》,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24.“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语音的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转折 D.意思递进
25.为了证明“真理诞生在一万个问号以后”这个观点,课文列举了几个事例,下面没有出现的例子是( )
A.花圃里的花儿开放 B.石蕊试纸的制成
C.蚯蚓的分布 D.睡觉时眼睛转动
二、填空题
26.看拼音,写词语。
六年的小学生活匆匆而过。曾经我以为这是一段màn cháng( )的时光,我可以天真烂漫地在shū jí( )的海洋里畅游,可如今我必须和这段时光告别,树立新的奋斗mù biāo( )。时代的潮流奔腾向前,既有tiǎo zhàn( ),也有机遇,我将继续pīn bó( ),肩负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的zé rèn( )。
2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结彩 万不( )( ) 截然( )( )
( )( )思议 翻箱( )( ) ( )( )见惯
( )( )知著 锲而( )( ) ( )( )四海
28.回顾课文,并填空.
(1)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____________呢?
(2)《北京的春节》作者是________,全文是以_______顺序来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3)《表里的生物》一文,启示我们___________可以引领一个人学会思考、学会探索。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_______;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_____。
29.古诗文填空。
(1)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 (杜甫《春夜喜雨》)
(2)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3)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翊《寒食》)
(4)_______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5)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泊船瓜洲》)
(6)在诗人的笔下,友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的牵挂。
30.欣赏图片,填一填。
你了解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吗?下面的图片都出自名著中的故事。请把故事对应的图片写在横线上,并写出对应名著的名称。
A. B. C. D.
_______图《景阳冈》,出自四大名著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图《草船借箭》,出自四大名著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图《黛玉葬花》,出自四大名著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图《猴王出世》,出自四大名著之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和字形。
A项追根求原——追根求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C项不可思义——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兴喜若狂——欣喜若狂,高兴得像发了狂一样。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D项咔嚓(cā) 应为咔嚓(chā), 不已为然——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2.B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判断。
A由“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可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B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是一个环境描写。
C“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可知是夸张。
D“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单调些。”采用了对比。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中易错字字形的掌握,要求我们注意识记与积累。
A.倾袭——侵袭 焉知非幅——焉知非福
B.严竣——严峻
C.见微知箸——见微知著
D.书写均正确
4.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ABB式词语归类的掌握。
A.正确。“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这是关于味道的ABB式词语。
B.正确。“红彤彤、黑乎乎、紫盈盈”这是关于颜色的ABB式词语。
C.不正确。“凉丝丝、热腾腾”这是关于温度的ABB式词语。“懒洋洋”这是关于状态的ABB式词语。
5.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充句子能力。解答时,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判断。也要根据日常口语习惯选择搭配。
结合选项“壁立千仞”这是形容高山的,“月光”我们可与选项“清幽皎洁”相搭配,“奔流不息”常形容小溪、河流。
6.D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鲁滨逊在一次航海时,因船难而漂流到一个海岛上,而后在海岛上生活。在第二十四年救下野人星期五,并帮助被水手抛弃的船长夺回船只,时隔三十五年重新回到英国的故事。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讲一个不爱学习、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孩子尼尔斯,因为一次捉弄小妖精,而被小妖精用魔法变成了一个小人。他骑在他家的大白鹅背上,跟着一群大雁出发作长途旅行。通过这次奇异的旅行,尼尔斯增长了很多见识,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碰到过好几个凶恶阴险的敌人。他在种种困难和危险中受到了锻炼,最后尼尔斯回到了家中,恢复原形,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主要讲述了一个非常爱幻想的英国女孩儿爱丽丝,为了追逐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兔子而不慎掉入了兔子洞。这个兔子洞当中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国度,爱丽丝在这个国度里面经历了一系列的奇幻冒险故事。
《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故题干说法错误。
7.B
【详解】本题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
分析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写的是四月;
②“寒食东风御柳斜”写的是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写的是九月九日;
④“家家乞巧望秋月”写的是七月初七乞巧节。
8.C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包括,语言表达适合形式的特点和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再就是要有分寸感,会用谦敬词。
A.“恭候”一词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表达恰当;
B.“赐教”为敬辞,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使用正确;
C.“贵庚”为敬辞,问对方今年的年龄是多少,多用于问长辈人的年龄和书面语。此处用于询问晚辈的年龄不合适,可以改为“你今年芳龄几何”。
D.“物美价廉”指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使用正确。
9.A
【详解】本题考查了偏旁部首。
偏旁部首是指合体字左右方的名称。本题是根据题干提供的字,结合字的偏旁进行回答,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王字旁和玉石有关,故与“玉石”有关的字为“瑖”。
10.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成本题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实践的目的,然后组织材料或作出计划。
结合课内学习及写作实践分析作答。写作品梗概时,要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要对作品内容进行筛选概括,保留“主干”,去除“枝叶”;要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合并成段。但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改编故事情节。
11.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例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粥拟人化。
A 比喻。
B 拟人,把花生拟人化。
C 拟人,把鞭炮拟人化。
D 拟人,把春风拟人化。
故选A。
12.C
【详解】本题考查谚语俗语和诗词名句理解。
A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意思: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B项: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C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D项:中唐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3.A
【详解】考查多义字。
望尘莫及:远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及:赶上。
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及:等到。
我不及他:我比不上他。及:比得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及:顾及,推及。
14.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
书中按“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讲述了鲁滨逊的故事。
15.B
【详解】本题考查对于课文内容和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其中B项,《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故本题选B。
16.C
【详解】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A、B、D正确。
C有误,“名叫金百合的牛说”在引语中间,后面加逗号。
故本题选C。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
完成本题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朗读,然后结合句子的结构、用词及所表达的感情进行断句。
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出自课文《学弈》,意思是: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鸿鹄(天鹅)。“援弓缴”是一个短语中间不停顿,正确断句为:思/援弓缴/而射之。
故选:C。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章:指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B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C出自先秦孟子的《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通国:全国。
D出自先秦列子的《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故正确答案为B。
19.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北宋词人王观创作的词。题目一作《别意》。这是一首送别词,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表达了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因此选A。
20.C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朗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诵读这首诗时,句中的重音“无”字,采用轻读的方式去读,更能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无”是真情的吐露,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重音轻读。
21.B
【详解】本题考查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的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体裁讲究纯粹。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B选项有误,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大多源于生活,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
2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结合“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他说”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所以B正确。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金色的鱼钩》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所以C正确。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A错误。
2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对作者、作品、出处等内容做到了如指掌。
A.有误。《腊八粥》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
B.有误。《三作家》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
C.正确。
D.有误。《采薇》选自选自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 小雅》,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24.B
【详解】本题考查了破折号。
破折号是小学语文中常见和常用的标点,它用途广泛,首先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和声音延长等。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提出问题,答案是“有人偷了他们吧”,故为解释说明。
25.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通过石蕊试纸的制成、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故没有出现的例子是A。
26. 漫长 书籍 目标 挑战 拼搏 责任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漫、籍、搏、责”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7. 悬 灯 得 已 不 同 不 可 倒 柜 司 空 见 微 不 舍 五 湖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张灯结彩:意思是形容节日或有喜庆的事的繁华景象。
万不得已:意思是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出自《喻世明言》。
截然相反:截然:界限分明。 相反:完全相反的意思。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
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是佛教用语。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翻检。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
司空见惯: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
锲而不舍:意思是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五湖四海:意思是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28. 一去不复返 老舍 时间 好奇心 比泰山还重 比鸿毛还轻
【详解】(1)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识记。
出自朱自清的《匆匆》,原文选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2)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出自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出自《表里的生物》,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那个能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4)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识记。
出自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原文选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9. 润物细无声 门前流水尚能西 春城无处不飞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诗歌内容即可。
(1)本句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内容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本句诗出自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诗内容是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本句诗出自韩翊《寒食》,全诗内容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本句诗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全诗内容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本句诗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全诗内容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本句诗出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内容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0. C 《水浒传》 D 《三国演义》 A 《红楼梦》 B 《西游记》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A图中的人是林黛玉,出自《红楼梦》。一日,黛玉误会宝玉闭门不见,顿勾起伤春之愁思,一面在园中埋葬花落瓣,一面感欢“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B图中的“齐天大圣”和“孙悟空”可知这是《猴王出世》,出自西游记。主要讲述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如人一般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C图中是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情节,出自《水浒传》武松在冈上遇到一条吊睛白额大虫。武松奋起平生之力以双拳将虎打死,为当地老百姓除去一大害。后被世人传为佳话。
D图中有一条草船,上面有很多箭,这是《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