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二)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D D A B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D C D D A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A D D
1.【答案】A【解析】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魏国、齐国、赵国和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个逐渐衰落。后经过齐魏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赵的长平之战后,魏、赵、齐实力被削弱,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故选A。
2.【答案】D【解析】根据“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可知粮食非常充裕。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D正确;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题干未体现,排除A;汉初奢靡之风盛行,与史实不符,排除B;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故选D。
3.【答案】A【解析】汉朝张骞同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分析题干,青海都兰出土的文物“体现出青藏高原、中原地区和中亚、波斯等区域的多重风格”,这是多种文明交汇的体现,说明青海都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一个节点,A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设立的机构,而题干中出土文物是唐朝中期的,B错误;青海都兰并不在海上丝绸之路上,C错误;D本身说法错误。故选A。
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吴联军打败曹操军队,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C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项羽和秦军的战役,排除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的交战,处于两晋时期,排除D。故选C。
5.【答案】D【解析】根据“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武力占据北方后要立国中原”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所管辖下的汉人继续实行中原的法律,反映了他们学习汉族文化,推行汉化政策;“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制作毛毡、奶酪、酥油的技术,逐渐为汉人所接受”反映了少数民族技艺逐渐融入到汉族人民生活中。因此题干说明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双向性,D正确,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A;商业贸易的繁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故选D。
6.【答案】D【解析】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正确;“世乱各东西”与“先南后北统一”不符,排除A;题干主要涉及唐朝社会的衰落,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宋代,排除B;题干强调社会从繁荣到衰落的景象,并未提及其君主统治的开明或专制,排除C。故选D。
7.【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宋朝“粮食亩产量”是唐代的两倍多,这说明宋代社会生产力与唐朝相比大有提高,“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一个结果。故选A。
8.【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药学著作,B正确;《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著作,《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著作,《农政全书》是徐光启的著作,ACD不正确,排除。故选B。
9.【答案】D【解析】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西藏首领为达赖、班禅;清朝政府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决定转世灵童;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由此判断,这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故选D。
10.【答案】B【解析】根据“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诗描写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攻克永安后,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称天京,作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形成了太平天国、清朝对峙的局面,B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武昌起义是在武汉而不是在南京,排除ACD。故选B。
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世界进入近代社会,成为历史进步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所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故选D。
12.【答案】C【解析】根据“五四运动”“向前”“向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C正确;A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B说法片面,故排除;D与“向后”的分析不吻合,排除。故选C。
13.【答案】C【解析】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C正确;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题干中“反对华北自治”无关,排除A;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与题干中“反对华北自治”无直接关系,排除B;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题干反映的是华北五省自治,排除D。故选C。
14.【答案】D【解析】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续作战,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孤城,被动防御;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结合地图关键信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可知与三大战役有关。故选D。
15.【答案】C【解析】题干反映的是1912年—1920年大生纱厂利润大幅增长,经营良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西方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C正确;实业救国思潮、张謇的个人因素以及中国民国的鼓励措施也是此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故选C。
16.【答案】D【解析】根据“1956年”“《我的幸福年代》”可知,“幸福年代”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正确。改革开放发生在1978年,A排除。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BC排除。故选 D。
17.【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均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在制度方面的创新与实践,D正确;ABC均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8.【答案】A【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故选A。
19.【答案】D【解析】公共墓地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竖立墓碑表明雅典城邦尊重牺牲的战士,刻名字但并不写明家世说明雅典城邦在强调公民的平等,对待所有为国牺牲的战士都一视同仁,D正确;题干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纪念为国牺牲的战士,没有体现出维护公民名誉的内容,排除A;立墓碑是在表达生者的敬意,但题干更想表达的是刻名字但并不写明家世这种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排除B;不写明牺牲战士的家世并不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财产,而是雅典城邦不以财产区别对待公民的体现,排除C。故选D。
20.【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B正确;《汉谟拉比法典》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排除A;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向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排除C;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权力高于国王,这是对历史史实的表述,而非历史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排除D。故选B。
2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注重发现人,所以在服装设计时,男性服装着重突出男性的威武、雄伟,女性服装着重体现女性的曲线美,A正确;文艺复兴是反对宗教对人的束缚的,排除B;题干只说明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服装设计的特点,没有表现出东方着装的影响,排除C;题干中的男装与女装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提倡的人文主义注重展现男性与女性不同的美,而不是单纯因为性别差异而不同,排除D。故选A。
22.【答案】A【解析】根据“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可知,民主共和政体的主要特征是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即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确立民主共和政体可以解决关于国家权力来源问题,A正确;联邦制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三权分立解决的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排除C;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解决题干“中心问题”的前提,排除D。故选A。
23.【答案】A【解析】据图中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数据对比可知,日本在1874至1890年的时段内,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段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其中日本在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并向西方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即对应了题干中的数据,A正确;垄断组织是指为获取高额利润,由多家大企业通过协议、控股、持股等形式建立的组织,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但题干未涉及垄断组织发展状况,排除B;据图中数据分析可知,英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相对缓慢,排除C;美国于19世纪末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但题干中未涉及与之对应材料来证明,排除D。故选A。
24.【答案】D【解析】“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指的是非洲国家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D正确;埃及独立于1922年,此时还有多个非洲国家仍处在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排除A;197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但仍没有完成题干所述“从狂风暴雨中走出”,排除B;印度属于亚洲国家,排除C。故选D。
25.【答案】D【解析】据“1960年以来,日本立法和内阁会议提出了……的决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特别措施。日本产业结构调查会从1963年起开始制定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可知,日本提出重化工业的决议,颁布实施了各种措施,制定产业结构长期构想,说明了日本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D正确;题干主要涉及日本恢复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是否军事化无关,排除A;“保护和扶植轿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机器等有代表性的重化工业”与“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不符,排除B;题干主要涉及日本本国的发展思想,未提及美国经济援助,排除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材料:①商鞅铜方量。(1分)理由:①商鞅铜方量是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可信度高。②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任意一点即可,2分)
(2)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2分)相同点:①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③都触犯了贵族、地主的利益;④变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⑤都是地主阶级改革;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任意三点即可,6分)
(3)①只有改革创新,社会才能不断前进;②改革要结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③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后盾支持;④改革要全面、彻底,全方位进行。(言之有理即可,3分)
【解析】(1)据材料一,①商鞅铜方量是出土文献,是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②《史记题评·商君列传》是传世文献;③郭沫若论商鞅评议是现代人的评述。综合可知,出土文献是实物史料,可信度最高,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2)方法:据材料二“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可知,其主要是比较研究法。相同点:据材料三“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可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均是富国强兵,且有国家首脑的支持,都收到了变法的效益,同时其也因触碰旧贵族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3)据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措施和影响等可知,两场变法都有国家首脑的支持,都使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启示我们只有改革创新,社会才能不断前进,改革要结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且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但是最终变法的失败启示我们改革要全面、彻底,全方位进行。
27.【答案】(1)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持续发展。(2分)共同特点: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抗斗争具有自发性、持续性、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经历了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2分)
(2)开展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2分)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分)
(3)表现: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国民党形成了正面战场,组织起大规模会战。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3分)认识:各界爱国群众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积极支持抗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民族独立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前提。(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本原因,紧扣设问中“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林则徐禁烟后,英国政府公然支持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得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抵抗英国侵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持续发展。第二小问特点,紧扣设问中“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呈现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分析历次抗争,得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抗斗争具有自发性、持续性、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经历了由自发性到自觉性的转变。
(2)第一小问原因,紧扣材料二“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并结合所学知识,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正是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得出开展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第二小问成果,北伐军先后消灭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得出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3)第一小问表现,1935年,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1937年,国民党中央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得出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得出国民党形成了正面战场,组织起大规模会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得出共产党深入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第二小问认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得出爱国群众以各自不同的形式积极支持抗战;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民族独立是民族振兴发展的前提。
28.【答案】(1)影响:英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任意两点即可,4分)史实: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强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印度手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2)参考论点: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快速发展;工业革命加剧人类社会不平等;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保护;执政者要关注民生;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8分)
【解析】(1)影响:据材料一“工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国。……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可知,工业革命使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据材料二“为了追求利润,英国工厂多数沿河而建,工厂废弃物对河流和空气构成严重污染”可知,工业革命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据材料二“同时资本家还大量使用童工以榨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议会文件里,惊人相似地使用诸如‘肮脏’‘恶臭’‘阴暗’‘热病’等字眼描述工人社区和贫民窟”可知,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史实:据材料一“英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强行打开了亚、非、拉美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把它们卷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并结合东印度公司、两次鸦片战争等内容,可从英国对印度的侵略、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进行阐述。
(2)据材料二“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和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在英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英国工厂多数沿河而建,工厂废弃物对河流和空气构成严重污染”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跟随而至。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航路开辟、早起殖民扩张等内容可知,阶级矛盾突出,为成为工业化强国,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因此,工业革命对于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着手进行论述,如积极影响: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取代人力生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它也造就了两个新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并且二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作为工业革命先行者的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成为近代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消极影响:基于对原料和市场需求的扩大,英国的殖民扩张进程也在扩大,对于亚非拉殖民地带来巨大灾难。同样,对于本国环境也带来巨大破坏,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因此,工业革命对于社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2023年广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押题卷(二)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文景之治”的出现
3.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青海省海西州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了8世纪左右(唐中期)的2 000余件文物(如下图)有些文物的材质、纹饰、工艺中体现出青藏高原、中原地区和中亚、波斯等区域的多重风格。在出土的丝织物中发现有葡萄纹,在墓葬中还发现了葡萄籽。这些文物说明,青海都兰( )
A.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一个节点 B.当时处于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下
C.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汇中心 D.是中亚国家到达长安的唯一关口
4.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武力占据北方后要立国中原,以汉法治汉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制作毛毡、奶酪、酥油的技术,逐渐为汉人所接受。这说明( )
A.中外交流的加强 B.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C.商业贸易的繁荣 D.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双向性
6.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7.宋朝的全国总人口突破了一亿,大体是盛唐的两倍。宋朝的粮食亩产量特别是长江流域的亩产量达到了两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两倍多。由此可见( )
A.宋朝时生产力有显著进步 B.唐宋的经济部门仅限于农业
C.唐朝重文轻武致粮食减产 D.宋朝粮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长
8.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下列人物与著作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齐民要术》 B.李时珍——《本草纲目》
C.徐光启——《天工开物》 D.贾思勰——《农政全书》
9.以下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
A.新疆 B.云南 C.台湾 D.西藏
10.“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
11.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要依据是( )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洋务运动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2.“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3.“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七七事变
14.利用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与下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C.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15.下表反映了大生纱厂发展最迅速的“黄金时段”的情况。大生纱厂在这一时期得到如此空前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 )
1912年以后大生两厂经营概况表
年份 大生一厂 大生二厂
生产纱锭数 利润(两) 生产纱锭数 利润(两)
1912年 40 800 326 985.232 26 000 25 7410.967
1914年 40 800 347 573.760 26 000 302 974.451
1917年 60 000 796 768.530 26 000 406 866.676
1919年 60 000 2 644 451.615 26 000 1 349 623.549
1920年 60 000 2 077 007.445 26 000 1 087 284.009
——卫春回《状元实业家:张謇》
A.社会上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B.张謇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
C.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6.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7.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政治制度的创新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
A.教育 B.海洋高科技 C.高等教育 D.电子产业
19.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竖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护公民的名誉 B.表达生者的敬意
C.保护公民的财产 D.强调公民的平等
20.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表中二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查士丁尼法典》 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B 日本大化改新 受中国隋唐时期先进的制度文化影响
C 哥伦布发现美洲 用事实向人类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
D 《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权力高于国王
21.文艺复兴时期,男性服装设计突出威武、雄伟,女性服装设计体现人体曲线美。这说明( )
A.人文主义思想对服饰影响深刻 B.服装设计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C.西欧服装深受东方着装的影响 D.服饰主要因性别差异而不同
22.有学者指出,美国的建国之初,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力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门的关系。下列解决层次一的措施是( )
A.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B.采取联邦制的形式
C.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D.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23.对下图解读准确是( )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C.英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美国已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24.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埃及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印度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25.1960年以来,日本立法和内阁会议提出了保护和扶植轿车、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机器等有代表性的重化工业的方针的决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特别措施。日本产业结构调查会从1963年起开始制定产业结构长期构想。材料说明了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因素是( )
A.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B.重视发展教育和科技
C.获得美国的经济援助 D.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3分,第28小题14分,共40分。
26.历史是一门可研究性很强的学科,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历史研究的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为了研究商鞅,小颖准备写一篇题为“商鞅与他的治国之道”的小论文,收集到以下材料。
①商鞅铜方量 ②(明)《史记题评·商君列传》 ③论文《郭沫若论商鞅评议》
材料二
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秧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哪则材料可信度最高?(请写编号)(1分)请说出理由。(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阐述的历史研究方法。(2分)请运用材料二梁启超所述的研究方法,分析材料三中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当下改革的启示。(2分)
27.中国近代史是—部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中华民族日渐觉醒,逐渐凝聚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并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近代列强发动的主要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材料二
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同时依社会各阶级的现状,很难另造一个比国民党更大更革命的党,即能造成,也有使国民革命势力不统一不集中的结果……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摘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三
中华儿女不分民族、阶层、党派、宗教,也不分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以至海外侨胞,都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汇成全民族抗战洪流,不仅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表现,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保证。
——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8月15日)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呈现怎样的共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是如何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怎样的成果?(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全民族抗战洪流”有哪些具体表现?综上所述,你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比政治革命更加深刻地改造了英国。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凭借着廉价的商品和海上优势,英国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号,强行打开了亚、非、拉美国家的大门,瓦解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把它们卷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漩涡。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为了追求利润,英国工厂多数沿河而建,工厂废弃物对河流和空气构成严重污染。同时资本家还大量使用童工以榨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议会文件里,惊人相似地使用诸如“肮脏”“恶臭”“阴暗”“热病”等字眼描述工人社区和贫民窟。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劳伦斯·哈蒙德曾这样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和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在英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列举一个英国“瓦解亚非拉美地区经济结构”的史实。(6分)
(2)英国工业化历程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典型案例,蕴含着诸多启示。从上述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导向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