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中考地理复习必考点突破训练:地形图的判读
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前往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与实践。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形⑥为____,小组成员若想攀岩,应选在____(序号)。
(2)图中②和⑤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若测得②处的气温是20℃,那么山顶⑤处气温约是____℃。
(3)站在山顶⑤处观景台向①一④处观景,无法看到的地方是____,原因是____。
(4)计划引河流水到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比较合理的是____,理由是____。
2.读图“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
(2)图中①②两处可能发育有河流的是______处。
(3)该地区规划中有一条高铁线路经过MON,MO段可能采用______(架桥或隧道)方式建设,高铁线路MON段的大致走向是______。
(4)当D地的气温为8℃,M点气温约为______℃。
3.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山峰的海拔高度约在500米~________米之间。
(2)图中B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
(3)图中乙城镇位于甲城镇的( )(填字母)方向。
A.正西 B.正东 C.西南 D.西北
(4)若CD隧道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________米。
(5)①②两坡度较缓的是________地,简述理由________。
4.小明是旅游爱好者,他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不仅发现各地民居差异很大,还发现国家间的乡村和城市差别也很大。请根据小明提供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片中甲为____聚落,乙为____聚落。
(2)城市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丙图中A、B、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
(3)聚落C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一造纸厂是否合理____。理由是____。
5.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课外开展“一起去登山”野外考察活动。请你结合相关资料,一起参与他们的研究过程。
(1)把红旗插在该地区的最高峰,最高峰的海拔为____米;体验攀岩活动的刺激应该在____处(填字母)。
(2)周庄和李庄所处的地形类型是____;周庄位于李庄的____方向;若周庄和李庄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千米。
(3)C处代表的地形部位是____;在登山过程中,甲乙两处攀爬较为费力的是____处。
6.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A____,B____,C____。判断ABC中可能形成河流的是____地。
(2)山顶甲在山顶乙的____方向,若测得甲乙两山顶图上距离约为3厘米,两地实地距离为____千米。
(3)沿①②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的是____线路,判断依据是____。
7.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是:A____;G____。
(2)EF、CD线可能有河流的是____线,判断理由是____。
(3)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____千米。
8.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B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_。
(2)甲、乙、丙三村地形最平坦的是______村。
(3)该图的等高距是______米,甲、乙、丙三村海拔最高的是______村。
(4)甲村准备从小溪引水入村,规划了①、②两条线路,其中溪水能够自流入村的是线路什么____?并说出判断理由_______。
(5)在甲村向乙村和丙村眺望,能看见哪个村?_____,为什么?_____。
9.在户外运动盛行的今天,要想成为合格的“驴友”,必须具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读“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回答问题。
(1)E处山体部位是________。
(2)图中a、b、两条河流中,水流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
(3)甲、乙两村的图上距离是4.2厘米,实地距离是21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________(用数字式表示)。
(4)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请在图中两条计划线路——①、②线路中选出合理的一条,并说明理由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
1.(1) 鞍部 ②
(2) 268 18
(3) ④ ⑤和④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
(4) AC 因为A处比C处海拔高,引水顺势下流;而B处比C处海拔低,向高处引水困难。
2.(1) 山顶 鞍部 陡崖
(2)①
(3) 架桥 东西
(4)6.8
3.(1)600
(2)陡崖
(3)A
(4)2000
(5) ① ①地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4.(1) 城市 乡村
(2)B
(3) 否 C处位于河流上游,建造纸厂会污染水源。
5.(1) 850 B
(2) 平原 东南 30
(3) 山脊 甲
6.(1) 鞍部 陡崖 山谷 C
(2) 东北 1.5
(3) ① 等高线更密集
7.(1) 鞍部 陡崖
(2) EF 山谷
(3)3
8.(1) 鞍部 陡崖
(2)甲
(3) 100 丙
(4) ① 因为①溪水可以从高海拔流向低海拔,而线路②是低海拔流向高海拔,需借助外力将水引入村。
(5) 能够看见的是丙村 因为丙村的海拔高于甲村
9.(1)鞍部
(2)a
(3)1:500000
(4)①;①处地势高,可自流引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