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 主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2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化学复习 主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第2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09 10:1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主题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第2讲 构成物质的微粒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也可以转变为离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特征











二、原子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
易错易混提醒:
1.不论物质状态,构成物质的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微粒间有间隔。等质量同种物质,气态时微粒间隔最大,固态时微粒间隔最小。
3.原子不带电,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原子,如分子、中子也不带电。
4.离子带电,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和电子也带电。
5.认识粒子结构图时,要先区分是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
6.在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7.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既原子的质子数不变,变化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1.实验过程
编号 1 2 3
操作
现象 溶液  不变色  溶液  变红色  烧杯B中的溶液  逐渐变红 
解释或 结论  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能  使酚酞变红色  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  逐渐运动  到右边烧杯中使酚酞变红
不变色
变红色
逐渐变红
水不能使酚酞变
色 
使酚酞变红

逐渐运动
2.实验反思和总结
(1)实验1的目的是  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
(2)实验2的目的是  证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
(3)对比实验  2、3  证明分子会运动。
(4)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氨气挥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
证明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证明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3
氨气挥发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3.实验改进
改进后的优点: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  减少空气污染  ;实验药品用量少,节约药品。
减少空气污染
典例1:微粒观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观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C  (填字母)。
A.水由分子构成,氯化钠也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原子和中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
C.铁块受热膨胀,是由于铁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
D.原子的质量很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用化学符号表示下列意义:

AC
N2
2H

2Fe3+
(3)根据以下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填字母):
A B C D E F
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CE  ;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  D   ;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ABE  ;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是  A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CF  。
CE
D
ABE
A
CF
典例2:如图,U形管两侧盛有酚酞溶液。通过本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C )
A.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右侧比左侧先变红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C
考点1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其特征
1.(2022·辽宁)一定质量的由分子构成的气体液化后,发生改变的是( B )
A.分子的数目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质量
2.(2022·临沂)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不.合.理.的是( B )
A.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体积变大,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将氧气压缩贮存于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D.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
B
B
考点2 原子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
3.(2021·贵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1)核废水中含有大量具有放射性的氘,排放到海洋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氘是氢元素的一种原子,含有1个中子。如图1是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氘的质子数是  1  ,氢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一  周期。
1



化合反应
(2)如图2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
①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C、O  (填微粒符号)。
C、O
4.(2021·天津)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氧分子  (填“氧原子”或“氧分子”)。
(2)如图是钠、镁、氯、溴四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①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2  。
氧分子
2
②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电子(填“得到”或“失去”);溴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溴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溴化钠的化学式为  NaBr  。
得到
NaBr
(3)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1H、2H、3H三种原子中,  中子  (填“质子”“中子”或“电子”)数目不等。
中子
6.(2018.15节选)如图是部分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1)图①、②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②  (填序号),该元素的质子数为  17  ;13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3  。

17
3
考点3 微粒的表示方法
7.(广东省真题组合)判断下列化学用语表示的正误。
(1)两个氢分子:2H(2019.3A) ( × )
(2)三个氮原子:3N(2019.3B) ( √ )
(3)一个镁离子:Mg+2(2019.3C) ( × )
(4)三个二氧化硫分子:2SO3(2017.6A) ( × )
(5)两个氧分子:2O(2017.6B) ( × )
8.(广东省真题组合)用化学用语填空:

×

×
×
×

3Zn
9.(2022·永州)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B )
A.镁元素——mg B.钠离子——Na+
C.两个氮分子——N2 D.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B
考点4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10.(2022·岳阳模拟)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一”的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实验装置在微型试管中进行,如图中“实验二”和“实验三”所示。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  甲  (填“甲”“乙”或“丙”),该现象说明  ②⑤  (填序号)。
①分子间有间隙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⑤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⑥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将装置改进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有  A  (填序号)。
A.减少空气污染 B.实验现象更明显
C.实验结论更准确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  对比实验  。
查阅资料发现:
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

②⑤
A
对比实验
②若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则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
实验过程中  F  (填“E”或“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F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