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七章地月系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3·镇海模拟)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22:40开启,这一天北半球的光照特点大致符合(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会造成地球在一年中出现四季的变化,当直射点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当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北京时间11月20日此时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A.北半球昼大于夜,不符合;
BD.昼夜等长,不符合;
C.昼小于夜,符合。
故答案为:C
2.(2023·宁波模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描写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此处描绘的“月似弓”的月相是( )
A.新月 B.娥眉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
【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新月是农历初一;峨眉月是农历的初三、初四;上弦月为农历的初七、初八;下弦月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解答】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当天为九月初三,九月初三的月相为峨眉月;
故答案为:B.
3.某天文爱好者拍到的日全食非常壮观,全食时间近7 min,根据图中信息请判断该日太阳、地球、月球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分为日全食和日偏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4.下列有关昼夜交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杭州市每天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2 h
C.全球各地昼夜交替的周期都有所不同
D.在南半球,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时差现象等;
【解答】A.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正确;
B. 杭州市每天昼夜交替的周期会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赤道时,也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杭州的昼夜交替周期为12h,B错误;
C. 赤道上全年的昼夜交替周期都相同,除赤道外全球各地昼夜交替的周期都有所不同,C错误;
D.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 在南北半球,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5.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哪些( )
①昼夜现象 ②昼夜交替现象
③时间的差异 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时差现象等;
【解答】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以及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①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以及它反射太阳的光;
故答案为:C.
6.(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太阳直射点变化的模型,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
B.当直射点在①时,嘉兴当天是冬至日
C.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
D.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等;①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且夜最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昼短于夜;
【解答】A.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嘉兴当天是夏至日,B错误;
C. 嘉兴地区在北纬23.5°以北,所以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太阳直射的次数是0次,C错误;
D. 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小宁某一天晚上拍摄的月相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B.拍摄该照片的日期可能为农历初七
C.该日晚上有可能看到月食
D.拍摄该照片时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
【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变化不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此时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月亮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无法获得太阳的光;
【解答】A. 月相变化不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所以A错误;
B. 拍摄该照片的日期可能为农历十五,是圆月,B错误;
C.月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此时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该日晚上有可能看到月食,C正确;
D. 拍摄该照片时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8.2020年6月21日(夏至),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奇观,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天文现象》特种邮票,如图是其中的日环食邮票。关于这一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
C.这一天宁波白昼最短
D.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最大
【答案】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也最短;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A. 日环食发生时,时间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正确;
B. 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 ,正确;
C. 2020年6月21日(夏至) 这一天,宁波的白昼最长,C错误;
D. 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最大,影子最短,正确;
故答案为:C.
9.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永不重合 B.每年重合一次
C.每年重合两次 D.永远重合
【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晨线是指从黑夜到白天的线;昏线是指从白天到黑夜的线;经线是指连接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线;
【解答】晨昏线在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10.以下是一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一些生活片段,你认为真实的是( )
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②跳过4 m高的横杆 ③举起200 kg的石头
④感到狂风呼啸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⑥走路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解答】 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水,没有空气);
②跳过4 m高的横杆,正确,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③举起200 kg的石头 ,正确,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④感到狂风呼啸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天气变化;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大;
⑥走路,月球上可以走路,而且可以走起来更轻松,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故答案为:C.
11.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发生在新月,月食发生在满月
B.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C.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D.日食和月食的类型都有全食、偏食和环食
【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发生在新月(农历初一),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十五),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
【解答】A. 日食发生在新月(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十五),A正确;
B. 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B正确;
C. 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C正确;
D. 日食的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的类型有月全食和月偏食;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12.2020年6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能观察到罕见的日环食的天文奇观,适逢又是二十四节气夏至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7.3日
B.当天是我国的农历十五
C.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南半球
D.发生日环食时月亮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
【答案】D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间为3月22日或9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日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日食现象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解答】A.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A错误;
B. 日环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所以B错误;
C. 6月21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在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北半球,C错误;
D. 发生日环食时月亮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 ,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20年4月8日出现的“超级月亮”,是本年度最大满月,月球的位置大致在图中( )
A. 5位置 B.7位置 C.1位置 D.3位置
【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4月8号,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并向北移动,故与夏至日比较接近,此外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图中的5号位置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14.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当晚月球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 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 ,说明当然是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此位置是C;
故答案为:C.
15.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①月球的性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是错误的;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③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3·宁波模拟) 2023春节,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电影讲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科幻故事。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因此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板块和板块之间不断地进行碰撞和张裂,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解答】A.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B.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且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因此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B错误;
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D. 火山和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故答案为:B.
17.(2023·舟山模拟)金星是地球的近邻,是除太阳和月球外全天最亮的天体。我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或“晨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或“昏星”。如图是某时刻地球、月球、太阳、金星池金星的运行位置,此刻地球上P点能观察到的是( )
A.晨星、上弦月 B.晨星、下弦月
C.昏星、上弦月 D.昏星、下弦月
【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的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解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所以此时的P点即将从黑夜进入白天,所以P点看见的金星是晨星;此时月球的左半边被照亮,地球上P点看过去的月球的左半边是亮的,右半边是暗的,所以该月相是下弦月;
故答案为:B.
18.(2023七上·宁海期末)电影《独行月球》中孤独月与金刚鼠被遗忘在月球上,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生活,也让观众更加了解月球。下列对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月球背面
B.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由于陨星的撞击
C.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
D.月球本身不发光
【答案】A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只有矿物质颗粒;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 主要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被陨石撞击而成;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1/6;月球上面昼夜温差很大,温差达到300摄氏度;月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解答】A. 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相近,所以月球永远是用同一面对着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不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A错误;
B.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被陨星的撞击而成,正确;
C. 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正确;
D. 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正确;
故答案为:A.
19.(2023七上·慈溪期末)家住慈溪的小科,在自家的飘窗上做“观竿测影”的实验,实验中用铅笔代替竿子,如图是其上午某时刻的实验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北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C.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
D.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竿影的变化;时差等;
【解答】A.对于北半球的慈溪而言,太阳一年四季在他的南面,所以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南,A错误;
B.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中的竿影会发生变化,正确;
C. 因为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以被太阳直射到,慈溪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正确;
D.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正确;
故答案为:A.
20.(2022七下·南浔期末)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 ×108km2 3.8×107km2
周长 40075.017km 10927km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21.(2022七下·金东期末)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随公转而移动的原因。据科学家观察发现,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下列描述的变化,不会出现的是( )
A.热带范围增大
B.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
C.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解答】A: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寒带(极圈范围)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扩大,A错误。
B: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B正确。
C: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C正确。
D: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D正确。
故选A。
22.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二、填空题
23.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
(1)若地月间距离为3.8×105 km,电磁波速度为3×105 km/s,在月球上发出的电磁波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s。(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上图是月球背面照片,其中A处是 。
【答案】(1)1.3
(2)环形山(月坑)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月球上有许多的环形山;
【解答】(1)t=s/v= 3.8×105 km / 3×105 km/s=1.3s;
(2)A处是环形山,因为月球没有大气,不能对其起保护作用,容易受到外来天体的撞击;
故答案为:(1)1.3(2) 环形山(月坑)
24.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答案】(1)
(2)月全食;月偏食
(3)B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时间是农历的十五;
【解答】(1)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现象;所以图中的阴影区是
(2)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B地;
故答案为:(1);(2)月全食、月偏食;(3) B
25.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该地属北半球,理由是 。
(2)A点当日日出时间为 时,日落时间为 时,白昼长 小时,昼夜长短情况是 。
(3)A点当日太阳直射在 。
【答案】(1)6月份白昼最长
(2)4;20;16;昼长夜短
(3)北回归线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1)此地属于北半球,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6月份的白昼最长;
(2)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日落时间为20时,白昼长16小时,黑夜为8小时,所以此时属于昼长夜短;
(3)A点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
故答案为:(1) 6月份白昼最长(2)4;20;16;昼长夜短 (3) 北回归线
26.甲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示意图,乙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乙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填“顺”或“逆”)时针,公转周期是 。
(2)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 。
(3)当地球公转到乙图所示D位置,太阳直射点到④点时,我国新疆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昼最长,夜最短 B.昼最短,夜最长
C.昼夜等长 D.昼短夜长
(4)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图①②③④中的 。
(5)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 附近。
【答案】(1)逆;一年
(2)地球的公转;C
(3)B
(4)④
(5)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乙图中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的地方,昼长夜短;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长,也最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解答】(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公转周期是一年,时间为365.2422天;
(2) 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和赤道之间的夹角是23.5°,所以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此时是秋分日,时间为每年的9月22日,乙图中B点是夏至日,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又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动,所以C是秋分日,所以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C 。
(3)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短,夜最长,所以B正确;
(4) 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离新疆最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在④位置;
(5)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所以 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B附近。
故答案为:(1)逆;一年(2) 地球的公转 ; C (3) B (4) ④ (5) B
27.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图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
(2)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答案】(1)6月22日前后;夏至日
(2)A>B>C>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正午时,太阳的光线和地面的夹角,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解答】(1)如图太阳转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所以此时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
(2)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正午时,太阳的光线和地面的夹角,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正午高度角最大,为90°,除此之外,距离太阳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越大, 所以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B>C>D;
故答案为:(1)6月22日前后、夏至日(2) A>B>C>D
28.如图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三维图像,请据图回答:
(1)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 ,被称为 。
(2)你可以发现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众多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高地;月陆
(2)环形山;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高地,被称为月陆;暗的部分是月球上的低地,被称为月海;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卫星,他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同时他没有大气,容易受到陨石的撞击,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解答】(1) 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高地,被称为月陆。
(2) 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众多的环形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
故答案为:(1)高地,月陆(2)环形山; 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29.(2023·文成模拟)如图是小文制作的“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将其改正 。
(2)请你和他一起探究,并在方框中填写文字完善思维导图 。
【答案】(1)昼夜现象改为昼夜交替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方向是自西向东,引起的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洛,存在时间差;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方向自西向东,现象为四级交替,五带的划分,一年中杆影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答】(1)自转引起的为昼夜交替现象而非昼夜现象;
(2)公转还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两个现象均是一年只能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故答案为:(1) 昼夜现象改为昼夜交替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
30.(2022七下·仙居期末)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动(如图所示)。
(1)在位置1时,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月相是 。
(2)从位置1到位置2,月相变化刚好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表示 (选填“农历”或“公历”)一个月。
【答案】(1)新月或朔
(2)农历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当地月联线和日地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上弦月。
【解答】(1)在位置1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
(2)从位置1到位置2,月相变化刚好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表示农历一个月。
31.(2022·温州模拟)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兴趣小组制作了地球运动的模型(如图所示),用小球模拟地球,灯泡模拟太阳,如果小球上的标记物被照亮则表示当地为昼,反之为夜。小球放在一个电动底座上,闭合开关S1,小球会绕“地轴”缓慢转动,闭合开关S2,小球和底座会一起绕轨道缓慢运动。
(1)模型中的地球摆放存在一处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
(2)更正摆放错误后,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
【答案】(1)模拟地轴没有与地面倾斜成一定的夹角
(2)断开S2,闭合S1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1)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出现的现象有: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解答】(1)模型中的地球摆放存在一处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模拟地轴没有与地面倾斜成一定的夹角。
(2)昼夜现象,是由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引起的。
更正摆放错误后,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应该让地球自转,故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断开S2,闭合S1。
32.(2022·衢江模拟) 1969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这虽然是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却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步。
(1)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
(2)如图为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留在月壤上的清晰脚印,该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很长时间,这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没有 。
【答案】(1)上弦月
(2)空气/大气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1.月相是月球形态的圆缺变化,是地、月、日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变化一个周期。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我们能看到被照亮的半个地球形状是一个整圆,上弦月出现在农历的初七八,此时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球的形太是一个半圆弧面向西。
2.根据月球的概况解答。
【解答】(1)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农历六月初七,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上弦月。
(2)如图为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留在月壤上的清晰脚印,该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很长时间,这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没有空气/大气。
三、实验探究题
33.(2022七下·丽水期末)小科为“观察太阳方位变化”,按如下步骤开展活动: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 一致;
(2)若你站在“十”字方向标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 ;
(3)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 。(填字母)
A.是一个半圆 B.与太阳光线垂直 C.平分整个地球
【答案】(1)经线、纬线
(2)南方
(3)B;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1.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没有线。经纬线相互垂直。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经线是一条条长度相等的弧线,连接南北两极。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圈略小。
【解答】(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一致;
(2)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北纬27°25′~28°57′之间。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站在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南方。
(3)根据晨昏圈的特点,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整个地球。
故选BC。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3)A,B两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 。
(4)6小时以后,A,B两点中,处于黑夜的是 。
【答案】(1)
(2)
(3)A
(4)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从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转动;
【解答】(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所以图像为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右边半球亮,左边半球暗,所以太阳在右边;
(3)我们把从黑夜进入白天的线为晨线,把从白天进入黑夜的线为昏线;结合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的知识,所以A,B两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A;
(4)B点现在位于昏线上,6小时候刚好是在晚上12点,所以 6小时以后,A,B两点中,处于黑夜的是B;A点现在在晨线上,所以6小时后在正午的12点;
故答案为:(1) (2)(3)A(4)B
四、解答题
35.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①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圆的。
②1543年,哥白尼通过观察和测量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圆的。由于缺乏证据,日心说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
③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通过对部分天体的“相”与月相进行比较研究,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随着证据的增多,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④开普勒通过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修正了“行星沿圆形轨道运行”的理论。
(1)图甲为伽利略绘制的系列月相图中的一幅,其对应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绕日公转有关。如图乙,“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多选)
A.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C.只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D.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答案】(1)D
(2)B
(3)A;B;E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
【解析】【分析】A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左右;B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2日左右;C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左右;D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2日左右;
【解答】(1)甲图中的月亮左半边亮,右半边暗,是下弦月,发生在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2)B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左右;所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B;
(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A. 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 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故答案为:(1)D(2)B(3)ABE
36.(2022七下·柯桥期末)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自2021年10月16日与空间站对接后开始太空飞行,空间站距离地面约为400千米,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经历183天的在轨飞行后,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 9时56分成功降落地面,标志着我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 ;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自转。
(2)如图甲所示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BC”、 “CD”、“DE" ),当天月相是图乙中的 。
(3)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现将神舟十三号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形且与赤道在同一平面上(图丙),计算其绕行地球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千米/时?(圆的周长公式L=2πr,π取3)
【答案】(1)改变;自东向西
(2)AB;C
(3)解:s=2π(R速+h速)=2×3×(6371km+400km)=40626km
t=90min=1.5h
v= =27084km/h
【知识点】地球自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北纬66.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根据速度公式解答。
【解答】(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
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故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自东向西自转。
(2)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为4月16日,处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
当天为农历三月十六,月相为满月,故是图乙中的C。
五、综合说理题
37.为什么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的人们可以同时看到 (图中a代表太阳,b代表月球、c代表地球)
【答案】由图中甲可知,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从甲图可知,此时是日食现象,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图乙是月食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故答案为: 由图中甲可知,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七章地月系单元卷
一、单选题
1.(2023·镇海模拟)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22:40开启,这一天北半球的光照特点大致符合( )
A. B. C. D.
2.(2023·宁波模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写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描写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此处描绘的“月似弓”的月相是( )
A.新月 B.娥眉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
3.某天文爱好者拍到的日全食非常壮观,全食时间近7 min,根据图中信息请判断该日太阳、地球、月球三者间的位置关系是图中的( )
A. B.
C. D.
4.下列有关昼夜交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B.杭州市每天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2 h
C.全球各地昼夜交替的周期都有所不同
D.在南半球,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5.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有哪些( )
①昼夜现象 ②昼夜交替现象
③时间的差异 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太阳直射点变化的模型,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
B.当直射点在①时,嘉兴当天是冬至日
C.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
D.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7.(2023·宁波模拟)如图所示为小宁某一天晚上拍摄的月相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B.拍摄该照片的日期可能为农历初七
C.该日晚上有可能看到月食
D.拍摄该照片时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中间
8.2020年6月21日(夏至),我国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奇观,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一套《天文现象》特种邮票,如图是其中的日环食邮票。关于这一天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日环食发生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B.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
C.这一天宁波白昼最短
D.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最大
9.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永不重合 B.每年重合一次
C.每年重合两次 D.永远重合
10.以下是一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一些生活片段,你认为真实的是( )
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②跳过4 m高的横杆 ③举起200 kg的石头
④感到狂风呼啸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⑥走路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11.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发生在新月,月食发生在满月
B.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C.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D.日食和月食的类型都有全食、偏食和环食
12.2020年6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能观察到罕见的日环食的天文奇观,适逢又是二十四节气夏至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7.3日
B.当天是我国的农历十五
C.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南半球
D.发生日环食时月亮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
13.2020年4月8日出现的“超级月亮”,是本年度最大满月,月球的位置大致在图中( )
A. 5位置 B.7位置 C.1位置 D.3位置
14.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当晚月球的位置处于图中的( )
A. 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15.下列关于月相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
③月相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
A.① B.②③ C.③④⑤ D.②④⑤
16.(2023·宁波模拟) 2023春节,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电影讲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科幻故事。下列说法不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知的是( )
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B.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因此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D.火山和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17.(2023·舟山模拟)金星是地球的近邻,是除太阳和月球外全天最亮的天体。我国古代称之为“太白”。当它早晨出现时,人们称它为“启明星”或“晨星”;当它黄昏出现时,人们称它为“长庚星”或“昏星”。如图是某时刻地球、月球、太阳、金星池金星的运行位置,此刻地球上P点能观察到的是( )
A.晨星、上弦月 B.晨星、下弦月
C.昏星、上弦月 D.昏星、下弦月
18.(2023七上·宁海期末)电影《独行月球》中孤独月与金刚鼠被遗忘在月球上,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生活,也让观众更加了解月球。下列对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人可以看到月球背面
B.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由于陨星的撞击
C.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
D.月球本身不发光
19.(2023七上·慈溪期末)家住慈溪的小科,在自家的飘窗上做“观竿测影”的实验,实验中用铅笔代替竿子,如图是其上午某时刻的实验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北
B.一天内,杆影移动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C.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
D.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20.(2022七下·南浔期末)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365.2422天,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根据表中数据,下列最符合事实的是( )
地球 月球
年龄 45亿年 45亿年
自转周期 24小时 27.3天
表面积 5.1 ×108km2 3.8×107km2
周长 40075.017km 10927km
A.地球的一月是月球的一年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相等
D.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相等
21.(2022七下·金东期末)地球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和地球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太阳直射点随公转而移动的原因。据科学家观察发现,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下列描述的变化,不会出现的是( )
A.热带范围增大
B.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
C.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
D.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
22.如图表示四地在夏至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你认为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是( )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23.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四号”的中继卫星“鹊桥号”,它将成为“嫦娥四号”与地球间的“通信桥梁”。
(1)若地月间距离为3.8×105 km,电磁波速度为3×105 km/s,在月球上发出的电磁波到达地球大约需要 s。(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上图是月球背面照片,其中A处是 。
24.读月食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可能发生月食的区域加阴影。
(2)月食有 和 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 地。
25.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该地属北半球,理由是 。
(2)A点当日日出时间为 时,日落时间为 时,白昼长 小时,昼夜长短情况是 。
(3)A点当日太阳直射在 。
26.甲图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示意图,乙图是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乙可知,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填“顺”或“逆”)时针,公转周期是 。
(2)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 。
(3)当地球公转到乙图所示D位置,太阳直射点到④点时,我国新疆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昼最长,夜最短 B.昼最短,夜最长
C.昼夜等长 D.昼短夜长
(4)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图①②③④中的 。
(5)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 附近。
27.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
(1)图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
(2)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28.如图是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拍摄的月球表面三维图像,请据图回答:
(1)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 ,被称为 。
(2)你可以发现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众多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9.(2023·文成模拟)如图是小文制作的“地球的运动”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将其改正 。
(2)请你和他一起探究,并在方框中填写文字完善思维导图 。
30.(2022七下·仙居期末)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动(如图所示)。
(1)在位置1时,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月相是 。
(2)从位置1到位置2,月相变化刚好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表示 (选填“农历”或“公历”)一个月。
31.(2022·温州模拟)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兴趣小组制作了地球运动的模型(如图所示),用小球模拟地球,灯泡模拟太阳,如果小球上的标记物被照亮则表示当地为昼,反之为夜。小球放在一个电动底座上,闭合开关S1,小球会绕“地轴”缓慢转动,闭合开关S2,小球和底座会一起绕轨道缓慢运动。
(1)模型中的地球摆放存在一处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
(2)更正摆放错误后,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 。
32.(2022·衢江模拟) 1969年7月20日(农历六月初七),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这虽然是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却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步。
(1)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 。
(2)如图为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留在月壤上的清晰脚印,该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很长时间,这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没有 。
三、实验探究题
33.(2022七下·丽水期末)小科为“观察太阳方位变化”,按如下步骤开展活动:
①剪一块白纸板,画上太阳平行光线。再用硬纸做一个“十”字方向标;
②在地球仪上找到丽水的大致位置,用双面胶将方向标固定在该位置处;
③按由西向东方向转动地球仪,观察太阳方位。请回答:
(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 一致;
(2)若你站在“十”字方向标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 ;
(3)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 。(填字母)
A.是一个半圆 B.与太阳光线垂直 C.平分整个地球
3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图中阴影表示黑夜,请在图中画出太阳照射光线。
(3)A,B两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 。
(4)6小时以后,A,B两点中,处于黑夜的是 。
四、解答题
35.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①大约在公元140年,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圆的。
②1543年,哥白尼通过观察和测量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并认为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圆的。由于缺乏证据,日心说无法被大多数人接受。
③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通过对部分天体的“相”与月相进行比较研究,为日心说提供了证据。随着证据的增多,日心说逐渐被人们接受。
④开普勒通过对大量观测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从而修正了“行星沿圆形轨道运行”的理论。
(1)图甲为伽利略绘制的系列月相图中的一幅,其对应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绕日公转有关。如图乙,“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 。
(3)分析上述科学史料,判断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多选)
A.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C.只有完全正确的理论才是科学理论
D.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无法开展科学研究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36.(2022七下·柯桥期末)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自2021年10月16日与空间站对接后开始太空飞行,空间站距离地面约为400千米,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在经历183天的在轨飞行后,神舟十三号于2022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 9时56分成功降落地面,标志着我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运动状态 (填“不变”或“改变”) ;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 (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自转。
(2)如图甲所示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图,在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选填“AB”、“BC”、 “CD”、“DE" ),当天月相是图乙中的 。
(3)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现将神舟十三号的运动轨迹近似看成圆形且与赤道在同一平面上(图丙),计算其绕行地球的平均速度约是多少千米/时?(圆的周长公式L=2πr,π取3)
五、综合说理题
37.为什么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人可以看到,而发生月食时,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各处的人们可以同时看到 (图中a代表太阳,b代表月球、c代表地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会造成地球在一年中出现四季的变化,当直射点在赤道时为春分或秋分,当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北京时间11月20日此时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A.北半球昼大于夜,不符合;
BD.昼夜等长,不符合;
C.昼小于夜,符合。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新月是农历初一;峨眉月是农历的初三、初四;上弦月为农历的初七、初八;下弦月为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解答】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当天为九月初三,九月初三的月相为峨眉月;
故答案为:B.
3.【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分为日全食和日偏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日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时差现象等;
【解答】A.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正确;
B. 杭州市每天昼夜交替的周期会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赤道时,也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时,杭州的昼夜交替周期为12h,B错误;
C. 赤道上全年的昼夜交替周期都相同,除赤道外全球各地昼夜交替的周期都有所不同,C错误;
D.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所以 在南北半球,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D错误;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时差现象等;
【解答】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②昼夜交替现象,③时间的差异以及④太阳东升西落现象;
①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球体以及它反射太阳的光;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等;①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且夜最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昼短于夜;
【解答】A.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嘉兴当天是夏至日,B错误;
C. 嘉兴地区在北纬23.5°以北,所以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太阳直射的次数是0次,C错误;
D. 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相变化不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此时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月亮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区,无法获得太阳的光;
【解答】A. 月相变化不是因为月球形状发生了改变 ,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所以A错误;
B. 拍摄该照片的日期可能为农历十五,是圆月,B错误;
C.月食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此时的月相是满月,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该日晚上有可能看到月食,C正确;
D. 拍摄该照片时日地月在一条直线上,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D错误;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月相;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也最短;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解答】A. 日环食发生时,时间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 ,正确;
B. 这一天的月相是新月 ,正确;
C. 2020年6月21日(夏至) 这一天,宁波的白昼最长,C错误;
D. 宁波正午太阳高度角这一天最大,影子最短,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晨线是指从黑夜到白天的线;昏线是指从白天到黑夜的线;经线是指连接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线;
【解答】晨昏线在春分日和秋分日与经线圈重合,所以C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解答】 ①吃到土生土长的食物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生命,没有水,没有空气);
②跳过4 m高的横杆,正确,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③举起200 kg的石头 ,正确,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④感到狂风呼啸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天气变化;
⑤脱掉宇航服在被窝里睡觉 ,错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昼夜温差大;
⑥走路,月球上可以走路,而且可以走起来更轻松,因为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发生在新月(农历初一),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十五),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
【解答】A. 日食发生在新月(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十五),A正确;
B. 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地球—月球—太阳 ,B正确;
C. 发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地球—月球 ,C正确;
D. 日食的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月食的类型有月全食和月偏食;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为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间为3月22日或9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日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日食现象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解答】A.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A错误;
B. 日环食可能发生在农历的初一,所以B错误;
C. 6月21日,太阳直射点接近在北回归线附近,所以当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北半球,C错误;
D. 发生日环食时月亮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 ,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A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4月8号,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并向北移动,故与夏至日比较接近,此外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图中的5号位置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2021年度重磅天象之一——“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于2021年5月26日组团亮相 ,说明当然是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所以此位置是C;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其形成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②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有规律地变动。
【解答】 ①月球的性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月相的变化就是月球形状的变化是错误的;
②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作月相,正确;
③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③错误;
④月相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的结果,正确;
⑤月相变化具有周期性特点,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火山;地震;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的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其不稳定,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板块和板块之间不断地进行碰撞和张裂,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解答】A.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B.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且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因此产生昼夜的交替现象,B错误;
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D. 火山和地震集中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符合人类对地球现有认识;
故答案为:B.
17.【答案】B
【知识点】月相
【解析】【分析】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的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解答】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所以此时的P点即将从黑夜进入白天,所以P点看见的金星是晨星;此时月球的左半边被照亮,地球上P点看过去的月球的左半边是亮的,右半边是暗的,所以该月相是下弦月;
故答案为:B.
18.【答案】A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只有矿物质颗粒;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 主要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被陨石撞击而成;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引力的1/6;月球上面昼夜温差很大,温差达到300摄氏度;月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解答】A. 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月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相近,所以月球永远是用同一面对着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不可以看到月球的背面,A错误;
B. 月球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是因为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被陨星的撞击而成,正确;
C. 月球上没有大气,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正确;
D. 月球本身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的光,正确;
故答案为:A.
19.【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有: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一天中竿影的变化;时差等;
【解答】A.对于北半球的慈溪而言,太阳一年四季在他的南面,所以此时小科面对的方向偏南,A错误;
B.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中的竿影会发生变化,正确;
C. 因为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才可以被太阳直射到,慈溪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正午小科得到的竿影长度不为零,正确;
D.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所以一天内,竿影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正确;
故答案为:A.
20.【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解析】【分析】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
【解答】A:地球的一月是30天,月球因为绕转地球公转,月球的一年是27.3天,不符合,故A错误;
B: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27.3天,自转周期也是27.3天,说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等,故B正确;
C: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是27.3天,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二者不等,故C错误;
D:由于自转周期不一样,故地球和月球白天的长度不等,故D错误。
故选B。
21.【答案】A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解答】A: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地球上热带(太阳直射的范围)和寒带(极圈范围)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扩大,A错误。
B: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缩小,B正确。
C: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金华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大值将变小,C正确。
D:黄赤交角在缓慢减小,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将变大,D正确。
故选A。
22.【答案】C
【知识点】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故选C。
23.【答案】(1)1.3
(2)环形山(月坑)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昼夜温差大,月球的引力系数是地球的1/6,月球上有许多的环形山;
【解答】(1)t=s/v= 3.8×105 km / 3×105 km/s=1.3s;
(2)A处是环形山,因为月球没有大气,不能对其起保护作用,容易受到外来天体的撞击;
故答案为:(1)1.3(2) 环形山(月坑)
24.【答案】(1)
(2)月全食;月偏食
(3)B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时间是农历的十五;
【解答】(1)月食是指日地月发生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当月球进入到太阳的阴影区,此时就出现了月食现象;所以图中的阴影区是
(2)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
(3)A、B两地发生月偏食的是B地;
故答案为:(1);(2)月全食、月偏食;(3) B
25.【答案】(1)6月份白昼最长
(2)4;20;16;昼长夜短
(3)北回归线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的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当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解答】(1)此地属于北半球,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地6月份的白昼最长;
(2)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日落时间为20时,白昼长16小时,黑夜为8小时,所以此时属于昼长夜短;
(3)A点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也最短;
故答案为:(1) 6月份白昼最长(2)4;20;16;昼长夜短 (3) 北回归线
26.【答案】(1)逆;一年
(2)地球的公转;C
(3)B
(4)④
(5)B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乙图中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的地方,昼长夜短;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长,也最短;太阳直射点离我们越远,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解答】(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公转周期是一年,时间为365.2422天;
(2) 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和赤道之间的夹角是23.5°,所以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做回归运动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运动,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此时是秋分日,时间为每年的9月22日,乙图中B点是夏至日,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又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动,所以C是秋分日,所以甲图太阳直射点位于③点时,对应乙图A、B、C、D中的C 。
(3)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地方昼最短,夜最长,所以B正确;
(4) 当新疆物体的影子在一年中最长时,太阳直射点离新疆最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在④位置;
(5)A是春分(3月22日左右);B是夏至(6月22日);C是秋分(9月22日);D是冬至(12月22日);所以 每年的6月中考时,地球位于乙图A,B,C,D中的B附近。
故答案为:(1)逆;一年(2) 地球的公转 ; C (3) B (4) ④ (5) B
27.【答案】(1)6月22日前后;夏至日
(2)A>B>C>D
【知识点】地球公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正午时,太阳的光线和地面的夹角,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
【解答】(1)如图太阳转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所以此时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 ;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日;
(2)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正午时,太阳的光线和地面的夹角,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正午高度角最大,为90°,除此之外,距离太阳越近的地方,太阳高度角越大, 所以图中A,B,C,D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A>B>C>D;
故答案为:(1)6月22日前后、夏至日(2) A>B>C>D
28.【答案】(1)高地;月陆
(2)环形山;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高地,被称为月陆;暗的部分是月球上的低地,被称为月海;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卫星,他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同时他没有大气,容易受到陨石的撞击,月球上有很多的环形山,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
【解答】(1) 月球表面明暗状况不同,明亮部分是月球上的高地,被称为月陆。
(2) 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众多的环形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
故答案为:(1)高地,月陆(2)环形山; 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或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
29.【答案】(1)昼夜现象改为昼夜交替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方向是自西向东,引起的现象是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洛,存在时间差;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方向自西向东,现象为四级交替,五带的划分,一年中杆影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答】(1)自转引起的为昼夜交替现象而非昼夜现象;
(2)公转还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这两个现象均是一年只能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
故答案为:(1) 昼夜现象改为昼夜交替现象;(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或昼夜长短变化
30.【答案】(1)新月或朔
(2)农历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月相变化规律是:新月——峨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就这样循环,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月相的更替周期是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它是历法中历月和星期的来源。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当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被太阳直射的月球部分,这就是满月。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而当首度再见到月球明亮的部分时,称为“新月”。当地月联线和日地联线正好成直角时,我们正好可以看到月球被太阳直射的部分的一半,这就是上弦月。
【解答】(1)在位置1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不被太阳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朔月;
(2)从位置1到位置2,月相变化刚好经历了一个周期。这个周期表示农历一个月。
31.【答案】(1)模拟地轴没有与地面倾斜成一定的夹角
(2)断开S2,闭合S1
【知识点】地球自转
【解析】【分析】(1)地球倾斜着身子公转出现的现象有: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地球自转出现的现象有: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
【解答】(1)模型中的地球摆放存在一处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模拟地轴没有与地面倾斜成一定的夹角。
(2)昼夜现象,是由地球是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引起的。
更正摆放错误后,为了验证“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应该让地球自转,故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断开S2,闭合S1。
32.【答案】(1)上弦月
(2)空气/大气
【知识点】月球的概况;月相
【解析】【分析】1.月相是月球形态的圆缺变化,是地、月、日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变化一个周期。满月出现在农历十五或十六,此时我们能看到被照亮的半个地球形状是一个整圆,上弦月出现在农历的初七八,此时地球上的人看到月球的形太是一个半圆弧面向西。
2.根据月球的概况解答。
【解答】(1)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天,农历六月初七,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上弦月。
(2)如图为阿姆斯特朗登月后留在月壤上的清晰脚印,该脚印在月球上存留了很长时间,这因为与地球相比,月球上没有空气/大气。
33.【答案】(1)经线、纬线
(2)南方
(3)B;C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解析】【分析】1.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没有线。经纬线相互垂直。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经线是一条条长度相等的弧线,连接南北两极。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
2.晨昏线即晨昏圈,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是地球的大圆圈。春秋二分,全球昼夜等长;冬夏二至,它同经线交角最大,全球昼夜长短差值最大,由于大气折光作用和太阳视半径的存在,它实际上比大圈略小。
【解答】(1)步骤②中,固定的方向标方向应与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一致;
(2)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北纬27°25′~28°57′之间。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故站在中心位置处观察,图中所示的太阳方位在南方。
(3)根据晨昏圈的特点,晨昏圈具有的特征有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整个地球。
故选BC。
34.【答案】(1)
(2)
(3)A
(4)B
【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从北极的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转动;
【解答】(1)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所以图像为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右边半球亮,左边半球暗,所以太阳在右边;
(3)我们把从黑夜进入白天的线为晨线,把从白天进入黑夜的线为昏线;结合从南极的上空看,呈现顺时针转动的知识,所以A,B两点中,位于晨线上的是A;
(4)B点现在位于昏线上,6小时候刚好是在晚上12点,所以 6小时以后,A,B两点中,处于黑夜的是B;A点现在在晨线上,所以6小时后在正午的12点;
故答案为:(1) (2)(3)A(4)B
35.【答案】(1)D
(2)B
(3)A;B;E
【知识点】地球公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月相
【解析】【分析】A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左右;B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2日左右;C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左右;D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2日左右;
【解答】(1)甲图中的月亮左半边亮,右半边暗,是下弦月,发生在农历的二十二、二十三;
(2)B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间为6月22日左右;所以“夏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B;
(3)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观点是:A. 当前被人们认同的理论今后可能会被另一种理论取代 ;B. 科学理论的发现往往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等科学方法 ;E.技术的进步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故答案为:(1)D(2)B(3)ABE
36.【答案】(1)改变;自东向西
(2)AB;C
(3)解:s=2π(R速+h速)=2×3×(6371km+400km)=40626km
t=90min=1.5h
v= =27084km/h
【知识点】地球自转;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解析】【分析】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杆影越长。
2.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北纬66.5°)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根据速度公式解答。
【解答】(1)空间站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在改变,故其运动状态改变。
环绕地球一圈的时间约为90分钟 ,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故从空间站的视角看,地球在自东向西自转。
(2)神舟十三号返回的这天为4月16日,处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即太阳直射点在AB之间。
当天为农历三月十六,月相为满月,故是图乙中的C。
37.【答案】由图中甲可知,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 从甲图可知,此时是日食现象,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图乙是月食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故答案为: 由图中甲可知,月球的本影只落在地球上极小的一个区域内,所以,发生日全食时地球上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内的人可以看到。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本影里时发生月食,如图乙所示,发生月食时凡面向月球的半个地球上的人均可同时看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