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冲刺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模拟试卷(冲刺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9 11: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历 史(冲刺卷)
本学科为开卷考试,全卷共两道大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1.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年春节迎来了农历癸卯兔年。下图是汉字“兔”的演变历程,看出
A.汉字书写载体逐渐简便 B.汉字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都来源于象形文字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汉初在武帝前的六七十年是道家思想的全盛时代,帝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受其深刻影响。下列史这一结论的是
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抗击匈奴南下C.立儒家思想为正统D.开辟丝绸之路
3.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图对联称颂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4.九年级(1)班同学以“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为题进行实践活动课,他们整理和搜集了如下资以用来叙述和分析
A.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B.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北方各族间的交往与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这场运动提出的引进西方宪法和君主立宪制,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理论无疑是一冲击,可惜尚未深人实施,掌权的顽固派便断然中止了皇帝的“任性乱为”。材料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6.下表是1861—1895年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城市分布情况表,由此可知
A.近代报刊宣传救亡图存 B.办报城市北方多于南方
C.中文报刊远超外文报刊 D.办报深受西方侵略影响
7.它瓦解了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重新确立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加之将市场机制引入农业生产,从而使广大农民长期以来被压抑的生产能力充分释放出来。材料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8.“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材料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 )
A.古代印度 B.古代罗马 C.古代雅典 D.法兰克王国
9.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一个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列出一系列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关系的是( )
A.文明的多样性——阿拉伯文明——《天方夜谭》
B.民族解放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纳米比亚独立
C.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独立战争——《人权宣言》
D.民主法治建设——苏联新宪法——新经济政策
10.罗斯福认为,纯粹的救济如饮鸩止渴,只能麻痹人的精神意志,而以最低工资代替救济金则能充分维护被救济者的尊严和自信心。因此,他( )
A.实行按劳取酬 B.推行“以工代赈” C.整顿金融体系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1.2023年寒假期间,长沙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策划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可能看到的商代青铜乐器是( )
A.象纹大铜铙 B.人面纹方鼎 C.四羊方尊 D.皿方费
1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 )
A.蔡锷 B.陈天华 C.黄兴 D.雷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每题14分,共52分)
1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时期。唐代积累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当时的东方独领风骚,光照四邻。大唐立国之初,“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子弟入学”“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唐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中心之一。
——摘编自耿虎《新罗、日本遗唐留学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两宋时代,以宋代商业革命为经济基础,推动了儒、释、道三大文化的综合创新,产生了三大发明及一系列科学创新,在西方中世纪出现文化衰退之际,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代表了中世纪世界文明之光。两宋时代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阶段,而且成为世界文明的东方曙光。
——摘编自王东《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
请回答: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材料一认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时期”。材料二认为“两宋时代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阶段,而且成为世界文明的东方曙光"。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14.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革命事件点燃红色文化】
材料一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一九二一年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特别是五四运动,大革命的思想、干部、群众、青年知识分子都是这时开始准备的。所以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恐怕要有前面这部分的材料说明共产党的前身。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编自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1942年3月30日)
【革命城市见证红色足迹】
材料二
——整理自《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革命歌曲颂扬红色精神】
材料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研究党史“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的依据有哪些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A、B、C、D处对应下列主题形象的序号是什么 (4分)
①“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②“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③“万里长征,艰苦卓绝” ④“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3)根据材料三指出,革命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作用。(4分)综上,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如何传承红色基因 (2分)
15.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和经验总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政治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于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应运而生。19世纪5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处于低湖,60年代重新振兴。经马克思、恩格斯尽力推动,于1864年9月成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其支部遍布欧、美、非三大洲18国。马克思、思格斯通过这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来推进世界革命。
——摘编自高放《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844—1917)》
材料二
——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历史地图册》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制度僵化、思想混乱中,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同时,开创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表明,社会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
——摘编自林建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当代走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1937年苏联的工农业较之前有了怎样的发展 (2分)仔细观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分布的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中苏社会主义发展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4分)综上,你能从社会主义运动与建设中获得哪些智慧 (2分)
16.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14—1918年的战争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实力和欧洲的全球优势……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仔细研究出和平解决的办法……最苛刻的条款是法国提出的,希望消灭或者永久性地削弱德国的实力……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签订和约后的20年仅仅成为20年休战期,在此期间国家间的对抗和断断续续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为多极化准备了历史条件,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世界格局发生更深刻变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总体上看,霸权难以持久,多极化进程不可阻遏。
——摘编自张建新《多极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建立的背景。(2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有何必然性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认为“多极化进程不可阻遏”的依据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应对“新的战略机遇”的措施。(4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2分)
中考冲刺卷(长沙)历 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
15、16每题14分,共52分)
13.观点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时期。
论述: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经济上,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都在唐朝得到极大发展。唐朝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长安等繁华的大都市;社会风气上,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对外交往上,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并将中国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回日本。此外,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同新罗、大食、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向世界传播。
综上所述,唐代中国社会呈现出繁荣的盛世局面,同时中华文明也在交流中不断向世界传播。(10分,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二:两宋时代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阶段,而且成为世界文明的东方曙光。论述: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流传至今。两宋时期诗歌也得到很大发展,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杰出词人;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成书于宋朝;书法艺术在宋朝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行书盛行一时;宋代的绘画艺术丰富多样,出现了《清明上河图》等名作。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科技向外传播,推动了欧洲
的文艺复兴与社会变革。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影响了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不仅在两宋时代发展到鼎盛阶段,也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成为世界文明的东方曙光。(10分,言之有理即可)
14.(1)依据: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②;①;④;③。(4分,每空1分)
(3)作用:抒发了抗日军民的爱国情怀,鼓舞了军队士气,激发了战斗精神;在文化层面抵制了日本的文化侵略,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做法: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坚定爱国主义情感;学习党史,爱党爱国;学习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不畏强暴、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15.(1)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工人阶级壮大,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努力。(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2)发展:工业总产值增加,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上升;集体农庄数量显著增长。(2分)特点:工厂集中分布在苏联西部;钢铁厂主要分布在主要铁路干线附近;拖拉机厂主要分布农业集体化主要地区。(任意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3)原因:中国从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长期以来未能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终走向解体。(4分)智慧:经济建设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6.(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实力被削弱;各战胜国努力寻求战后的长期和平;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必然性:“战后和平的新秩序”对德国提出了苛刻条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国家间的对抗和冲突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分)
(2)依据:在美苏两极格局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世界影响力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通过美国的扶持和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欧洲的联合,欧洲国家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成为影响国际格局的重要政治力量;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不断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等。(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3)措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因素:国家综合实力;国家利益;国家外交政策;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等。(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