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古代诗歌专题复习与训练
学习 目标 掌握高考的考查要求及内容。 理解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
学习 重点 如何读懂诗歌 答题要领。
学习难点 如何读懂诗歌。 答题专用术语的使用。
学习 方法 知识讲解与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用案人自我创新
一、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1、考查方式分析 (1)从题型上看,分设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总分值9分。 (2)考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强调:不论考查时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2、学生答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1)现状:古诗词复习之殇,诗歌讲了一大堆,看到新诗干瞪眼,技巧交了一大堆,分数还是老样子。 (2)原因:读不懂。 (3)对策:读懂诗歌 -----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① 认出作者(诗人)、弄清背景。 ②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景物等基本内容。 ③ 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二、知识讲解 (一)答题技巧 【选择题】 1、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2、认真审读选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 (1)选项的信息切分。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即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连同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结合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分析比较,做出取舍。 (3)整道选择题的整体意识。 【简答题】 申请题目要求,弄清答题方向,按要求分点作答。 准确使用“行业术语”,对号入座。 紧扣诗句,不离感情、主旨。 (二)、答题知识储备 1、各种术语 意境(氛围)特点: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语言风格: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简洁、质朴无华、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拟人、排比、对比、双关、起兴、反复、设问、 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渲染、衬(烘)托(包括正衬 反衬)、联想想象、白描、悬念、比兴、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动写静、 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 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对比、怀古伤今、寄寓、用典、象征使用、叠词 抒情方式主要有: 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以乐景抒哀情等。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比兴。 描写(写景)方法 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白描、虚实、视、听、触、嗅觉等、比兴。 2、常见的意象分类举隅: ①离别类: 双鲤、尺素(远方来信) 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 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 芳草(离愁别恨) 南浦(送别之地) 芭蕉(离情别绪) 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 关山(思家) 长亭短亭(送别) 阳关曲 (送别的歌声)。 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 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②情爱类: 莲(音同“怜”表达爱情) 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③人格类: 菊花(清高) 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④ 悲情类: 梧桐(象征悲凉) 乌鸦(衰败荒凉) 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 猿(悲伤) 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 ⑤ 其它类: 昆山玉(人才) 折桂(科举及第) 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 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诗歌的主旨类型,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 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 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 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 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 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 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 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实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乙】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两首诗歌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诗首联从大处着眼,写江国之大、山城之高,意境壮阔;颔联转写远景,以外界大而冷,衬托舟内窄小孤寒,意境凄寒。 B.甲诗借用典故,作者以《庄子·逍遥游》中能变化欲图南的鲲鹏自比,把情感推向最高潮并与前面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 C.乙诗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极其恢宏的气象,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D.乙诗“昔”“今”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2.两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①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伤时的家国之忧。《泊岳阳城下》通过“留滞”“艰危”二词得以体现;《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②异:《泊岳阳城下》还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从“气益增”“鲲鹏图南”可见,诗人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分析:《登岳阳楼》,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的哀伤。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蹂躏的家国人民的同情和悲悯,全诗感慨深远,哀伤沉痛。 《泊岳阳楼下》中“滞留才难尽,艰危气益增”意为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直抒胸臆,表达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之意。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整首诗格调昂扬,哀而不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 B.全词的主旨句为“表里俱澄澈”,此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 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 4.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本词谈谈其豪放之处。 ①“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在三万顷的湖面上“着我扁舟一叶”,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一大一小的对比中有力地衬托了词人的豪迈气概。 ②“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写出词人自己虽遭贬谪,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 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把西江水当作美酒,把北斗星当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词人包罗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抒发了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登岳阳楼》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登岳阳楼》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望洞庭》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D.《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仅答“辽阔”或“宏伟”也可)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 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唐】许浑②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③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注】①冶城:江苏南京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故有“许浑千首湿”之称。③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④洛中:指古都洛阳。 7.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刘诗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夜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 B.许诗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C.许诗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D.《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刘诗尾联诗人以此曲尚在流行直接表明现在的唐朝统治者依靠河山之险,沉迷在声色享乐之中,正在步六朝的后尘。 8.这两首诗同属于怀古诗,但表达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其异同。 相同:都通过盛衰对照,表达繁华已逝、物是人非之感,自然流露出借古伤今之情。 不同点:刘诗表达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以及唐朝统治者依 靠山河之险,仍沉迷在享乐之中的忧叹。许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 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同时也有对唐朝江 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分析:首先分析相同点。刘诗前两联描写金陵景色,“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通过古今对比,表达出物是人非之感,进而流露出借古伤今之情。许诗的前两联与刘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不同点。刘诗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是暗示干古兴亡之所由,而不是为了追怀一朝、一帝、一事、一物。至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主旨,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许诗首联“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由此总结即可。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12.本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①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②“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③结合注释,作者写作时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④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⑤“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竟,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养岂贤,四国流言具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干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 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14.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4.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10.A项,“颔联转写远景”错误,颔联是“近景”,首联是“远景”。故答案为:A。 “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说法错误,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答案为:A。 .5“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错误,《春夜喜雨》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拟人手法,并非“没有运用修辞”。
故选B。 D .“直接表明”表述有误,刘诗尾联并不是直接表明,而是借用典故间接含蓄地表明。
故答案为:D。 D 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11.D项“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理解错误,词的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此外“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 ”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14.B B项,“直接点明〞理解有误,并未直接点明标准,尾句才明确点出“美恶由吾身”。故选B.
板书设计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