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董仲舒的新儒学---背景1.道家的“无为而治”不能适应汉武帝
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2.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中央集权需要巩固;
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受重用。阅读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某道,勿使并进。---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材料三 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
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
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级矛盾 材料四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治秩序(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儒学(继承):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主要
体现在仁、仁政和礼;“新”(发展):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大一统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有神学色彩。目的:神化统治者,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评价
1、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为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奠定了基础。
3、扼杀了不同学派,不利于学术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评价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原因客观:
主观: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2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思想: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教育: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定“五经”,
兴办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表现(措施)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了 社会秩序。
②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不同流派,迷信思想泛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影响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强调伦理道德的社会作
用,两千五百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
们对其有着不同的阐发和运用。
请回答
(1)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及该核心思想的基本主张。
孟子对孔子核心思想有何发展?
(2)西汉时期,董仲舒发挥了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指出董仲舒儒学的核心思想及其社会作用。 核心:仁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发展:仁政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作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
“治”:治理。
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而治绝不是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应该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西汉初年: “无为而治”?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从“无为”到“有为”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刘邦、项羽推翻秦朝政权刘邦、项羽楚汉战争材料: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车。 ——《汉书·食货志》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缓和阶级矛盾 (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2)原因:
客观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
(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4)表现:减轻田租;释免奴婢;
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
(5)评价:
积极:
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危机严重
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汉武帝怎样解决?——无为?有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
(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