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 导 言
文艺复兴唤起了沉睡的人们,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像酝酿已久的火山一样喷发而出,席卷了西欧各国。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的倡导下,教会内部出现敢于挑战教皇权威的声音,宗教改革运动蔚然大观。新教由此诞生,为西欧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吗?国旗呈正方形,由金黄色和银白色两个竖长方形组成。传说金黄和银白两色是耶稣12门徒之一圣彼得的两把钥匙的颜色。右侧的白色旗地中,绘有教皇保罗六世(1897~1978)的皇徽。
梵蒂冈国旗梵蒂冈(拉丁语意为 “先知之地”)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的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与天安门广场一样大, 但它却有着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圣彼得教堂。他被认为是由耶稣基督所拣选的第一位教宗;一般被认为在罗马殉道,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圣彼得(Saint Peter)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注释:教皇一词拉丁语为“父亲”的意思,教皇可以说是脱离世俗的最高权力者。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落在他的脚前。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在地,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关大门,敲钟扫地,清理房间,甚至在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挑战教皇的权威Page ? 8课标要求:1、了解宗教改革前后天主教会的基本情况,熟悉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主要思想,理解“因信称义”和先定论,掌握“挑战教皇的权威”的史实依据。2、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解,认识16世纪教皇权威受到的挑战,体会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程。 教阶制是基督教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天主教实行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从教会中心至地方神职人员等级依次为:
教皇-枢机主教即红衣主教-首主教-总主教-主教-神父。
森严的教阶《使徒们领圣餐》罗马天主教把他们的圣餐仪式叫做“弥撒”(Mass),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承认罪恶;念经仪式,吃圣餐。在圣餐仪式上,牧师为面包举行圣体礼,然后把圣饼献给上帝并把它分给每个礼拜者。 僵化的教规、繁琐的仪式 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升天堂。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得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贪婪的敲诈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
1、政治上: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奶牛”之称。
2、16C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招致各阶层的痛恨。(社会基础)
3、经济上: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4、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形成与传播。(思想武器)
5、教皇兜售赎罪券以搜刮民财。(导火线)
购买“赎罪券”关于“赎罪券”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教会宣称“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这句话传到路德的那里让他非常生气。
马丁·路德教皇利奥十世《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的万圣节前夕,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在《论纲》中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且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同时,他还提出简化宗教仪式,驱逐天主教会势力的主张。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第36条 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第86条 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重点)
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资产阶级要反对封建政权就势必要反天主教会。由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找不到更先进的思想武器来反封建,只有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2、政治上:罗马天主教会与欧洲各主权国家及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政治具体表现1——天主教会与世俗政权矛盾加剧:14-16世纪,英、法、西班牙等先后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出现以专制君主为核心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把教会置于皇权的控制下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政治具体表现2——天主教会与劳动群众矛盾尖锐:中世纪的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剥削者,它拥有大量地产,向广大农民收取高额地租。同时,它还向广大居民征收十一税、赦罪费等苛捐杂税,引起劳动群众极大不满。3、思想上: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活跃。4、宗教上:天主教会成为最腐败的封建统治集团。“要在每个国家从各方面成功地进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恩格斯
二、宗教改革的过程 (重点)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序幕
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
赎罪劵,马丁·路德发表了
《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
辩论赎罪劵问题。
2、改革内容:
1)强调“因信称义”学说,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
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功效微不
足,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3.评价:
(1)性质:
(2)意义:
4、路德教改革影响:
(1)在德国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这是反对天主教
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
的局面。
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①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拉开了序幕。
②改革后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③沉重打击天主教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推动欧洲向近代迈进 。
日内瓦的新教教皇加尔文 加尔文 (公元1509-1564年)(著名改教家和神学家)被誉为欧洲改教时期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地位仅次于德国的马丁路德。他所著的基督教要义是改教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
在对待旧教上,他比路德激进,他企图论证新教在教义上比罗马教会更接近古代基督教的思想。他用“因信得救”来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等级观念,用“因信得救”来取消教皇、主教、神父统治人民的权力。 我们所谓的预定是指上帝以其永恒的旨意决定世界上每一个人所要成就的。永恒的生命为某些人已预定,对于另一些人,则是永罚。”
——加尔文 加尔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有何积极作用?独树一帜的加尔文 (重点)
1、历史地位
2、著作
3、主张
4、作用
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基督教原理》(1)“信仰得救”论: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2010·上海高考·)人们在一座古老建
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
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 )
A、教皇拥有无上的权威
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教皇和君主各持权柄、互不干涉
D、教皇和君主互相依存、互相利用 D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
A、君权神授 B、因信称义
C、政教合一 D、教皇至尊
3、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
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
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
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4、马丁路德改革和加尔文改革的相似点是:
①都主张“因信称义” ②否定天主教的等级制度
③都创立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④改革都在德国进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加尔文的先定论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
A、为封建世俗势力夺取政权服务
B、为使欧洲各国人民免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控制而斗争
C、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
D、为使天主教焕发新的生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造舆论
〖问题探究〗马丁·路德的主张与加尔文的主张有何异同?
相同点是,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是,加尔文还主张先定论,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它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探究:“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同: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异 :“因行称义”(教阶、圣礼)本质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绝对权威和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
“因信称义”(信仰)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赎罪券的掠夺,简化宗教仪式,给教徒极大的解放。
“信仰得救”(信仰、先定论)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结合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思想,
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