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球表面形态 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地球表面形态 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09 14:3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桂林山水
长江三峡
泰 山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等
高低不平
太阳能
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堆积
削高填低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 大 板 块 示 意 图
太 平 洋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非 洲 板 块
亚 欧 板 块
南 极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A
B
C
一、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二、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四、大洋底部张裂地带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小小地质专家
典例: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日本群岛;落基山;亚洲东部岛弧;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 对地表的影响 举例
板块碰撞、挤压(消亡边界)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
陆陆碰撞
陆洋碰撞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
大洋板块俯冲带常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向上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马里亚纳海沟
亚洲东部的岛弧;
落基山;日本群岛
大西洋
陆内张裂
海底张裂
形成海洋,海岭
总结
阿尔卑斯山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岛弧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大西洋大洋中脊
由地壳运动在地层上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断层
阅读p38-p39探讨:
(1)褶皱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基本形态?
(2)断层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基本形态?
1、褶皱
(1)成因
1、褶皱
(2)地形
E

1、褶皱
(2)地形
背斜谷
向斜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地形倒置
背斜
外力作用
向斜
外力作用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褶皱→地形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思考:在以下地区打井,你觉得哪里最有可能找到地下水?哪里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
背斜:
①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②隧道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③找矿
④采石场
向斜:
①利于储藏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②水库坝址选择点。



地质构造 岩层 形态 岩层新 老关系 地表形态 常见 地形 特殊地形 及成因 褶 皱 背斜
向斜
岩层
上拱
岩层
下弯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
成谷地
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
(3)小结
2、断层
(1)概念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地垒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相对上升。
地堑 :两条断层之间中间相对下降。
2、断层
(2)断层形成的地貌
火山口
火山锥:火山喷出物在喷出口周围堆积而形成的山丘。
火山锥
火山口:指火山喷出物在它们的喷出口周围堆积,
在地面上形成的环形坑。上大下小,常成漏斗状
或碗状,一般位于火山锥顶端 。
2、火山与地表形态
天池:就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地震裂缝
2、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A       B ,
D 。
(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中距离在缩短的是    ,
原因是 。
(3)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处在那两大板块之间?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③ ④
处在消亡边界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反馈练习
(4)③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③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另外断层破碎带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5)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从形态上看,图中背斜是 ( )
A.① B.⑤ C.③ D.④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