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9 14:4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使我们从远古的蛮荒走向文明的呢?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距今300万年
一、农业的出现——从蛮荒到文明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食物获取方式:采集、渔猎大自然现成的动植物
劳动工具:打制石器、木、骨
生活方式:迁徙、
女性占主导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早期人类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什么特点?
距今300万年
一、农业的出现——从蛮荒到文明
北京人生活想象图
食物获取方式:采集、渔猎大自然现成的动植物
劳动工具:打制石器、木、骨
生活方式:迁徙、
女性占主导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想象图
对比两幅图,说说从图一到图二人类生产与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
食物获取方式:种植、畜牧
劳动工具:磨制石器
生活方式:定居、
男性占主导
距今1万年
农业出现
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生活资源的生产行为。
农业的出现,还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的状态。
一、农业的出现——从蛮荒到文明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想象图
进一步挖掘图片信息,结合材料概括农业的出现对社会和经济生活影响。
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贮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人类的能量一旦解放出来并且投入到许多新的工作中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专门的非农业的工艺的发展。因而,想诸如基本机械原理的发现,纺织、犁耕、轮作制陶以及冶金术等许多发明的迅速出现,就绝非偶然。
——罗伯特.J.布雷伍德著,陈星灿译《农业革命》
出现剩余产品
定居
聚落
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制陶、采矿、纺织等手工劳动。
新石器时期人类生活想象图
出现剩余产品
结合教材第6页的三个自然段,说说剩余产品的出现,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私有制
部落战争
奴隶
阶级
国家
调节冲突
强制机关
贫富分化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农业出现的意义
1.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的状况。
2.增加了人类的食物种类和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3.出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4.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
5.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
6.使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
食物和经济结构
社会组织
生产关系
一、农业的出现——从蛮荒到文明
科技艺术
正是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业在距今1万年左右出现,其意义并不次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
——选择性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工具、语言、文字、宗教、城市、乡村和国家等等。
东亚
农耕:粟、水稻
畜牧:猪、狗
美洲
植物:玉米、甘薯
动物:骆马
西亚
农耕:大麦、小麦
畜牧:绵羊、山羊
结合地图,分析农业和畜牧起源的特点。
①多中心、多样性 ②独立发展
结合教材P3第2、3段,指出农耕和畜牧的起源概况。
一、农业的出现——从蛮荒到文明
古希腊古罗马
二、农业的发展——从共性到个性
根据地图,结合教材P3最后一段,指出各大文明区的地理分布和生产的共同特征。
地理分布:水源充沛、中纬度
生产:灌溉农业发达;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建设
有何不同呢?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区域 食物生产(农耕、畜牧) 社会生活(土地制度、经营方式或其他)
两河
尼罗河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阅读教材P4-5,梳理主要文明区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状况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北方粟麦南方稻、铁犁牛耕、家庭单位、精耕细作
土地由君主、贵族占有,集体耕作;铁犁牛耕,家庭为单位;重农抑商、重视水利
谷物(大、小麦)蔬菜轮作;
葡萄、橄榄
谷物、葡萄、橄榄
玉米、甘薯、马铃薯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制
土地国有、家庭单位、小农破产
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材料一 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可是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 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等土特产品与外部交换。 ——《剑桥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城邦饮食方面的不同点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不同:饮食结构:中国植物为主,古希腊肉类、果蔬等副食品为主;
食物来源: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古希腊依靠海外贸易。
原因:中国河流、平原多适合发展农业;
希腊近海多少地少平原,不适农耕,适宜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区域 食物生产(农耕、畜牧) 社会生活(土地制度、经营方式或其他)
两河
尼罗河
古代中国
古希腊
古罗马
美洲
种植大麦、小麦
饲养山羊、绵羊、牛等
王室、神庙、官员、贵族、商人等拥有土地合伙经营或出租佃户。《汉谟拉比法典》
王室和神庙占有主要土地,
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国家的命运
北方粟麦南方稻、铁犁牛耕、家庭单位、精耕细作
土地由君主、贵族占有,集体耕作;家庭为单位;重农抑商、重视水利
谷物(大、小麦)蔬菜轮作;
葡萄、橄榄
谷物、葡萄、橄榄
玉米、甘薯、马铃薯
公民拥有土地,奴隶制
土地国有、家庭单位、小农破产
土地贵族私有、村社公有、家庭份地
文明的多样性
二、农业的发展——从共性到个性
课堂小结
一、农业的出现
——从蛮荒到文明
分布:西亚、黄河、长江、美洲
时间:大约1万年前
特点:多元、多样;独立发展
共性:水源充沛、中纬度
个性: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意义:生活状况、生产关系
原因:掌握、学会
一、农业的发展
——从共性到个性
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农业革命
更辛苦、更不满足
人口爆炸
贫富差距 阶级分化
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内容所学或查找相关资料,就“农业革命是一场骗局”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