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手工工场
资本主义大工厂
垄断组织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垄断贸易
(特权贸易公司)
自由贸易
殖民扩张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
内容 (1)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2)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时期
(1)政党政治
①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②尝试: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③结果: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帝制之路
①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②1915年,袁世凯当上了皇帝。不久,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
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1912年1月1日
南京临时政府
正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3年春
“宋教仁”惨案
“二次革命”
袁世凯正式就任总统
1915年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取消,军阀陷入混战
【知识梳理】
1.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军政时期:1912—1927—1928年;训政时期:1928年——1948年;宪政时期:1948——1949年)
1928年
国民党统治
通过《训政纲领》,进入训政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的“训政”(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至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
时间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 结束
内容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党的“宪政”(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后)
时间 1948年
内容 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角度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政权与制度建设
宪法性文件
政治特征
【知识梳理】
1.叙述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最高权力机关 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法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
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主席 毛泽东
政权归属 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政权建设
(1)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和参议会:中国共产党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②实行“三三制”原则: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2)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背景:解放战争期间,战局发生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2)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巩固了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4.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角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历史背景
政权建设
制度探索
制度
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2.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的历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主要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③曲折发展:1957年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④恢复完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宪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1982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本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发展过程
①确立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②初步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③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 合 作 和 政 治 协 商 制 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确定目标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发展与完善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特点 (1)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2)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影响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