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会写“醋、摊”等15个字,会写“燃放、元宵”等20个词语。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年俗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谈话:
板书“春节”:一看到这个词,你马上想到什么?说说你们是怎么过年的。
一、直接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江山的春节,那么,北京人又是怎么过春节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的笔下去看看北京的春节。(完善板书)
二、检查预习
1.书写:(课件呈现预习单)
师:昨天我请同学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早上检查你们的预习单时我发现好多孩子都认为这个字比较难写。
师教写字
2.理解字词:
师:预习单上还有这一道题目,谁来反馈一下。
师根据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嗯,六年级的孩子自学能力不错。对,有些词语的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预习单上还有一个表格,对我们梳理课文脉络很有帮助,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填写的表格在大屏幕中呈现?
三、梳理脉络
1.师跟学生一起交流表格,有错的及时修改。
2.看着表格的第一列,你有什么发现?(按时间顺序写)
3.北京人按照过春节的时间顺序编了一首童谣,我们来听一听。(儿歌录起来)
4. 童谣中,每一句的都是先写时间后写风俗。那么,作者又是怎么介绍时间的呢?
快读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时间的语句。
4.出示描写时间的语句,说说有什么发现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除夕真热闹。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5.小结:虽然都是介绍时间的,但每一句的表达都不一样,所以,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学老舍先生这样———运用不同的写法来介绍时间。
四、把握文章整体的详略,学习详略有致的写作方法
1. 如果把每一天的事都详细写下来,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2. 正是如此,这也是本文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地方。请大家到文中去找一找,作者对哪些日子进行了详写?请在表格中打上“Δ”
3. 再次呈现学生表格,学生汇报。点拨:你是怎么发现的这里是详写的?(孩子们肯定说长短)
A. 作者虽然在“准备过年”这部分写了两个自然段,但大家要留意时间———这一部分说的可是十几天的内容啊,所以这两个段落只是概括,仍属于———略写。
B. 按文章长短来说,我们可以确定这几个日子是详写的,但这篇文章还有个特别的段落———它虽然短,内容却非常多,是哪段呢?(指表格,一目了然)———除夕。
4. 小结:以前,我们区分详略仅仅是看篇章的长短,今天咱们又学到了———区分详略,还要依据内容多少来判别。
5.为什么作者要详写这几天而略写其他呢?(师:写不下是,这也是一个原因,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再去读读这几段,思考一下,也可以跟同桌讨论一下。)小结:对,这几天最能体现出春节的年味儿呀,所以,详略描写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根据文章内容来进行恰当地取舍。
五、体会“年味儿”
1.浏览课文,用“年味儿是……”的句式写写“年味儿”
(过渡:那么,在北京的春节中,年味儿到底是什么?)
举例:年味儿是家家户户的腊八粥
2.写后交流
年味儿是家家户户的腊八粥
年味儿是色如翡翠的腊八蒜
年味儿是又香又脆的杂拌儿,是又甜又黏的麦芽糖;
年味儿就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恭喜恭喜的祝福声;
年味儿就是家家做年菜、处处酒肉香,
年味儿就是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年味儿是各形各色的灯笼,是有声有光的玩耍。
年味儿是通宵达旦的欢笑,年味儿是全家团圆的幸福
3.小结:这就是老北京热闹喜庆的年味,这就是全中国普天同庆的年味。接下来,就让我们到字里行间再次体会那浓浓的年味。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腊八”
六、学习“腊八”
(一)腊八粥
师:在我们江山,很少有人特意过腊八,但在北京,这可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老舍用了两段来描写腊八节的习俗。北京人是怎么过腊八节的?(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我们先去看看腊八粥。
1.谁来读一读?
2. 初步了解“京味”语言
(课件出示:“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这里面的“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一句北京的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老舍的文章中大量出示北京俗语,请看。
自古道,今儿个晚上脱了鞋,不知明日穿不穿。天有不测风云呐。——老舍《自传难写》
又是糖心的炮弹——没响儿。——老舍《自传难写》
“祥子明知道上工辞工是常有的事,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舍《骆驼祥子》
“大赤包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向来不肯把余钱打‘水漂儿’玩。”——老舍《四世同堂》
红字部分就是老舍所运用的俗语。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我读黑字,你们读红字。
什么感觉?运用俗语、歇后语有什么感觉?对, 老舍在文章中大量运用北京人平时所说的俗语、歇后语,文字富有“京味儿”,简洁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所以老舍又被人称为“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当然,老舍的“京味儿”不仅仅体现在运用俗语上,在《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出“京味儿”,我们可以在下节课继续体会。
3.腊八粥
现在我们继续回到腊八粥。你见过腊八粥吗?(课件出示腊八粥)看,这就是腊八粥。仔细看看,你发现里面有哪些食物?还不止这些呢,书上说还有、、、、、难怪老舍说(屏显: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聪明的同学能看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果然聪明!是比喻。我们平常看一句话是不是比喻句,第一步是什么?(找比喻词)但这句有吗?他用的是“不是、、、、而是、、、、、”,这是有新鲜感的比喻,是一种独特的表达。这样的比喻形式,你会吗?这不是书,而是—— 这不是笔,而是——。这不是一片叶子,而是——
老舍说,在北京,腊八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腊八粥里东西这么多,他是想向祖先和神灵展现什么呢?
对!小小的一碗腊八粥,是丰收的喜悦哪!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小小的一碗腊八粥,也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包含着多大的期盼哪,读——(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二)腊八蒜
1.自由读,你了解到什么?
2.交流汇报。
3. 距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老北京就已经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这是一顿怎样的年夜饭呢?(能不能找到过年时大家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饺子配腊八蒜的视频)
此时,你再来看这腊八蒜,整整提早了二十几天准备,为的就是过年这一刻。这腊八蒜里浸透的还是怎样的味道?(勤劳的味道、团圆的味道、温馨的味道、热闹的味道)
4.团团圆圆,热闹喜庆,这就是年味儿呀!
七、结课:老舍的这篇文章中,有年味儿,有京味儿,下节课,让我们到春节的其他日子继续去体会浓浓的年味和京味儿。下课。